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確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後矛盾的,以有利於我等的為準。”
“我們沒有否定朝廷的詔書,我們隻是執行朝廷的旨意。”
“6月26日,在盛宣懷的牽線搭橋下,上海道台邀請各國駐上海領事舉行會晤,並議定了東南保護約款九條和保護上海城鄉內外章程十條。”
“根據協議,東南九省督撫向列強表明中立態度,不參與戰爭,這一事件被稱為東南互保。”
“南方搞東南互保之初,慈禧也沒太在意。”
“因為這時候她也是亂的,到底是打還是和,她拿不定主意。”
“為了安撫各省督撫,慈禧很快又下發了一份內部通知,向地方督撫解釋宣戰詔的由來。”
“這意思很明顯,宣戰詔書是寫給國人自己看的,意在平複包括義和團在內的國人的情緒,你們要體諒朝廷的苦衷。”
劉徹東南互保協議的簽訂,已經說明了清政府控製不了地方。
到了這種時候,清政府的掌控力大降,地方已經脫離了清政府的控製。
雖說慈禧發布了兩道意思截然相反的詔書,但地方督撫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有利於清政府的,就已經可以看出地方不聽中央朝廷的調令了。
況且東南九省的督撫還繞開慈禧,單獨和西方列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都足以說明清政府已經無法掌控地方了。
東南九省大搞互保,慈禧之所以不在意。
並不是慈禧拿不定是打是和的主意,而是慈禧不敢揪著不放。
畢竟麵對八國聯軍的威脅,慈禧要是敢責罰東南九省的督撫,隻會陷入更大的危機。
即便慈禧想要動手解決公然挑釁清政府的東南九省,至少也要渡過八國聯軍侵華的危機再說。
不過照他看來,八國聯軍來者不善,慈禧八成躲不過這次的危機。
“但到了7月,隨著直隸提督聶士成戰死,天津淪陷。”
“不堪因戰敗而丟麵子的慈禧態度又變了,開始對主和派官僚大開殺戒。”
“與此同時,慈禧也開始要求南方督撫趕緊派兵勤王,語氣和措辭非常嚴厲。”
“參與東南互保的九個省中,山東離京城最近,因此袁世凱收到的電報最多。”
“打心底裡袁世凱不想去,因為他的實力與聶士成差不多。”
“既然武衛前軍打不過八國聯軍,他的武衛右軍肯定也打不過,去了隻是送死。”
“於是袁世凱便扯各種理由不動身,一會說沒準備好沒法去,一會又說義和團作亂,自己實在抽不出兵力支援。”
“後來袁世凱實在蒙混不過去了,就派了四千綠營去送死。”
“不過這些炮灰的運氣還不錯,走到半路時戰爭結束了,逃過一劫。”
“慈禧催促袁世凱出兵的同時,還給李鴻章發去電報,要求李鴻章趕緊進京,負責與各國公使和談。”
“此時的慈禧很清楚,這仗打不贏,洋人又隻買李鴻章的麵子,要想平息事端,非李鴻章出馬不可。”
“但李鴻章收到電報後表示國事未定,堅決不去。”
“李鴻章認為,既然要和談,那就得先罷免剛毅、端郡王載漪等人的職務。”
“如若不然,他在前麵與洋人談判,頑固派在後方搗亂,他去了也是白費功夫。”
“慈禧很想讓李鴻章來,但她又不想撤掉剛毅那幫馬屁精,一來二去時間就耽誤了。”
“8月13日,聯軍一萬多人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
“第二天,北京淪陷,慈禧挾持光緒倉皇逃往山西。”
對於朝廷的大敗而逃,晚清的老百姓都已經麻木了,早已經習慣了。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清政府就一直在戰敗,從來沒有贏過一次和列強的戰爭。
因此在清政府要和八國聯軍打仗的時候,他們老百姓就一致認為清政府必然大敗。
最後的結果,也果然沒有出乎他們的預料,甚至敗的速度遠比他們想象的更快。
在他們老百姓看來,京城好歹也是都城,清政府派了重兵把守。
麵對洋人的一萬兵力,清政府哪怕守不住,最少也要抵擋一兩個月吧
可哪裡想到,一萬聯軍第一天到達北京城,結果第二天就攻破了,這速度之快超乎他們的想象。
現在他們老百姓越來越覺得,清政府的倒台就快到了。
“流亡途中,慈禧的聲望跌至穀底,也不再指望義和團能抵禦外敵,便發布了徹底鎮壓義和團的命令。”
“並給李鴻章拍去電報,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
“李鴻章看到電報,知道事情鬨大。”
“旋即離開廣州,踏上了艱難的談判之路。”
“1900年10月11日,李鴻章抵達北京,然後他就以背鍋俠的身份與八國聯軍達成協議即辛醜條約。”
“如果說李鴻章之前簽訂的賣國條約或多或少與他還有一些關係,那麼辛醜條約的簽訂與他就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了。”
“並且也正是在李鴻章的據理力爭下,慈禧逃過了列強的追責。”
“當時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處死端郡王載漪、剛毅等12人,並要求嚴懲142名官員,這些官員都是曾經支持義和團的頑固派。”
“無論怎麼看,慈禧都是頭號責任人,最起碼也要交出權力,退居二線。”
“但在李鴻章的堅持下,慈禧不用承擔任何責任。”
“李鴻章替慈禧的錯誤決策背了黑鍋,又幫她免去追責。”
“所以事後慈禧對李鴻章是感激涕零,沒有追究他在戰爭期間的抗旨行為。”
“至於其他幾位督撫,慈禧也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
梁啟超這老賊也是多管閒事,除掉慈禧這麼好的機會,就這樣被老賊攪合了。
他對李鴻章憎恨的同時,對慈禧逃脫列強的製裁感到惋惜。
在八國聯軍對此慈禧的時候,他還誌得意滿,想著光緒再過不久就可以掌權了,到時候屬於他們變法派的機會來了。
因為他非常清楚,慈禧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國聯軍的對手,戰敗已成必然。
而八國聯軍一直是支持光緒掌權的,完全可以借著慈禧戰敗的機會,徹底把慈禧趕下台,讓光緒重登大寶。
一旦光緒掌權,他們變法派重新上台,中華民族還有重新崛起的機會。
可現在一切都化為了泡影,李鴻章這個賣國賊保下了慈禧老妖婆。
這也就意味著變法派再無出頭之日,整個中華民族徹底斷絕了最後變法自強的機會。
“慈禧之所以沒有追究幾位地方督撫的責任,道理很簡單。”
“一方麵,東南互保保全了南方九省未受到戰亂影響。”
“而慈禧在戰後麵臨的第一件要緊事就是湊錢賠款,南方保存了元氣,這在慈禧看來,督撫們立了大功。”
“再一方麵,慈禧這時候隻是光杆司令,就算她想追責也無力追究。”
“1899年前後,清政府在北方的武裝力量大致分為兩部分。”
“一是駐留東北的十餘萬關外八旗,這部分被沙俄侵略軍消滅。”
“二是慈禧令榮祿組建的武衛軍,又分為五部。”
“這其中的武衛中軍、武衛前軍、武衛後軍都被八國聯軍重創。”
“袁世凱是東南互保的參與者,且宋慶指揮的武衛左軍與武衛右軍的關係又極好,很多軍官私下裡都是拜把子兄弟。”
“如此一來,慈禧要是還想維持統治,她就隻能依靠地方督撫。”
“另外,參與東南互保的督撫關係也是盤根錯節。”
“李鴻章是淮軍領導人,劉坤一是湘軍大佬,張之洞與湘淮兩係的關係都很好。”
“袁世凱是李鴻章的門生,閩浙總督許應奎的族叔曾與湘軍一起鎮壓過太平天國,也與湘淮兩係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這些東南督撫私下裡穿一條褲子,慈禧敢動其中一個,必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導致不可控的後果。”
“比如造反,事實上當時確實有人提出過造反,這個人就是張之洞。”
“1900年6月下旬,也就是收到宣戰詔書後,張之洞第一時間就盤算著推舉李鴻章為大總統。”
“即一旦北京不保,慈禧死了,他就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的總統,主持東南大局。”
“所以說庚子國難後,慈禧對東南九省的態度就是一個字,穩。”
“先穩住局勢再說,追究責任什麼的不現實,也沒必要。”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對於李鴻章沒能造反成為總統感到惋惜,一個個不禁暗罵李鴻章太過膽小。
對於清政府,對於慈禧太後,他們老百姓可謂是深惡痛絕,恨不得有人能夠早點推翻清政府。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他們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清苦,都已經快要活不下去了。
現在慈禧又打了敗仗,需要給八國列強巨額賠款,這是要把他們老百姓往死裡逼。
所以他們希望有人可以終結這一切,這樣他們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過點。
而最有希望推翻清政府的就是李鴻章,可偏偏李鴻章沒有這個膽量造反。
在慈禧戰敗後,慈禧的威望跌到穀底,再加上慈禧已經無兵可用。
這個關鍵時刻,要是李鴻章聯合東南的督撫,完全可以輕而易舉的推翻慈禧。
“不過慈禧沒有第一時間追究責任,不代表她不想追究。”
“畢竟東南互保是三藩之亂後,大臣首次公開聯合對抗朝廷。”
“如果不加以製衡,地方長期保持尾大不掉的半獨立局麵,大清遲早要完。”
“於是到了1902年1月,慈禧返回北京後,便開始著手瓦解東南互保。”
“當時李鴻章、劉坤一先後病死,一向支持洋務派的榮祿也病死。”
“隨著大佬們的陸續離世,慈禧隨即提拔了一批年輕的八旗貴胄,扶持這些人登上政治舞台,填補空缺。”
“這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滿洲鑲白旗出身的鐵良。”
“1903年,許應奎、德壽病死,王之春被調到廣西擔任巡撫。”
“見南方督撫大多易主,慈禧覺得時機已經成熟。”
“於是慈禧派鐵良兩次南下,打著清查各省財政和整頓兵工廠的名義。”
“一麵解散或收編南方的地方武裝,一麵對湘淮兩係的小金庫進行大肆搜刮。”
“比如作為淮軍小金庫的江南製造總局,就被鐵良搜出了八十萬兩存銀。”
“收拾了南方軍頭後,鐵良又被慈禧當做棋子,處處與北方軍頭代表袁世凱暗中較勁。”
“1906年,袁世凱編練的北洋第三、第五、第六鎮被鐵良收入囊中,僅保留第二、第四兩鎮的指揮權。”
“鐵良時不時跳出來唱反調,讓袁世凱氣憤不已。”
“於是他便聯合慶親王參了鐵良一本,說若不去鐵,新政必有阻撓。”
“然而,鐵良本來就是慈禧安排的棋子,慈禧又怎麼可能自斷臂膀呢”
“結果袁世凱弄巧成拙,遭到慈禧明升暗降,改任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失去了軍權。”
“1907年,袁世凱和張之洞被一同調入軍機處。”
“七年前的東南互保局麵,在慈禧的瓦解下煙消雲散。”
朱棣東南互保的大好局勢,就這麼被慈禧輕而易舉的瓦解了。
在戰敗的陰影下,慈禧還能重新站起來,並瓦解掉東南互保的威脅。
他隻能感慨慈禧的威望太盛,壓得下麵的大臣不敢生出異心。
在慈禧戰敗的時候,但凡漢臣有點骨氣,完全可以把慈禧趕下台。
畢竟那時候慈禧要聲望沒有聲望,要兵力沒有兵力,發動政變除掉慈禧不要太容易。
可無奈那些漢臣已經被滿清的統治馴服了,完全不敢升起一點造反的念頭。
不過即便錯過了推翻清政府的最佳時機,照這樣下去,清政府的滅亡已成定局。
原本清政府就已經日落西山,現在又加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帶來的巨額賠款的影響,清政府已經支撐不了多長時間了。
清政府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戰敗的那一刻,大清滅亡的喪鐘就已經敲響。,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