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漢三國時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謀士荀彧xunyu)。
荀彧富有韜略,深謀遠慮,曾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貢獻,被曹操比作子房。
但最後卻引火燒身,憂憤而死,上演了一樁曆史悲劇。
荀彧之死,從根本上來講,是其內心的矛盾所致。
荀彧既希望曹操實現霸業,同時又對漢室具有難以割舍的情感,從而成了漢王朝的殉葬品。
曆史上的荀彧,是一個內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以漢臣自居,又是曹操謀士。
按照荀彧的設想,當是儘心儘力輔佐曹操,借以匡扶漢室。
也正因如此,荀彧此前才棄袁紹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
不過,隨著曹操羽翼的豐滿,漢獻帝勢必會越來越被架空,徹底淪為傀儡。
而這一的局麵,卻又是荀彧最不想看到的。
可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在勢力不斷膨脹後,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
荀彧的遭遇,令蘇晨為之痛惜,如此才華橫溢之人最終卻不能善終。
此刻,三國時期的眾人心中好奇,紛紛猜測接下來是哪一位名士得以青史留名。
“他是曹操摩下的首席謀臣,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他為曹操規劃製定了統一北方的戰略方針,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是出自他的計策。”
“官渡之戰中,他出謀劃策,使曹操獲得了此戰的勝利,奠定了其統一我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也是中華曆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他處理朝政事務十數年,先後為曹操舉薦了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便是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
劉備:我就知道會有荀彧,要是當初荀彧能夠前來投奔我,也就不會有後麵的悲劇發生了。
他對於荀彧沒能來投奔自己,一直心有遺憾,錯失了一個棟梁之材。
荀彧在戰略方麵為曹操規劃製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得到曹操的讚賞。
不管是深根固本以製天下,還是迎奉天子,都足以說明荀彧的戰略之強。
在戰術方麵,荀彧曾麵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
在政治方麵,荀彧為曹操舉薦了荀攸、陳群、杜襲、戲誌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的智謀可謂算無遺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
反對曹操加九錫,必然被曹操所不容,以至於招致禍患。
但凡一個聰明的人都不會這麼乾,但荀彧偏偏這麼乾了。
他心裡非常清楚,荀彧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
勸進曹操加九錫的議論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劉氏宗廟社稷已然淪陷。
這種悲痛時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會感到悲痛萬分。
而荀彧顯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無法抑製自己內心良心的譴責。
因此就算是死,荀彧也不能當做看不見曹操的行為。
其實說起來,荀彧的過錯,是委身曹操而為他多加謀劃。
荀彧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終不願附和,並且以忠義之說勸諫曹操。
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節。
但是,荀彧忠於漢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
如此忠於漢室之人,要是能為他所用,匡扶漢室的把握也會大得多。
“荀彧,字文若,穎川人。”
“荀彧的祖父,荀淑在當時很有名氣。”
“荀彧年輕的時候,南陽名士何題非常認同他的為人,評價荀彧是個可以輔佐帝王的人才。”
“公元189年,荀彧被舉為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等物品。”
“董卓之亂時,荀彧棄官歸鄉,並對鄉親們說。”
“潁川是個四麵受敵的地方,每當天下發生動亂,這時常常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請鄉親們馬上離開這裡。”
“但無奈的是,鄉親們留戀舊土不願離去。”
“這時身為同鄉的冀州牧韓馥派人來接荀彧,荀彧隻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之後董卓派人搶掠各地,一直到潁川才返回,而荀彧留在穎川的同鄉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殺。”
“然而到達冀州後,袁紹已經取代了韓馥的職位,見荀彧到來待之為上賓。”
“荀彧的弟弟和同鄉郭圖等人都收到袁紹的委任,但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於是191年投奔了曹操,這一年荀彧29歲。”
“曹操非常高興的說,你就是我的謀士張良。”
“公元192年,曹操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隨其征戰。”
楊堅:荀彧足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兩人都是輔佐國家朝政的經世大才。
他熟讀陳壽的《三國誌》,其中有重點提到對荀彧的評價。
陳壽說道,荀彧清高優秀,通達文雅,具有輔佐帝王的風範。
然而對人對事的洞察和預見能力都有所不足,使得荀彧振興漢室的誌向未能充分實現。
雖然陳壽對荀彧的評價趨於正麵,但他並不認可陳壽對荀彧的評價。
在他看來,荀彧為了匡扶漢室,輔佐曹操稱霸北方是不得已而為之。
其目的是在天下大亂之時延續漢室宗廟,並非不知道曹操的誌向。
曹操既然成就霸業,就必然不會再滿足當一個小小的漢臣。
而荀彧阻撓曹操晉爵魏公,肯定會被曹操所不滿。
最終的結局似乎已經注定,荀彧亡身殉節,以對後世彰顯自己對漢室的忠心。
他考察過荀彧的舉動,為曹操建言獻策,匡扶漢室,挽救國家於危難。
他非常明白,荀彧的本意,是為了解救百姓於水火。
但最後董昭勸進曹操晉爵為魏公,荀彧勸阻,最終招致死亡。
他認為對於荀彧的操行,不能求全責備。
畢竟荀彧秉承忠義,隻是事情的成敗,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荀彧的才略雖然足以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但曹操勢力強盛,荀彧無力糾正曹操的做法,唯有殺身成仁以彰忠義。
“194年,曹操東征徐州陶謙,委任荀彧主持留事宜。”
“這時陳宮、張邈等人趁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
“而兗州諸城皆響應陳宮等人,荀彧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來援救。”
“夏侯惇到後,當夜誅殺了幾十個圖謀反叛的人,才安定了軍心。”
“這時豫州刺史郭貢也率眾數萬來攻,眾人都非常害怕,郭貢要求麵見荀彧。”
“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阻攔。”
“而荀彧堅持出城遊說郭貢,以免腹背受敵。”
“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便帶兵而去。”
“之後,荀彧派陳煜去範、東阿兩個縣,終於保全了這三個城。”
“等到曹操回來,在濮陽擊敗了呂布。”
“陶謙死後,曹操打算趁機繼續攻打徐州,回來再平定呂布。”
“荀彧勸阻說,當年劉邦確保關中,關武帝劉秀據守河內,全都是靠鞏固自己的根基從而控製天下。”
“而將軍依靠兗州開創的事業,且兗州依據黃河、濟水,是天下的要地,易守難攻。”
“它就是將軍的關中、河內,所以應該先安定兗州。”
“而且如果攻打徐州,留守後方的兵多,則前方兵力不夠。”
“呂布趁機侵擾的話,隻有鄄城、範、衛三處可以保全。”
“其他地方都不能為我們所有,這樣就等於失去了兗州。”
“如果徐州沒有平定,兗州又失守,那到時將軍就無處立足了。”
“且徐州子弟想到父兄被殺的恥辱,必定拚死反抗。”
“而此時糧食已經成熟,如果搶收糧食,一戰就可以擊敗呂布。”
“於是曹操聽從荀彧的建議,再次與呂布交戰,分兵平定各縣。”
“呂布失敗逃走,兗州因此平定。”
李世民:要不是荀彧及時看破了陳宮等人的陰謀,曹操恐怕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可荀彧最終卻落得那般下場,想想還真是可悲。
荀彧在曹操手下很受重視和信任,可以說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一位謀士。
曹操帶兵東征徐州牧陶謙之際,陳宮和張邈等人因不滿曹操攻打徐州亂殺無辜的的做法,直接就反叛了。
形勢更嚴峻的是,陳宮、張邈等人暗中勾結了盧布,要迎呂布進入兗州。
當呂布帶兵到後,張邈派人誆騙荀彧,想讓荀彧以為呂布是友軍。
但好在荀彧警覺,懷疑張邈等人要謀反,馬上讓軍隊加強防守,並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
當時兗州諸城的兵馬都被曹操帶走攻打徐州了,城中空虛,呂布帶兵入城。
而當時的陳宮策反了不少人,很多人都要反叛曹操。
直到夏侯惇到後,連著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才安穩下來。
豫州刺史郭貢本來是幫助呂布來奪城的,但是在荀彧的說服下,也最終放棄了。
後來荀彧又與程昱出謀劃策,守住了城池,一直堅持到曹操帶兵回來。
而陳宮和張邈都是曹操最信任的人,此次背叛對於曹操來說幾乎近於毀滅。
攻打徐州不成,老巢還被人搶了,對於曹操的打擊可想而知。
要不是荀彧力挽狂瀾,恐怕不會有曹操什麼事。
“公元196年,漢獻帝從河東回到洛陽,曹操與眾人商議是否要奉迎獻帝定都許縣。”
“許多人認為徐州還未平定,且楊奉等人不好對付。”
“而荀彧卻說到,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
“漢高祖東征項羽時,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使天下歸心。”
“自從天子流亡,將軍首先興起義兵。”
“雖然沒有遠赴長安,但在外抵禦禍難,心中也很思念王室。”
“如今天子回到洛陽,如果能趁這個機會擁戴主上,這是大順。”
“持最大的公心,使天下豪傑服從,這是大略。”
“扶持大義來招收天下英才,這是大德。”
“曹操采納了荀彧的建議,把獻帝迎到許縣。”
“曹操被封為大將軍,荀彧被封侍中,代尚書令。”
“而此舉也造成了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
“曹操雖常在外征戰,但軍國大事全都與荀彧一起籌劃。”
“而荀彧也為曹操舉薦了荀攸、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自從曹操把漢獻帝迎到許縣後,袁紹心中不服。”
“且在兼並了黃河以北地區後,實力非常強盛,於是日漸傲慢。”
“反觀曹操這邊,東有呂布侵擾,南要抵禦張繡,且張繡在宛城把曹軍打得大敗。”
李隆基:奉天子以令諸侯,荀彧的本意雖好,但曹操顯然不會滿足。
東漢末年,外戚乾政,宦官作亂,導致朝綱敗壞,民生哀怨。
那時天下群雄並起,各路諸侯紛紛起兵。
在發生董卓之亂之時,東漢也是徹底走了下坡路,而興複漢室就成了某些人必定要完成的目標。
荀彧就是想一心匡扶漢室,但是此時的漢室滿目瘡痍。
所以荀彧需要尋找一個合適的人幫他完成匡扶漢室的心願,這個人就是一代梟雄曹操。
其實荀彧也深知曹操並非池中之物,不是一個容易掌控的主。
但是荀彧也深知如果自己想完成匡扶漢室,肅清天下的心願,就必須要曹操這樣的鐵血軍閥來完成。
所以在他看來,那時的荀彧也是一個矛盾的個體。
但是荀彧也沒有辦法,隻得賭一把。
不過顯然,荀彧賭輸了。
隨著曹操擊敗黃巾軍,漢獻帝劉協在楊奉等人的護送下回到了洛陽,荀彧支持曹操提出了迎奉天子的主張。
荀彧是希望曹操可以好好的輔佐漢獻帝劉協,做一個輔佐之臣,安定天下,興複漢室。
但是曹操走上了輔佐之臣的道路,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