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之所以把公車上書宣傳成是自己所主導,也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變法革新的隊伍,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1898年6月11日,光緒經過慈禧的同意之後,發布了《明定國是詔》,定下了國家改革方針。”
“甲午戰爭四年前,1890年,梁啟超17歲,廣東人。”
“很多人評價康有為喜歡自吹自擂,說話誇張,心高氣傲。”
“戊戌變法後來失敗,然而這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對今後中國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主導大明的改革是如此,如今的康有為也是如此。
於是抱著了解西方思想的心態前去拜訪老師,想要看看聖人之學和西方思想有何不同。
“康有為答今天是列強並列的時代,不再是過去的大清天下,現在的法律官職都是過去的舊法,造成中國危亡的都是這些舊法,理應廢除。”
現在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就真的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時刻有著被小日本滅亡的風險。
“在普遍信仰孔子的時代,他的托古改製減緩了阻力,借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萌發迅速傳播。”
“梁啟超少年英才,享譽廣州城,又靠著內閣大學士李端芬的關係結識了一批京城高官,這樣的梁啟超成為了康有為最忠實得力的宣傳者。”
如此白眼狼,他自然是不允許日本人再留在大唐地界的。
雍正:大清江山已經淪為了被瓜分殆儘的命運了嗎?
“光緒和慈禧之間沒有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站在權利中心,個人感情在政治形式麵前基本不堪一擊。”
“一時改革呼籲得到了各階層的廣泛支持,成了風尚,洋務派頑固派都聚集到了康有為改革救國的旗號之下。”
“在這奇恥大辱,奇慘大痛麵前,期待大家激勵精神,重新振作,聯合四萬萬民眾臥薪嘗膽,以圖保國保民保教。”
“當今中國人猶如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隻能供人驅使,聽人宰割。”
一想到小日本狼子野心,妄想侵吞中原大地,他就莫名的有一股火氣。
梁啟超:戊戌變法還是失敗了嗎?
“同時還沒有進入政治權力中心的康有為,繼續依靠民間力量製造輿論。”
“正當這時,又一場亡國危機徹底刺醒了睡夢中的清政府。”
“他給梁啟超介紹民權、平等、議會等思想。”
“而為了奪權,帝黨就必須要提出不同於後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施政方案。”
“時局艱難,大家團結一心,發奮圖強,一起變法維新,維新變法艱難啟程。”
“一個沒有實權又沒有太多政治經驗的年輕皇帝,和一個同樣缺乏政治經驗的書生鼓吹家康有為,在沒有實權的帝黨的鼓動下就這樣聯係在了一起,主導了戊戌變法。”
“光緒隻好組織大臣們見麵,康有為被請到了總理衙門的西花廳。”
“康有文發表了極富激情的演講,列強聯手瓜分中國,中國國土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
但想到那些守舊派用祖宗之法不可變來阻攔變法,他覺得有必要留下一道聖旨,讓晚期的大清皇帝不必顧忌祖宗之法。
“狂生康有為的《新學》把當時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宋學漢學毀為基於偽書的思想,在《孔子改製考》考慮把孔子重新塑造為勇於變法創新的人物。”
“感受到政治變化的康有為上書光緒皇帝,以布衣身份大聲疾呼變法革新。”
“帝黨順應民間呼籲,猛攻後黨。”
“光緒對慈禧又敬又怕,光緒1889年大婚之後,按照祖製,慈禧讓光緒親政。”
“康有為開始在兩廣講學收徒,開辦萬木草堂,醞釀維新變法理論,刻印大量變法書籍。”
“按照康有為的描述,在這裡保守派和他來了一番論戰。”
“梁啟超8歲寫文章,後又以16歲的年紀考上舉人。”
所以從一開始,戊戌變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沒有實權的帝黨想方設法想要掌權,後黨洋務派造成了甲午戰敗,給了帝黨攻擊的機會。”
想想他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乾了這麼長時間,有了足夠的政治經驗才開始推動大明的改革。
“梁啟超自數當頭一棒,冷水澆背,夜不能寐,自此拜康有為為師,康有為的命運也開始逆轉。”
“是中國這個特殊又動亂的時期,選中了這個狂妄而喜歡自吹自擂的康有為。”
想到這裡,他當即就下令把長安城的日本人驅逐出去,永遠不許踏足神州大地。
“同時洋務派張之洞發布《勸學篇》呼籲正人心,辟邪說,封建綱常不能動搖,封建製度不能改變,中國的聖教是中華之根本。”
而他一直在讀聖人書,自負對聖人之學有一定的見解,便想著看看老師口中高呼的變法革新是怎麼一回事。
“第二天,帝黨翁同龢把接見康有為的情況告訴了光緒皇帝,並加以保薦。”
“康有為幾番上書,力陳改革,雖被人視為張狂,但他沒有屈服。”
“明麵上是光緒出麵治理國家,實際上所有奏章都要抄錄到慈禧那裡。”
康有為的個人品性先不論,單說他為了救亡圖存所做的貢獻,就已經足以彌補這些瑕疵。
“當時主考官內閣學士李端芬見梁啟超年紀輕輕,才華橫溢,見識過人,當即決定把堂妹許配給梁啟超。”
“這天當康有為走進總理衙門時,出席問話的大臣有李鴻章、翁同龢、榮祿。”
“在這種背景下,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順勢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到這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要變法了。”
“突然步入輿論中心的康有為摩拳擦掌,開始了其準備已久的宏大的改革計劃。”
“正當此時,甲午戰敗的消息傳來。”
“設銀行、築鐵路、開礦山、建工廠、組商會、譯書籍、辦新校、開報館、革官職。”
康有為在保國會第一次大會上發表的演講,經過主播重新講述出來,頓時讓光緒時期的大清老百姓為之動容。
也正是這份難得,才更顯得康有為的愛國熱情難能可貴。
“此時的清政府是有實權的慈禧,和沒有實權的名義上的君主光緒所把持。”
“1897年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
“在這幫強盜麵前,軟弱又沒有實力的清政府,隻能連連後退,唯唯諾諾。”
“但在政治場上,有執政者就必然會有反對派。”
“中國人民群情激奮,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他在保皇運動時期,也曾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篡改事實,偽造光緒密詔。”
“光緒是慈禧妹妹的兒子,4歲抱入宮,按照繼承人的條件悉心栽培。”
“1890年,17歲的舉人梁啟超也聽說了康有為的名聲,拜訪了32歲的秀才康有為。”
“有害於政治穩定,亡國也輪不到你康有為去保。”
“在廣州的康有為聽到消息,立即趕赴北京,力陳變法,民間變法維新的呼聲再次高漲。”
但現在看來,日本人心懷歹意,隨時都想著反咬中原王朝。
“保守派為代表的大臣堅決不同意,台灣民眾更是反應激烈,哭聲震天。”
“根本上頑固派無法理解康有為把國家危亡當作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企圖發動輿論的號召。”
“1894年甲戊年,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被小國日本打的全軍覆沒。”
“也許很多和康友為同時想到中國需要變法的人,甚至可能比康有為更早。”
如果不出他所料的話,康有為要是僅僅隻有這些資本,恐怕變法革新也會以失敗告終。
“那時梁啟超少年英才,以自負對聖人之學領悟到一定程度,沾沾自喜。”
光緒沒有實權,康有為沒有政治經驗,帝黨也同樣沒有實權。
“康有為答祖宗之法是用於治理祖宗土地的,如果祖宗的土地都不能守衛了,還談什麼祖宗之法。”
“甲午戰敗,奇恥大辱,中國正麵臨瓜分危機。”
要是之前的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還想著自強以擺脫列強的操控。
“李鴻章質問,難道六部可以裁撤,規章製度都可以不要了嗎?”
“李鴻章則加緊迫害帝黨成員,甚至此時一部分守舊派已經開始預謀要儘逐帝黨,廢除光緒。”
在主播講述清朝晚期的曆史事件時,雖說還沒有提到戊戌變法的相關信息,但他心中已經有不好的預感了。
要不是聽說老師在京城搞出了一些動靜,年少輕狂的他是不會特意去拜訪一個秀才的。
“但他回到廣東後,發現自己已經悄然出名。”
“但是變法改良的曆史趨勢已經形成,康有為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也正因如此,他才積極的聯名上書,要求拒簽合約,嚴懲李鴻章。
畢竟西方列強山高皇帝遠,沒有侵占中華大地的可能。
而野心勃勃的小日本則大不相同,就在中華大地旁邊,時刻都想著侵吞中原大陸的領土。
“保守派解散分化學會,另立報紙,攻擊改良派。”
“但慈禧還是牢牢掌握了軍政大權,幾乎所有軍政要員、封疆大吏都是慈禧太後的人,這些人被稱作後黨。”
“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康有為、梁啟超確實也組織上書,但隻是眾多上書中的一個。”
“光緒正煩惱救國無門,看到上書後喜出望外,立即副錄呈送慈禧,抄發各省督撫將軍處討論。”
畢竟他能影響的也就隻有自己活著的時候,大清未來的結局如何就看後代子孫的造化了。
儘管他已經知道清晚期的局勢很糟糕,可如今聽到西方列強堂而皇之的瓜分大清帝國,依舊讓他痛心疾首。
現如今主播明確告訴他戊戌變法後來失敗了,他儘管早有預料,可依舊難掩失落,要說不難過是不可能的。
可現在看到日本把清政府按在地上摩擦,不僅割裂中原大麵積的領土,還索賠了兩億兩白銀。
“在康有為極富感染力的演講之下,聽眾無不為之動容,民間改革呼聲至此到達高潮。”
“公車上書之後,民間議政風氣不再是禁忌。”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是他一貫的主張。
“康有為在那次考試中舉,並在簽訂條約的那年和各省舉人一起雲集北京參加會試。”
“他的學術造詣確實沒有很高,好求博,經常一知半解就急於大發議論。”
雖說戊戌變法正在推進,但他心中一直有一層陰霾,總覺得戊戌變法很可能無疾而終。
晚晴的老百姓隻知道要改革,至於為什麼必須要改革,則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老實說,就他所看到的,康有為更像是一個熱衷變法改革的熱血青年。
所以,麵對日本國,各朝古人心裡是有一種優越感的。
“然而日本已經占領遼東,威脅不簽條約就打到北京。”
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推動改革往前邁一步。
他正苦於自己的名聲不夠大,吸引不到太多人的目光。
“隨著新思想對傳統舊思想攻擊的加劇,保守派越來越無法容忍,對康有為的誹謗如潮水般湧入。”
“如今割讓台灣,內地不保了。”
“但是說他學術造詣不高,是跟那些頂級的知識分子相比。”
“甲午戰敗的陰霾一過,大清國的新政風貌消失。”
中國隻有通過改革變法強大了,他們老百姓才能不被彆人欺負。
這一刻,全體國人呼籲變法改革的呼聲達到最高潮,令改良派為之欣喜。
(本章完)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