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開始,載灃再也不過問政事。”
“隨後,在徐世昌的大噪輿論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請袁世凱出山的輿論熱潮。”
全國發動起義,當兵權到袁世凱手裡的那一刻,也不過就是延遲清政府的滅亡。
他們承受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也即將結束,馬上就要迎來共和。
“見隆裕要抓自己的壯丁,載濤連忙下跪磕頭道奴才無能,隻練過兵沒打過仗,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
“並在當天任命馮國章為第一軍軍統,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將前線事宜交由馮國章全權負責。”
一支大軍隻接受袁世凱的指揮,足可見袁世凱對這支大軍的滲透有多嚴重。
“但載灃忘了,馮國章固然忠於朝廷,可他與袁世凱的關係同樣也很好。”
“南方各省代表在爭執一番後達成共識,隻要袁世凱支持共和,迫使清帝退位,就推舉他為總統。”
“聽說載濤辭職,袁世凱不動聲色的上書,推薦他的心腹徐世昌繼任軍諮大臣。”
畢竟主播也說過,清政府最後就是袁世凱推翻的。
“如果朝廷不同意順應共和的潮流,那北洋軍就要進京以武力相威脅了。”
“隻是由於中央的財力比地方上要強不少,致使雙方在裝備上還存在一定的差九。”
“真要是死戰到底,北洋六鎮的七萬兵力根本不夠打。”
武昌起義的成功,也讓全國很多省份相繼起義,成功擺脫清政府的控製。
北洋新軍的戰鬥力要比地方新軍強得多,出動北洋軍鎮壓革命黨問題不大。
“隆裕覺得袁世凱說的有道理,就詢問當時少壯派中軍權最高的載濤,你掌管著陸軍帶兵怎麼樣?能不能率軍南下呀?”
“思來想去,印昌奏請朝廷還是啟用袁世凱吧。”
“比如湖北新軍裝備的火炮,就多是國產仿製的格魯森57毫米過山快炮,缺少大口徑重炮。”
他非常清楚,一旦讓袁世凱重掌兵權,隻會徹底斷送大清國的江山社稷。
在交接兵權的那一刻,她就知道把大清的命運也交到袁世凱手上了。
“載灃留過洋,見過世麵,知道專製統治無法長久,唯有立憲才有一絲前途。”
因為他非常清楚,想要在大清國施行君主立憲製,必然會遭受到極大的阻攔,根本就不可能實現這一製度。
“他反對議和,反對清帝退位,甚至一度要與袁世凱兵戎相見。”
“我們站在袁世凱個人的角度來說,即便他死命效忠清廷,即便他真的把這次革命給鎮壓下。”
儘管他們很早就知道了清王朝的滅亡無法避免,可如今聽到清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依舊讓他們心裡不好受。
“這場曆時41天的陽夏之戰,革命軍輸得非常徹底,陣亡將士4200人,而北洋軍的陣亡人數還不到1000。”
“北洋軍占領龜山炮台,將炮口對準長江南岸。”
他身為中華民族的大好男兒,自然也要支持這些革命黨人。
現在雖說全國起義不斷,大清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但他也不會把袁世凱召回來。
“收到印昌從前線傳回的奏報,清政府親貴慌了手腳。”
這些革命黨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帶領老百姓站起來的有誌之士,大家不希望這些人犧牲在北洋新軍的鎮壓中。
“算上名義上還效忠清政府的軍隊也寥寥無幾,不要說對付南方的革命黨,就是麵對袁世凱的北洋六鎮也根本不夠。”
“他先是買通宮裡的大太監小德張,嚇唬隆裕說你們要是被革命軍給推翻了,到時候就會跟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一樣,免不了上斷頭台的命運了。”
他們為了讓大清傳萬世之業,不知道做了多少努力,可如今最後的結果卻也沒有逃過王朝滅亡的詛咒。
但不管怎麼說,大清國是在她的手上滅亡的,她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可到了那個地步,除了袁世凱有能力鎮壓革命黨,就沒有其他人了。
“任命軍諮府政使馮國章為第二軍軍統,統帥北洋第五鎮、第三鎮的混成第五協、第二十鎮的混成第三十九協作為預備隊,隨時聽候調遣。”
“就這樣,清政府重金打造的禦林軍間接被袁世凱收編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凱雖然蟄居河南張德,但卻在暗中操控前線戰事。”
“11月底,袁世凱下令停止攻擊武昌,然後扭頭就回了京城。”
畢竟他的心願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解放中華兒女,而不是為了手中的權力。
孫中山:我還是太低估了袁世凱的野心,沒想到大總統的位子還滿足不了袁世凱的胃口。
“載濤這個人練兵還可以,但讓他上戰場玩命他是真不行。”
相反,以他對袁世凱的了解,他總覺得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之後,選擇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
不過很快大家就意識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計不會壞到這種地步。
而唯一的要求就是袁世凱支持共和,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他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推翻清政府,讓中華民族走向共和。
“10月28日上午,北洋第一軍開始向漢口發動猛攻。”
在權衡利弊之後,他願意把大總統的位子給袁世凱。
武昌起義再結合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測出清政府滅亡的事情經過。
不過歸根到底,還是滿清太過腐朽,宗室子弟已經完全廢了,連一個鎮壓北洋軍的人都沒有。
他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最大的心願就是帶領革命黨人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既然不現實,袁世凱索性也轉變了想法,這大清行將就木沒必要再保了。”
“隨後他又扔出優待條件,對隆裕是軟硬兼施。”
一旦他提出君主立憲製的想法,原本支持他的頑固派大臣肯定會紛紛倒戈,不再支持他。
“隨著一把大火,如今武漢沿江大道四宮殿碼頭至龍王廟一片被燒的是精光不剩。”
“一場炮戰下來,革命軍又是損失慘重。”
嬴政:說到底還是清朝宗室太廢物,找不到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才給了袁世凱機會。
他心中清楚專製統治無法長久,隻會導致大清帝國走向滅亡。
在那種情況下,即便袁世凱執掌軍權鎮壓了革命黨,擁兵自重的袁世凱也不可能聽命於清政府。
“眼看漢口已無法固守,革命軍隻能退守漢陽。”
在歐洲仔細了解過君主立憲製後,他也有想過在大清國實行這種製度。
獨攬大權逼迫清帝退位,如此滔天權勢,很難對皇位不動心。
可他哪裡能想到,大總統的位子袁世凱還不滿足,還想著恢複帝製自己做皇帝。
他雖然閒賦在家,但一直關注著全國的局勢。
“故而當第一軍走到河南信陽後,士兵們直接就撂挑子罷工了。”
事情惡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擔此重任,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劉徹:清政府重新啟用袁世凱,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也正是因為這種製度,才讓歐洲的實力遠超大清帝國。
“載濤回家後越想越怕,擔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掛帥,於是他就乾脆稱病辭去了軍諮大臣的職務。”
雖然最後袁世凱懸崖勒馬,選擇站在中華兒女這一邊,推翻了請政府的統治。
他們如今遭受的一切苦難都是清政府施加在他們身上的,唯一推翻清政府才能讓他們擺脫這一切。
他哪怕是權傾朝野的攝政王,也無法改變政體,這一點他是知道的。
載灃:君主立憲製說的容易,可真到了自己頭上,卻是萬般不願意的。
“袁世凱不方便動手,就找到革命黨人彭家珍,借用彭家珍的一腔熱血炸死了良弼。”
畢竟他們革命黨人最大的敵人就是清政府,而最大的阻礙就是袁世凱。
大清走到這一步,她內心無比傷痛,不知道該如何麵對大清的列祖列宗。
前去鎮壓革命黨的北洋軍主帥說是印昌,但實際上的控製人卻是他。
聽到清朝滅亡,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晚清時期的老百姓無不歡呼雀躍,激動得跳腳。
“因為此時全國大半的省份都已經獨立,北洋軍要再不趕到武昌鎮壓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為了安撫禁衛軍,袁世凱讓馮國章擔任禁衛軍統領。”
“載灃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隻能辭去攝政王,退隱王府。”
在他練兵完成的那一刻,這支北洋軍就不再屬於朝廷,而是屬於他袁世凱的。
“若是袁世凱不出山,則將士必不肯用命。”
“他最好的結果也就跟曾國藩一樣,封個一等候的爵位,然後交出所有的權力回家養老。”
但當他留學完回到大清國,重新成為大清王爺的時候。
在武昌起義成功的那一刻,清政府就已經名存實亡了,滅亡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袁世凱被罷免後,馮國章一直擔心自己也會被鳥儘弓藏。”
“10月27日,袁世凱端起架子走馬上任,換掉了徒勞無功的印昌。”
“11月1日,革命軍從龍王廟渡船過漢江,選擇在龜山和漢陽鐵廠構築陣地。”
在得知袁世凱不想再保清王朝的時候,他彆提有多高興了。
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隨著武昌起義的成功,清王朝的滅亡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但他對袁世凱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忠臣。
“不過陽夏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湖北革命軍將北洋軍主力死死拖在武漢三鎮長達40天之久。”
“這也為南方其他省份發動起義,脫離清朝統治創造了有利局麵。”
“革命軍與北洋軍反複爭奪陣地,終因後援不濟,革命軍被迫後撤。”
“載灃的盤算很好,讓旗人為主的第一鎮和禁衛軍看家,讓最能打的第二鎮和第四鎮南下乾臟活累活,讓一向忠於朝廷的馮國章統領預備隊。”
如果袁世凱選擇效忠清政府,那他們革命黨就要麵對袁世凱的打擊,最終說不定會讓大好形勢付之一炬。
全國各地相繼發動起義,並取得了成功,清政府所做的不過是垂死掙紮罷了。
“革命黨與清政府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麵,難不成自己要與南方各省革命黨進行一場車輪大戰?這明顯不現實。”
“北洋軍則在同一天占領漢口,之後20多天,北洋軍與革命軍爭奪漢陽。”
不過他們也從清王朝的滅亡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時刻銘記著閉關鎖國的危害。
他們深深的明白,一個王朝要是故步自封,遲早被強大的外敵覆滅。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