癡人說夢:柴壁之戰_說說十六國_思兔 
思兔 > 玄幻魔法 > 說說十六國 > 癡人說夢:柴壁之戰

癡人說夢:柴壁之戰(1 / 1)

說說十六國!

關於第70章故事簡介北魏皇帝拓跋圭看到後秦政權日益強大。其深深知道,後秦政權必將是自己逐鹿中原的最為強勁的對手。拓跋珪便派出小股部隊不斷襲擾和蠶食後秦的國土。導致後秦皇帝姚興為之大怒,並不顧群臣反對,親率大軍東征北魏,拓跋珪當仁不讓,派出大軍阻擊,兩軍戰於柴壁,姚興大敗,退回關中,拓跋圭本欲乘勝進擊關中,但聽聞柔然欲南下侵擾,不得不領兵而回。

在這個故事中,北魏王朝在占據關東地區以後,並沒有著急解決鮮卑慕容部所建立的後燕帝國和南燕政權。而是選擇把矛頭直接指向了占據關中地區,威震西北的後秦帝國。由此可見,拓跋圭誌向遠大,他知道後秦帝國一旦崛起,必然是一個難以對付的角色。而後燕帝國,已成強弩之末,南燕政權更是彈丸之地。對自己的宏圖偉業構不成什麼威脅,所以,後秦帝國才是北魏王朝一統天下的心腹大患。拓跋珪自然要趁機壓製住後秦帝國。所以,拓跋圭將自己打擊的主要目標放在了後秦帝國身上。

而後秦帝國此時卻正處在占據隴西,威震西北的昌盛階段之中,後秦皇帝姚興對於向東擴張,占據關東地區自然是有一定的想法,隻不過後秦帝國和北魏王朝之間並無太多矛盾,如果貿然出兵關東地區,有師出無名之嫌,所以,當北魏王朝的襲擾小部隊進入關中腹地之際,姚興必然要借此機會親率大軍一舉攻下北魏王朝占據的關東地區,重新將中原地區歸於一統,但是讓姚興沒有想到的是,柴壁一戰,後秦大軍丟盔卸甲,北魏王朝徹底遏製了後秦帝國向東擴張的腳步。儘管在柴壁之戰後,後秦帝國完成了對涼州重鎮姑臧的控製和對東晉十二郡的占領,但其都始終無法向關東地區再邁出一步。北魏王朝在此一戰後,也開始重視了對稱霸北方蒙古草原的柔然的關係。所以柴壁之戰後,後秦帝國和北魏王朝暫時達成了和平共處的局麵。但是後秦帝國因為其內部的矛盾隨著其勢力的擴張愈加尖銳,而柴壁之戰後,北魏王朝對於關東地區的統治愈加穩固,這就讓北魏王朝的統治者可以放心大膽的先解決北部柔然的侵擾問題了。

其實,柴壁之戰在某種意義上非常像前秦帝國的淝水之戰,都是對進入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的戰役,隻不過這場戰爭的規模和影響遠沒有淝水之戰宏大和深遠,因為柴壁之戰隻是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對當時江南地區的東晉王朝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後世的人們往往沒有關注這場戰爭的。但是我認為這場戰爭的對於十六國時期末期的戰略局麵具有重大的意義。

戰勝方北魏王朝因此穩穩的控製住了經濟更為富庶,文化

底蘊更為深厚的關東地區,這為其主體部族加快漢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戰敗方後秦帝國儘管在柴壁之戰中損失不大,但是柴壁之戰讓後秦帝國看到了北魏王朝的強大,對於向東擴張,占據關東地區的戰略目標隻能是隔著黃河的幾字灣表現為無奈和興歎,戰後的後秦帝國不得不因此而改變自己的戰略目標,將戰火紛飛的涼州地區和內亂不止的東晉王朝作為自己擴張的對象,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我們要知道,後秦帝國無法對中原地區進行統一,其整體國力很難對涼州地區進行有效的管理,後秦帝國所占據的涼州重鎮姑臧更像是後秦帝國向涼州地區伸出的觸手或者說是後秦帝國勢力的突出部,極有可能被臨近的勢力所包圍,更何況當時的涼州地區還有三個時刻想稱霸西北的涼國,這麼看來,後秦帝國對涼州重鎮姑臧的統治可就岌岌可危了。而被後秦帝國強占十二郡的東晉王朝仍然是當時漢族先民的正統王朝,並且在淝水之戰後整體實力也比較強大,其內亂終究有平息的一天,一旦一個強勢的人物成為了東晉王朝的掌舵人,後秦帝國奪取的十二郡土地就成了燙手的山芋,東晉王朝也很有可能以此為借口而對後秦帝國興師問罪。

更何況,柴壁之戰的結果使得後秦帝國看到自己的主體部族已經不能對抗剛剛進入關東地區的鮮卑拓跋部了,所以,後秦帝國要想遏製鮮卑拓跋部的勢力西進,就必然要尋求其他漢化不深的遊牧民族的幫助,當時,後秦皇帝姚興就選擇了曾經在北方蒙古草原上與鮮卑拓跋部爭霸失敗而投靠後秦帝國的匈奴鐵弗部來擔任阻擋北魏王朝西進的屏障,可是這些漢化不深的遊牧民族怎麼可能心甘情願的為已經基本完成漢化的遊牧民族王朝做擋箭牌呢?他們在進入中原地區之後,也必然要通過封邦建國來走上自己部族漢化的道路,所以被姚興委以重任的匈奴鐵弗部首領劉勃勃在接受姚興任命後,不斷招攬部眾,擴大自己的勢力,並且趁機叛亂,建立了十六國中的胡夏政權,匈奴鐵弗部的叛亂必然引起後秦帝國內部矛盾的連鎖反應,因此胡夏政權的建立也就敲響了後秦帝國的喪鐘。

由此可見,柴壁之戰儘管隻是十六國時期末期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中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役,但是其對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也為十六國亂世儘早結束埋下伏筆。說到這裡,這場不起眼的柴壁之戰似乎和三國時期末期的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的猇亭之戰非常的相似,隻不過一個發生在北方地區一個發生在南方地區,我就借此機會說一說猇亭之戰的一些事情。

猇亭之戰也稱夷陵之戰,當然,因為文學名著《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這場戰役還有一個令現在的人們非常熟悉的名字,就是

陸遜火燒連營。說的是三國時期的中後期,蜀漢政權為了奪回被東吳政權收複的荊州地區,擴大蜀漢政權在三國鼎立中的優勢,蜀漢先主劉備親自率軍五萬東進伐吳,結果在猇亭被東吳大都督陸遜用火攻之計打的大敗,劉備逃往白帝城後病逝,蜀漢政權儘管在諸葛亮當政時期征服南中和北伐中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蜀漢政權從此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我們所熟知的曆史故事當然並非如此,名著《三國演義》所記述的情節更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說的是東吳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並且擒殺關羽,蜀漢先主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出兵七十餘萬大舉伐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所敗,劉備又氣有病退往白帝城托孤,諸葛亮當政後先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再六出祁山伐魏,最後病死五丈原。

其實《三國演義》所說的情形跟三國時期的曆史脈絡基本一致,但中間添加了很多情節和細節,其中猇亭之戰的發動絕不是劉備為二弟關羽複仇那麼簡單,關羽被殺時猇亭之戰兩年前的事情了,如果劉備隻是為了兄弟感情而而且劉備所帶的軍隊也絕對沒有七十多萬人,這隻不過是文學家對作品的渲染和誇張,同樣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也都是文學家對正史的潤色,對南中地區的征服絕不可能出現七擒七縱那樣精彩的情景,諸葛亮六次北伐同樣是無稽之談,正史中諸葛亮所主導的北伐曹魏隻有五次,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所熟知的猇亭之戰並非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其規模跟柴壁之戰幾乎一致。

對於猇亭之戰的起因,同樣是因為東吳政權在不斷的侵奪蜀漢政權的地盤而導致的,這跟柴壁之戰前,北魏王朝為了遏製後秦帝國的擴張而采取的襲擾和蠶食其領土的策略是一樣的道理,這兩場戰爭的過程雖然不同,但是其結果都是由不堪忍受對手侵蝕而率先發動戰爭的一方以失敗而告終。並且在戰爭結束後,失敗的一方都選擇了其他戰略方向上的發展,儘管都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都是被其所攻擊的正統王朝在變換了更為有執政能力的掌舵人後所消滅的。總的來說,後秦帝國和北魏王朝的柴壁之戰跟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的猇亭之戰的意義和影響相似之處極多,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十六國時期一場極為重要的戰役。

十六國時期,戰亂頻頻,能夠被我們現在的人們耳熟能詳也隻有前秦帝國和東晉王朝的淝水之戰,其實這場戰役儘管規模宏大,但是戰爭的過程比較簡單,而柴壁之戰雖然規模不算宏大,但是戰爭的過程也算得上是比較複雜,其中的圍點打援的軍事策略被我們近代的紅色軍事家門運用的出神入化,這場戰爭真的不該被人們所遺忘。



最新小说: 登喜來 踏黑 離婚後我被前夫寵爆了 縱橫諸天的武者 鐵血虎賁戰大明 開封府胥吏 抗戰之超級紅警 開局荒年,農家福女開掛養家 禦獸:從巡山犬開始 桃源小醫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