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佑元年(1275年),韃子攻入長寧軍北麵的富順監(與長寧軍同級,類似縣級行政機構,以產鹽出名),知監王宗義舉城降元,長寧軍便直接麵對蒙元大軍,下轄的縣城、砦堡岌岌可危,宋軍集中兵力與韃子展開三次大戰,未克,後韃子另一路從大理入長寧南,長寧軍不敵,退至淩霄城周遭地帶。
早在韃子攻入富順之初,淩霄城上一任統製便曾經在淩霄山周邊立有十小寨二十崗哨,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當韃子兩路夾擊時,長寧軍不得不兵力收縮,於是一縣五堡皆失,韃子為防宋軍再利用這些砦堡,大部毀去,隻留離淩霄城最近的梅洞寨,作為進攻長寧軍的前出基地。
此後,長寧軍以淩霄城為中心,利用地形之便,在最後一道防線處與韃子相互攻守,這一堅持到如今已是八年,期間,長寧軍與韃子大小無數次相互攻守,各有勝負,倒斃在淩霄山的韃子、新附軍、寸白軍及雜役數以千計。
六、七年前,上一任統製在激戰中不幸重傷不治,危難之際,時任正將的易雲霄執掌了長寧軍,被推為統製,他開始勵精圖治,以匡複大宋為己任,把淩霄城打理得有若固若金湯,確實不得不說,易雲霄能以此弱兵,與強元僵持八年,已屬非常不易。
隻是,長寧軍巔峰時期的5000駐屯大兵,也銳減至千人以下。除了保留了四周內的兩小寨五哨外,其餘不是被占就是燒毀--石頭寨原本就是淩霄城的一個軍寨,後被山都掌人也就是後來降元的寸白軍奪了去。
這些年,憑著早期的物資積累,加上減員厲害也導致消耗降低,淩霄城還能勉力支撐,甚至會定期救濟周邊不願降元、心向大宋的百姓--這也是爭取他們支持的一種方式,但是物資再多也有消耗完的一天,尤其是不能長久保存的糧食,自去年開始,供給的問題開始浮現。
淩霄城上的所有空閒土地,都已經開辟為了農田,山下也有諸多山林被砍伐進行了改造,但想要迅速改變現狀,易雲霄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無奈城內軍民達千五百餘,僧多粥少,為了增加食物的來源,易雲霄下令五成的軍壯編為墾兵,顧名思義,就是開墾農田、種植糧食,另有兩成的軍壯編為獵手兼斥候,打獵探偵兩不誤,李薌泉見到的張英就是其中的一名斥候什長,現在,淩霄城隻餘不到三百的全職軍兵,用於應急。
如果假以時日,隻要韃子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他的這些舉措就會取得效果,並且,他還打算爭取附近山都掌人的支持,說到山都掌人,易雲霄就懊悔不己,前兩年都掌蠻大酋長也是當時的大壩軍民府都總管得蘭紐起兵反元,易雲霄是知道的。
但他沒有把握這個機會與其聯手,其實,以山都掌人的彪悍,加上長寧軍與韃子幾十年作戰的經驗與心得,隻要與山都掌人合作,並派教頭對都掌蠻人進行嚴格的訓練,將那兩萬土兵好好的磨練一番,就不難改造為一支精兵,川南的局勢會不會因此變天,委實難說。
結果呢,長寧軍放棄大好機會,坐看得蘭紐孤身抗元,那些土兵打仗時一窩蜂,場麵看似浩大,其實對上韃子的鐵騎,卻是毫無良策,白白折損實力,最終得蘭紐也落得個斬首的下場。
。。。。。。
聽完李由、張英的稟告後,易雲霄閉上眼開始思考,這是他的習慣,他的同胞弟弟易雲淩正將沒有說話,隻是看著門外的農田發呆。
有兩個墾兵正在為澆水的小事起了爭執,這淩霄頂上,有兩口井,一口素井,一口渾井,說也奇怪,本是山頂,卻是常年水流不斷,軍民皆以素井的水飲用,而渾井水則用於灌溉農田、洗涮等用(注至今四川興文縣淩霄山山頂仍可見此二井)。
“那邊在吵甚麼?”易雲霄睜開眼,臉上看不到一絲表情,李由看著這位英年早生華發的統製,忙回複“是兩個墾兵為到底先灌哪丘田起了吵鬨,我這就給他們各十大板去!”
“不必了!大兵不識道理,卻是我等教化出了差池,此事非一日之功,且不管他。”易雲霄又看著胞弟與李由“易正將、李正將,我們對城內軍民的治理、百工協作之事,望眾將佐側身踐行,兢兢業業,不可自逸。這些日,我思考良久,如今還是要改軍製。”
“啊~~”易、李二人皆是一驚,這軍製可是朝廷大事,如何能說改就改呢,這是僭越!不過,他們心裡卻是清楚得很,這臨安降元都已逾十年矣,談何朝廷,隻是這消息,卻隻有這幾人清楚,在眾軍民麵前,他們一直堅持說大宋還在臨安穩著呢,要不然軍民知道大宋已亡,早就散了。
“長寧軍以五人為一伍,內推一人為伍長,五伍二十五人為甲,彆選一人為甲正,四甲一百人為隊,隊將正、副二人,五隊五百人為部,差正、副部將二人;五部二千五百人為軍,差正、副統製官二人。
這伍長,要以承局(最低級的統兵官)節級又軍中武藝出眾者充用,甲正以十將節級又武藝為眾者充用,前、後隊各差引隊一人,選十將節級壯勇能率眾入賊者充,押隊一人,選十將、指揮使能部轄者充,正、副隊將差副校尉、小使臣充,正、副部將差大、小使臣以上有材武邊功者充,統製官朝廷選差。”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易雲霄娓娓道來,一口嗬成,顯然是早有計劃的事,李由對這些編製倒不反對,隻是他不明白為什麼“統製何以要改兵製?”
“韃子軍製乃萬戶、千戶、百戶、牌子四級,長寧軍與韃子數十戰中,我已洞察些許問題,韃子狠厲,其一人非我一人能敵,故而需群起而攻之,然則我一什十人,卻是兵多無益,是以,應以一伍為基本,克敵一人,以一甲為基本,克敵一牌子。”
易雲翔與李由皆是長寧軍中勇將,與韃子作戰頗多,皆明白其中的道理,等易雲霄一說完,他們皆不由自主的點頭,統製果然就是統製,能從對陣的過程中看出己方的不足與弱點,而且能有所製衡,易李二人的眼神從佩服轉為景仰,差點就要五體投地。
“改兵製之事,等眾將到齊後再詳談,就在明日,你們等會派人知悉諸將。我們議議那婆羅國特使吧!”
。。。。。。
“此人自稱李薌泉,祖籍荊湖南路潭州湘鄉縣,我與此人有過一番言語,其所講倒是七分潭州口音,隻是語中字眼與我大宋有彆,趨於俚語者多,我尋思此人大抵是婆羅國人。其所持強弓甚是精良,百十步內殺敵於無形,從近處看,那漆上得甚妙,有如鏡麵,好生了得,其稱之為複合弓,比那神臂弓很是強上幾分。怪異的是,其開弓發箭更是簡單,神臂弓發一矢,其弓已二三矢矣。”
易雲霄的雙目露出迷惑,那是甚麼樣的兵器,竟然能比得上神臂弓,要知這神臂弓實則是弩,射得遠是自然的事。
“此人又頗有些武藝,與牌子頭比試,其攻勢淩厲,竟然兩個回合下來,就逼得那韃子一退再退,後以一招回馬槍,直接撂倒那狗韃子,功夫了得!”
“哦?此等人物,可謂豪傑,若其與韃子為敵,於我淩霄城長寧軍卻是好事。”易雲淩露出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