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身背景
鄭成功,這位在中國曆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人物,其出身背景頗具傳奇色彩。鄭成功原籍福建南安石井鎮,根據《漳浦營裡鄭氏族譜》的記載,鄭氏家族的祖先在東晉永嘉年間的動蕩時期為了躲避戰亂,遷移到了福建。到了宋末時期,鄭氏一支遷移到了龍溪(今福建龍海市),隨後又遷移到了鄱山(今福建龍海顏厝鎮古縣)。之後,這支鄭氏家族又從古縣遷移到了南安,最終定居於此。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位著名的海商和海上走私集團的首領。他一生中有五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鄭芝龍在日本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平戶藩主鬆浦甚至贈送宅邸供他居住。在這樣的背景下,鄭芝龍與田川氏相遇並結為夫婦。
1623年(明熹宗天啟三年),鄭芝龍來到日本進行貿易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田川氏並與其結婚。田川氏是平戶的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她的父親田川七郎左衛門是一位當地的小商人,而母親則是田川七郎左衛門的妾室。鄭芝龍與田川氏之間的結合,不僅僅是兩個個體的聯姻,也是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交彙。
1624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明熹宗天啟四年七月十五),鄭成功誕生在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一個叫作川內浦千裡濱的地方。這個地方位於日本九州島的東北海岸,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鄭成功的出生,標誌著一個未來將在中日兩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產生深遠影響的人物的誕生。
在日本度過了童年時光後,大約在7歲那年,鄭成功跟隨父親返回中國。這一時期,鄭芝龍已經成為了東南沿海地區最大的海商和海盜集團的首領。鄭成功返回中國後,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這也為他後來的政治和軍事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少年時期
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田川氏住在日本平戶,享受著相對平靜的生活。直到1630年左右,他的父親鄭芝龍受到明朝朝廷的招安,成為官府的一員後,鄭成功才被接回中國,居住在泉州府安平(今福建省泉州市安海鎮)。在那裡,他開始接受儒家教育,為他日後成為軍事領袖和政治家打下了基礎。
1638年,鄭成功考中秀才,這標誌著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同年,他經過選拔成為了南安縣的二十位“廩膳生”之一,這是對他學習成績的認可。廩膳生是指由官府資助學習的優秀學生,這一身份不僅體現了鄭成功的才華,也為他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1641年,鄭成功與福建泉州惠安的進士、禮部侍郎董颺先的侄女董夫人結為夫婦。這場婚姻不僅鞏固了他的家庭地位,也為他帶來了更多的人脈資源。
1644年,鄭成功被送往南京國子監深造,這是當時中國最高學府之一,旨在培養國家棟梁之才。在這裡,鄭芝龍為兒子聘請了著名的江浙名儒錢謙益作為老師。錢謙益不僅教授鄭成功學問,還給予了他深刻的思想啟迪。最初,鄭成功的名字是福鬆,老師認為這個名字不太適合,便給他起了新名字“森”,寓意深遠而茂盛。此外,錢謙益還給鄭成功取了一個表字“大木”,以此來勉勵他。
同年,中國曆史發生了巨變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導致明朝皇帝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隨後不久,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入清軍,清軍擊敗李自成的軍隊,占據了北京,建立了清朝政權。明朝的殘餘勢力則在南方建立了一係列南明政權,試圖延續明朝的統治。
1645年,清軍繼續南下,攻陷揚州,占領南京,弘光帝被俘並遭殺害,弘光政權隨之覆滅。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對鄭成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親眼見證了明朝的衰亡和清軍的強大,這也激發了他後來投身抗清事業的決心。
三、隆武時期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七月,鄭芝龍和他的弟弟鄭鴻逵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元“隆武”。與此同時,魯王朱以海也在紹興宣布監國,改元為“魯監國元年”。雖然隆武政權和魯監國政權都宣稱要恢複明朝的統治,但由於各自的利益和立場不同,它們之間存在著諸多矛盾和衝突。
隆武帝對鄭成功表現出了極大的賞識,他曾表示遺憾沒有女兒可以許配給鄭成功,並說道“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為了表彰鄭成功的忠誠和才能,隆武帝賜給了他明朝皇室的姓氏“朱”,並將他的名字改為“成功”。從此,鄭森改名為朱成功,被尊稱為“國姓爺”。
1646年起,鄭成功開始帶領軍隊參與與清軍的戰鬥。他多次奉命在福建、江西一帶與清軍作戰,並且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色,贏得了隆武帝的信任。然而,掌握著更大權力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抵抗清軍。當清軍南下福建時,鄭芝龍命令守將施福將軍隊撤回福州,這使得清軍能夠輕易地進入閩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在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的利誘下,鄭芝龍決定投降清朝。洪承疇承諾給予鄭芝龍三省王爵的地位,這讓鄭芝龍不顧鄭成功和鄭鴻逵等人的反對,決定帶著其他幾個兒子向清朝投降。然而,清軍並未遵守諾言,反而挾持了鄭芝龍和他的兒子們前往北京,並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福建南安。
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的是,在清軍進攻南安的過程中,田川氏遭遇了不幸,在戰亂中自儘身亡。這一悲劇性的事件讓鄭成功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於是,他率領父親的部分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繼續抗清,成為了南明後期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
1646年八月,清軍相繼攻克了浦城、霞浦等地。隆武帝在逃往江西的過程中被清軍俘虜,最終絕食而死。隨著隆武帝的去世,南明的帝係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為“永曆”。
四、拒降抗清
在隆武政權滅亡後,鄭成功麵臨著巨大的挑戰。為了繼續抗清事業,他不得不重新組織力量。1647年(清順治四年,永曆元年)一月,鄭成功在小金門(今金門縣烈嶼鄉)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的名義誓師反清,開始在沿海各地招募士兵,收編父親鄭芝龍的舊部,並在南澳募集了數千兵力。
同年七月,鄭成功聯合鄭彩部隊攻打海澄,但最終失敗。八月,他又與弟弟鄭鴻逵的部隊合圍泉州府城,但清軍漳州副將王進率軍前來增援,鄭軍不敵而退。
1648年(清順治五年,永曆二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歸附鄭成功,為鄭軍帶來了一定的助力。這一年五月,鄭成功再次出擊,成功攻克同安縣。隨後,鄭軍圍攻泉州,但不久後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率軍反擊同安,鄭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退。清軍隨後抵達泉州,鄭成功無奈之下解除泉州之圍,退回到了海上。
同一時期,反清勢力在各地興起,如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以及廣東的李成棟等人紛紛起兵。然而,這些反清勢力之間缺乏協調,最終未能形成統一的力量。清軍很快鎮壓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廣東的李成棟也在次年(1649年)滅亡。
1649年(清順治六年,永曆三年),鄭成功正式改用永曆年號,永曆帝冊封他為“延平王”,人們也開始稱呼他為“鄭延平”。麵對軍隊龐大但領土有限的情況,鄭成功決定采取行動解決糧餉問題。
同年十月,鄭成功率領軍隊南下,意圖打擊閩南地區的清軍並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獲得糧食補給。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鄭軍攻占了漳浦、雲霄等地,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然而,詔安的攻取並未成功,鄭成功決定轉戰粵東,經分水關到達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地方勢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鄭軍陸續收服了潮陽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曾在1648年隨李成棟反清,但與鄭成功之間存在嫌隙。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六月,鄭成功軍隊抵達潮州,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攻擊。郝尚久的部隊不敵,退守潮州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落入鄭軍手中。
不久後,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最終選擇投降清朝,並引導清軍進入潮州城以對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個月未能攻克,士氣低落,加之麵臨糧餉接濟的問題,隻得在八月解圍退回閩南地區。
五、遭遇挫折
1650年(清順治七年,永曆四年),鄭成功在潮州之役後退回到閩南地區。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他采取了策略性的行動。當時,廈門被鄭成功的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控製。鄭聯在廈門的統治被認為過於苛刻,對當地民眾造成了很大的負擔。鄭成功利用這一點,采納了施琅的建議,計劃奪取廈門。
同年中秋,鄭成功趁著鄭彩不在廈門的機會,前往廈門拜訪鄭聯。由於鄭聯沒有預料到鄭成功的真正目的,沒有設防,結果被鄭成功的手下刺殺。不久,鄭彩得知鄭聯的死訊後,不敢與鄭成功對抗,回到廈門後便主動交出了兵權。這樣,鄭成功順利接收了鄭彩、鄭聯的大部分部隊,並取得了廈門和金門作為抗清的根據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率軍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永曆帝的命令南下勤王,留下叔父鄭芝莞守衛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達廣東揭陽,並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議後決定,鄭成功繼續率軍南下支援永曆帝,而鄭鴻逵則前往廈門協助防守。
1651年(清順治八年,永曆五年)正月,鄭成功抵達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鄭軍艦隊在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幾乎所有的船上器具都丟失了,甚至無法準備食物。幸運的是,第二天下午風雨停歇,鄭成功與艦隊會合。這次遭遇是鄭成功海上生涯中最大的一次危險,事後他對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進行了重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同年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此時,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得知鄭成功主力遠赴廣東,廈門防務空虛,便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機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了鄭芝豹,利用他的身份獲得了船隻,順利渡海攻擊廈門。麵對清軍的突然襲擊,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隻顧著將個人財物轉移至私人船上逃亡。這使得清軍輕易地攻破了廈門,並將鄭家的財富和裝備洗劫一空。鄭成功的妻子董夫人與長子鄭經隻來得及帶著祖宗牌位逃離,避免了被俘。
清軍得手後並未打算長期駐守廈門,而是迅速撤離,滿載戰利品返回內陸。此時,鄭鴻逵率軍趕來支援廈門,正好在海麵遭遇返航的馬得功部隊。但由於馬得功威脅要傷害鄭鴻逵的母親和兄長(鄭芝龍),鄭鴻逵被迫放走了馬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