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的成功,讓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同樣有些擔憂。
雖說起義成功了,但毫無疑問會麵臨清政府的鎮壓。
大家記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還掌握著北洋新軍。
以目前革命黨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軍,恐怕難度還很大。
雖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終的結局是滅亡,但不管怎麼說也需要一個過程。
“並且最關鍵的是,如今整個南方都起義了。”
派不派遣袁世凱發兵鎮壓起義,都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一個將皇權發展到巔峰的王朝就此轟然倒塌,多多少少讓他內心很受觸動,心中難免有一種兔死狐悲的感慨。
“為了巴結頑固派,他大開曆史倒車,結果是一步錯,步步錯。”
“有了最高的權力,自身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也就沒人能動他了。”
“隆裕一聽,不便再說什麼,隻好作罷。”
梁啟超:4200名革命黨的大好男兒,就這樣被袁世凱付之一炬,這個袁世凱實在是太可恨了。
“效忠清政府最大的收益是善終加侯爵,且風險很大。”
要不是迫不得已,她真不願意選擇相信袁世凱,把兵權交到袁世凱手上。
“此時的大清王朝已基本失去了整個中原漢地,名義上歸屬大清的也隻有東北、西北、西南等少數省份。”
他帶領革命黨就是為了推翻清政府,結束不合時宜的帝製,可不是為了讓袁世凱當皇帝的。
“他就可以當大總統,獲得最高權力。”
“袁世凱建議隆裕重用八旗少壯派,看看能不能從中選出一人領兵南下討伐革命黨。”
“良弼之死,對時局影響很大。”
“於是到了1912年2月12日,重壓之下的隆裕攜六歲的溥儀在養心殿舉行了大清的最後一次朝會。”
但很可惜,作為預備隊統帥的馮國章也是他的人。
清朝各時期的皇帝無不臉色複雜,要說不悲痛是不可能的。
“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鎮、第四鎮原為北洋常備軍左右鎮,是北洋六鎮中與袁世凱最為親近的兩鎮。”
她並非不知道袁世凱狼子野心,可依舊為了那萬分之一的幾率選擇相信袁世凱。
“隨後北洋軍在優勢炮火的支援下不斷向前推進,革命軍被迫與北洋軍展開激烈的巷戰。”
“而對於此時的清廷來說,要想挽回局麵就隻能出動北洋六鎮。”
“滿清親貴被嚇得不輕,或請假或出走,當天去上朝者寥寥無幾。”
北洋軍是袁世凱煉出來的,他也知道袁世凱有能力擔任主帥鎮壓革命黨。
“10月14日,載灃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為第一軍軍統,率北洋第四鎮和第二鎮的混成第三協、第六鎮的混成第十一協南下進攻漢口。”
一想到養了一頭白眼狼,她內心無比淒涼。
“當時賦閒在家的袁世凱為了惡心載灃,假模假樣的給隆裕太後上了一道奏,說國家存亡危急之際,宗室子弟應當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而推翻清政府的收益是當大總統,且風險很小。”
在得知武昌起義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
儘管他們所處的時代還沒有走到這一步,但清朝滅亡的消息還是激勵了他們。
可結果到頭來,袁世凱依舊辜負了她的信任。
“於是袁世凱就反水了,開始營造清帝退位的氛圍。”
“馮國章到任後,善待軍官,關愛士卒,讓禁衛軍重新找到了主心骨。”
“載灃從風口浪尖脫身後,禁衛軍訓練大臣良弼又站了出來。”
這支北洋軍也隻有他才能掌控得了,隻要他不發話,其他的將士就不會行動。
“而絕大多數軍隊也隨著各省的獨立脫離了清政府的掌控,地盤可以說是基本沒了。”
“1912年2月4日,段祺瑞率第一軍全體將領致電清政府。”
在這個過程中,袁世凱手中控製的北洋新軍肯定會鎮壓革命黨的。
“但朝廷會不會跟他秋後算賬呢?他袁世凱能不能善終呢?”
雖說慈禧太後把大清交到她手上的時候,大清國就已經支離破碎了,大清國最後的滅亡也不關她的責任。
“如果北洋軍能把武昌革命給鎮壓下來,那麼大清還有挽回的餘地。”
“戰至11月27日,漢陽失守。”
“在這火燒眉毛的情況下,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凱提出的六項出山條件,授其為欽差大臣,委以實權,南下鎮壓革命。”
他雖然不是革命黨人,但不管怎麼說革命黨也是為了推翻清政府拯救中華民族。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是苦苦等待,時刻盼望著中華民國取代滿清王朝的統治。
“由於革命軍的炮兵目標暴露,加之火炮口徑也有差距。”
到了那個時候,他連自己的權力都保不住,更不用說改變製度了。
“一時間,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因為他知道,唯有大清國改換製度,才有可能讓大清國強大起來,不再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負。
“搞定了禁衛軍,袁世凱見時機成熟,便發動北洋軍將領對隆裕太後實行兵諫。”
“該怎麼選,傻子都知道。”
“南方新軍的戰鬥力固然不如北洋軍,但也不是軟柿子。”
“相反,如果袁世凱能順應革命,推翻清政府。”
看到大清的政局,他又退縮了,絕口不提君主立憲的想法。
當初就是袁世凱選擇助紂為虐投靠慈禧,才讓他們改革派的戊戌變法徹底失敗,錯過了中華民族崛起的大好時機。
“其實相比於八旗少壯派中的頑固派,載灃其實是開明派。”
現在又是袁世凱選擇把屠刀砍向革命黨人,甘願做朝廷的走狗,看得他心中大恨。
雖然朝廷忌憚他執掌兵權,但沒有用,北洋軍很多將領都是他的人。
“在這種兵力裝備都占優的情況下,清政府要想撲滅武昌起義,把握還是相當大的。”
“任命載濤為第三軍軍統,率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駐守京畿,專司巡護。”
至於其他朝代的皇帝,看到皇權專製達到鼎盛的清王朝最終還是難逃滅亡的命運,無不唏噓不已。
“而他們要麵對的湖北新軍訓練並不比北洋差,軍官素質也相差不多。”
“不過由於這時候載灃仍然很記恨袁世凱,並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終確定的主帥是滿洲正白旗出身的陸軍大臣印昌。”
“倒不如趁著自己手上還有點籌碼的時候主動認輸,把自己賣個好價錢,得到優厚的退位待遇,這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就是唯一且理智的選擇。”
“馮國章認為,漢口兵民一家沒有分彆。”
“禁衛軍聽說良弼死了,頓感失去主心骨,也是人心惶惶。”
這個北洋軍是他編練出來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沒有人可以指揮得動。
“隆裕沒有拒絕的籌碼,不得不妥協。”
隆裕太後:我大清沒有對不起你袁世凱,為何要背叛大清?
袁世凱能有今天的權勢,都是大清朝賜予的。
他們革命黨雖然實力還不錯,但要和袁世凱手中的北洋軍相比就差多了。
他年輕的時候出洋留學,見識過西方的世界,知道西方是什麼樣子。
“可是在大清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載灃慫了。”
“朝會期間,隆裕宣布清帝退位,並在遜位詔書上最後一次蓋上了皇帝大印,清朝就此滅亡。”
在這種情況下,手握軍權的袁世凱也趁機發動政變,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袁世凱編練完北洋軍後,他才隨便找了個理由把袁世凱罷官回家養老。
“31日,厭煩了巷戰的北洋軍用重炮轟擊今天武漢沿江大道上段的大片街市。”
雖說載灃提防他,讓滿洲正白旗出身的陸軍大臣印昌擔任主帥。
“將近八萬新軍,還有七八萬民軍商團和巡防營。”
“湖北是新軍起義,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陝西、雲南、貴州也都是新軍起義。”
“共和是順應潮流的好事,北洋軍上下都支持共和,誰要是反對共和,北洋軍就對他宣戰。”
“袁世凱很清楚此時的全國形勢,若是對武昌發動攻擊,或許可以滅了對岸的革命軍,但北洋軍的損失必然也不會小。”
現在得知他們的理想最後實現了,此刻他們的革命鬥誌十分昂揚,讓他們信心百倍。
隻要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哪怕把權力讓出來都沒有關係。
可問題是沒有合適的人選擔任出征的主帥,這才是最無奈的。
清政府滅亡的事情經過也正如大家所猜測的那樣,袁世凱趁著內亂逼迫清帝退位的。
一提到袁世凱,他就恨得牙癢癢,心中怒不可遏。
“死撐下去被人推翻是必然的,如此的話也自然沒有什麼好下場。”
“自古以來,功高鎮主的沒幾個有好下場的,這點袁世凱不可能不知道。”
歐洲實行君主立憲製,實行共和製度。
“當民國大總統這個條件,對於袁世凱來說,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為防止革命軍藏於街市,必須將漢口燒為焦土,讓革命軍無處藏身。”
清朝滅亡的消息不僅振奮著晚清時期的老百姓,那些為之努力奮鬥的革命黨人也是欣喜若狂。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親貴胄沒有能力帶領北洋軍,最後北洋軍的控製權還是會回到他手裡的。
“城在人在,城亡人亡,哪怕打到最後一人,湖北革命軍也絕不投降。”
攝政王載灃:倒也並不是沒人有能力出征掛帥,而是袁世凱狼子野心,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能啟用此人。
“炮擊之後,馮國章又下令放火。”
“29日,北洋軍用重炮轟擊革命軍的炮兵陣地。”
“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先後有18個省宣布獨立,脫離了清朝的統治。”
“11月29日,黎元洪領導的湖北軍政府做出決定,堅守武昌。”
得知清政府要滅亡的那一刻,他們老百姓就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
袁世凱:朝廷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麼安排統帥都沒有用。
但他對袁世凱同樣沒有好感,並不覺得袁世凱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四五.三二.八五.二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