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教亂
哈密,古稱昆莫、昆吾、伊州,是西域通往內地的門戶,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也是進入西域的“東大門”,西域和中亞各國派往中原王朝的貢使及往來內地商旅必經之路,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素有“西域咽喉,東西孔道”之稱。
昔日的哈密王國,其興衰亦為哈密王室統治家族由信奉佛教到改信真神教的曆史。至永樂年間,前明還在其地建哈密衛,任命指揮、千戶、百戶等鎮守官員。彼時,哈密王室及居民還大多信仰佛教,治下居民有回回信奉真神教者)、畏兀兒、哈刺灰蒙即古韃靼人),各部族均有首領、頭目,不相統屬。
然而,在前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吐魯番汗國素丹滿速兒弟馬黑麻攻占哈密,遂自立,亦稱素丹,至此哈密王室開始實現了綠化,並向民間擴展,而哈密王國亦從此終結。
在1680年,準噶爾汗國滅亡葉爾羌後,憑借強悍的武力,曾一度壓製了真神教在哈密地區的擴展,大興黃教,提升哈刺灰蒙古人)的政治地位,將那些信奉真神教的回回和畏兀兒驅為炮灰,貶斥為奴,極儘壓榨。
當大秦展開對準噶爾的戰爭時,這些被壓製和奴役的綠教徒著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臨陣倒戈、拒絕向準噶爾人繳納賦稅和提供糧食,甚至還集結成伍襲擊落單的準噶爾騎兵。
在當地畏兀兒人裡應外合之下,乾元十七年1699年),秦軍順利攻克哈密。乾元十九年1701年),移漢民六百戶,修哈密衛城,名伊州城。乾元二十二年1704年),朝廷設安西州同知,駐伊州城,自此該地始有大秦正式地方行政機關,安西同知隸屬甘肅行省管轄。
經過二十餘年發展,整個哈密地區一共建成兩座衛城,屯殖堡寨三十餘個,轄下居民四萬七千,其中內地漢人移民五千六百餘。
有鑒於哈密的重要地理位置,大秦軍方特意在此駐紮了三千餘士兵,在整個西域地區,軍隊規模數量僅次於北庭都督府駐地輪台。按理說,這麼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存在,足以震懾周邊一切宵小,讓任何潛在的反抗勢力都不敢輕舉妄動。
然而,就在二月的最後一天,距離伊州城一百餘公裡的鎮西堡今巴裡坤縣)傳來警訊,附近數千名畏兀兒、回回發動暴亂,襲擊了蒲類海今巴裡坤湖)的製鹽工場,將裡麵的一百餘管事、匠作及鹽工悉數殺死,搶奪了他們的火器,然後又開始圍攻鎮西堡。
安西州同知駱良榮聞報後,勃然大怒,遂命伊州鎮副將楊永林立即帶兵前去鎮壓。
要知道,鎮西堡那裡不僅有製鹽工場,在它東邊四十多公裡的山穀地帶,還有一處軍方的馬場,放養了四千餘匹戰馬。若是讓那些暴亂的畏兀兒人將其攻占,搶走了戰馬,不僅會讓他們獲得強大的機動性,更加難製,而且還使得北庭和甘肅兩地的騎兵包括龍騎兵)部隊的戰馬需求可能會出現巨大缺口。
這要是朝廷怪罪下來,除了治你一個地方不靖、戡亂地方的重罪外,說不定還要再給你按一個貽誤軍機的殺頭之罪。
“此行平叛,當行霹靂手段,以懾暴民。”駱良榮在部隊即將出發之時,對副將楊永林鄭重囑咐道:“當年,我大秦收取伊州之地,僅驅逐了準噶爾蒙韃勢力,對當地畏兀兒、回回等部族行懷柔之策,更是對其聚居部落維持原樣,未曾拆分散居。近年來,這些部族因教派不同,信仰有彆,而紛爭不斷,彼此攻殺,甚至屢次波及地方漢人移民屯殖堡寨,已然成為對我伊州安定局勢影響的最大因素。故而,將軍此去,需讓彼輩知道,我大秦之威不容輕釁,朝廷法製律令不可輕慢。”
“大郡丞,且放寬心,末將省的。”楊永林抱拳應諾道:“此次平定地方暴民,自當要以雷霆手段予以強力鎮壓。這些地方部族,若不殺得他們心服,打掉彼輩殘忍嗜殺的性子,怕是將來要貽害無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趁此次暴亂,正好將他們都弄死,騰出地給內地移來的漢民。”
“呃……”
駱良榮看著麵前這個丘八殺氣騰騰的模樣,又突然間猶豫起來,這殺戮太重,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官聲和前途?
畢竟,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矣。
“楊將軍此次平叛,對首惡倡聯之人,可痛下殺手。但那些被裹挾和蠱惑的無知亂民,還是留些餘地,勿要趕儘殺絕。彼輩教民,也皆為我大秦治下子民。”
“嗯?”楊永林愣了一下,嘴角不由抽了抽,隨即拱手應道:“……哦,末將記下了。”
娘的,這些文官滿腦子仁義道德,卻不知在這西域雜民混居之地,若不展現我大秦赫赫威勢,如何能震懾暴民,從而讓那些念經拜佛的真神教信徒老老實實當個順民,為我官府種地產糧飼養牲口,繳納賦稅。
尼瑪的,這些信教的亂民,仗著曾經臂助大秦攻占哈密,以為有天大的功勞,又兼有地方盤根錯節的勢力,向來都擺出一副桀驁不馴的模樣,更是對官府的征繳賦稅、收取捐派,屢屢反對。
而且,這些畏兀兒、回回部族,當年趁著準噶爾蒙古勢力敗退之際,將哈密最為肥沃的耕地和草場全部占據,讓後麵來的漢人移民根本分不到什麼像樣的好地,隻能在一些綠洲邊緣建立一些屯殖點,不論是開墾荒地,還是建設相應的水利設施,都花費了巨大代價。
這些信教的部族,雖然在近二十多年來,深受漢化影響,也逐步接受一些漢人的文化,甚至還有少部分人冠以漢姓,講漢話,穿漢人衣裝,但他們卻不願與漢人混居,堅持住在分開的村莊和社區,有自己同族的鄰裡,他們追隨自己的宗教領袖,祈禱念經,不吃豬肉。
這些教民因有自己專門的職業而更顯得特立獨行,他們主要從事牲畜養殖,在駱駝、驢馬運輸行業中占有主導地位,並在與中亞的商隊貿易中很活躍。但他們卻抗拒安西州地方政府的征稅,不履行一個順民應儘的義務,著實讓官府有些頭疼。
更讓地方政府忌憚的是,部分擁有強大影響力的宗教領袖竟然要求獲得地方自治權力,由他們管理所在的部落、村鎮和社區,並允許獲得一定的武裝自衛力量。
難道他們不知道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
你們這些真神教民敢這麼想,還敢這麼做,是幾個意思?
我大秦攻略西域二十餘載,雖然各地有了很大發展,但與內地不斷發展的其他邊疆地區相比,它所登記的納稅民戶數量依舊很少。這導致朝廷在西域,尤其是北庭都督府的開支一直是超過收入的——其實也沒多少收入,主要是一點可憐的往來商稅和地方軍屯糧食產出收入,這就需要朝廷每年都要給予大量財政補助。而供應這一地區軍隊的重擔,就落到了同樣財政極為困難的甘肅和陝西兩個西北行省的頭上,讓兩省一千餘萬百姓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因而,不論是皇帝陛下,還是內閣政府,每年都要強調包括伊州在內的西域地區要加大地方開發力度,加強自身造血功能,減輕中央和陝甘兩地的財政壓力。
說白了,就是希望西域能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自給,曆數十年的準噶爾戰爭,還有數千裡長的物資補給線,朝廷委實撐不起了。
而包括伊州在內的西域地區,軍事開支、行政開支、糧食供應、戰馬牲畜供應,以及其他各類物資供應,若是全都依賴那十幾萬漢人移民,無異於杯水車薪。
再說了,為了穩定移居漢人的民心,政府也不能壓榨太甚,要不然,人家直接提桶跑路,逃回內地,豈不是荒廢了朝廷移民實邊的舉措,政治上和經濟上損失更大。
既然如此,西域那些被納入治下的各族之民,就必須要承擔一定的賦稅和捐派義務。
我大秦護衛伱們的安全,將你們從準噶爾蒙古人的殘暴統治下拯救出來,繳點稅不過分吧?
收你一點糧食,也是應有之許吧?
或者,你們自帶乾糧,準備馬匹和武器,為王前驅,也是應該的吧?
可如今,你們這些不服王化的教民信徒,不思為我大秦分憂,卻要生出叛亂之舉。那麼,就莫要怪朝廷大軍行霹靂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