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禮書_還是那本史記,挺好讀_思兔 

第1章 禮書(1 / 1)

太史公說啊這美德真是泛濫成災啊!能主宰萬物,驅使群眾,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到大行禮官那兒溜達了一圈,看了看夏商周三代的禮儀製度變化,才發現原來禮儀是根據人情來製定的,儀式也是按照人性來設計的,這曆史可夠悠久的了。

人道這玩意兒,說起來真是複雜得跟蜘蛛網似的,規矩嘛,就像萬能膠,哪兒都能粘上。用仁義來引導人們向善,用刑罰來約束他們的行為。所以嘛,品德高尚的人地位就尊貴,俸祿豐厚的人就備受寵榮。這樣一來,整個天下就能被統一起來,萬民也能被整治得服服帖帖的。

你看啊,人們喜歡坐舒服的車子,於是就給他們打造了金碧輝煌的車輿,配上華麗的裝飾;眼睛喜歡看五顏六色的東西,於是就給他們繡上精美的花紋,展示工藝的高超;耳朵喜歡聽悅耳的音樂,於是就給他們調和出和諧動聽的旋律,讓他們心曠神怡;嘴巴喜歡吃美味佳肴,於是就給他們準備各種美食,滿足他們的味蕾;心裡喜歡珍貴的寶物,於是就給他們打磨出晶瑩剔透的玉器,表達他們的心意。

但是呢,為了防止人們過於奢侈,過於追求華麗,也得給他們來點簡單的。比如,用大路越席這種樸素的車子,穿上皮弁布裳這種簡單的衣服,聽聽朱弦洞越這種清雅的音樂,嘗嘗大羹玄酒這種樸素的食物。這樣一來,就能平衡一下,讓大家知道什麼叫適可而止。

所以嘛,從君臣朝廷到平民百姓,從車輿衣服到宮室飲食,再到嫁娶喪祭,都得有個規矩,有個分寸。孔子老人家都說了“禘祭從第一次灌酒開始,後麵的我就不想看了。”這就是說,禮儀得有個度,過頭了就沒意思了。

這世道變了,周朝衰落,禮崩樂壞,大家都不按規矩來了。管仲那家夥,家裡豪華得跟啥似的,三歸之禮全給他占了。那些守規矩、講正道的人被世人嘲笑,反而是那些奢侈、僭越的人被吹捧得跟啥似的。連子夏這樣的高材生都說“出門看到繁華景象就開心,回家聽夫子講課也快樂,心裡矛盾得很,不知道該選啥。”更彆提那些資質平庸的家夥了,早就被這種歪風邪氣帶跑偏了。

孔子老人家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可他在衛國待的時候,那環境跟他的理念就是合不來。孔子死後,他的學生們也都散落各地,有的去了齊國、楚國,有的隱姓埋名。這難道不讓人痛心嗎?

到了秦朝一統天下,把六國的禮儀都收了,挑好的用。雖然跟聖人的製度有點出入,但起碼尊君抑臣,朝廷上也是井井有條,算是繼承了點古人的傳統。到了高祖劉邦那會兒,叔孫通稍微調整了一下禮儀,但基本上還是沿用秦朝的。從皇帝的稱號到下麵的官員、宮室、官名,都沒啥大變動。

孝文帝上台後,手下人想給他定個禮儀,但他喜歡道家學說,覺得那些繁瑣的禮節沒用,對治理國家沒幫助,所以就給廢了。孝景帝的時候,禦史大夫晁錯是個明白人,他多次勸孝景帝說“諸侯都是皇帝的輔佐,跟臣子一樣,這是古今不變的道理。現在那些大國都自搞一套,不聽朝廷的,這哪行啊。”孝景帝聽了他的建議,結果六國反叛,晁錯成了替罪羊,被皇帝殺了來平息事態。這事兒在袁盎的話裡都有。從那以後,當官的就隻知道吃喝玩樂、拉關係,沒人敢再提改革禮儀的事了。

哎呀,這當今皇上可真是個有追求的人啊!他即位以後,就忙著招攬那些儒術之士,想讓他們一起把禮儀給定下來。可這事兒啊,十來年都沒搞出個所以然來。有人說啊,古時候天下太平,百姓們其樂融融,祥瑞之事頻頻出現,那時候的禮儀啊,都是根據風俗來定的。皇上聽了這話,立馬就下詔給禦史說“咱們這些當皇帝的,各有各的治國之道,但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順應民心,根據民俗來製定禮儀嘛。你們那些議論的人老是拿太古時代來說事兒,那老百姓們能有啥指望啊?咱們漢朝也是一家一國,那些傳統的典法都不傳下來,那咱們的後代子孫怎麼辦呢?文化繁榮了,禮儀就博大精深;治理水平淺薄了,禮儀就狹隘。咱們可得好好努力啊!”

於是呢,皇上就在太初元年改了曆法,換了服裝顏色,還封了泰山,定了宗廟和百官的禮儀,作為國家的典章製度,流傳後世。

說起這禮儀啊,它可是由人創造出來的。人嘛,都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生氣,一生氣要是沒了分寸就會吵架,一吵架就亂了套。先王們可不喜歡這種亂糟糟的局麵,所以就製定了禮義來調養人們的欲望,滿足人們的需求,讓欲望和物質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這樣欲望就不會因為物質的匱乏而無法滿足,物質也不會因為欲望的過度而耗儘。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成長,這就是禮儀的起源啊。所以嘛,禮儀其實就是一種調養,就像稻粱五味能調養我們的口味,椒蘭芬茝能調養我們的鼻子,鐘鼓管弦能調養我們的耳朵,刻鏤文章能調養我們的眼睛,疏房床笫幾席能調養我們的身體一樣。所以啊,禮儀就是一種調養,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哎喲,這君子啊,既要養好身子,又喜歡講究個禮數。禮數嘛,其實就是讓貴賤有等級,長幼有差彆,貧富輕重都各有各的標準。你看那天子,坐的是豪華馬車,鋪的是柔軟的草席,這是養體;車上掛著香香的香草,這是養鼻;車前裝飾著精美的車鈴,這是養眼;馬車行走時和鸞之聲和諧悅耳,這是養耳;車上飄揚的龍旗,這是養信;睡覺的枕頭上繡著猛虎,馬車上裝飾著龍紋,這是養威。而且啊,天子坐的馬車,那馬兒必須受過良好的訓練,溫順聽話,這樣天子坐著才安心,這也是養安的一種。

可是啊,有些人就知道拚命賺錢,結果身體垮了;有些人隻知道追求利益,結果卻吃了大虧;有些人懶散慣了,覺得安逸就是福,結果卻危機四伏;還有些人情緒一上來就無法自拔,結果就把自己給毀了。所以啊,聖人把一切都歸於禮義,這樣就能兩全其美;要是隻跟著感覺走,那就兩頭都落空啦。儒家的學問呢,就是讓人兩頭都能得到好處;而墨家的主張呢,就是讓人兩頭都落空。這就是儒墨兩家的區彆。

禮義啊,它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是鞏固國家的根本,是行使威力的道路,是獲取功名的總要。王公們如果遵循它,就能統一天下,讓諸侯臣服;如果不遵循它,那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啊,堅固的鎧甲、鋒利的兵器並不能保證勝利,高聳的城牆、深不見底的護城河並不能保證安全,嚴格的法令、殘酷的刑罰並不能保證威力。隻有遵循禮義,才能成功;不遵循禮義,就會失敗。楚國人用犀牛皮和鯊魚皮做的鎧甲,堅固得跟金石一樣;宛地出產的巨大鐵矛,鋒利得跟蜂刺一樣,使用起來輕快靈活,出擊迅速如風。可是啊,楚國的軍隊在垂涉這個地方吃了敗仗,大將唐昧也死了;莊蹻一造反,楚國就被分成了四塊。這難道是因為他們沒有堅固的鎧甲和鋒利的兵器嗎?不是啊,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循禮義來統治國家。汝水和潁水地區,地勢險要;長江和漢水,可以作為護城河;還有鄧林作為屏障,方城作為據點。可是啊,秦國的軍隊一到鄢郢,楚國就像被風一吹就倒的枯草一樣,迅速垮掉了。這難道是因為楚國沒有險要的地勢和堅固的防線嗎?不是啊,是因為他們沒有遵循禮義來統治國家。商紂王剖開了比乾的肚子,囚禁了箕子,設置了殘酷的炮烙之刑,濫殺無辜,搞得大臣們個個心驚膽戰,連命都保不住了。可是啊,周朝的軍隊一到,商朝的法令在下麵就沒人執行了,商紂王也不能用他的人民來抵抗了。這難道是因為商朝的法令不嚴格,刑罰不殘酷嗎?不是啊,是因為商紂王沒有遵循禮義來統治國家。

所以啊,禮義這東西,看似虛無縹緲,其實卻是實實在在的治國之道。不懂得禮義,國家就會亂套,人民就會受苦。咱們得好好學習禮義,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話說啊,古時候打仗,用的就是戈矛弓矢這些簡單武器,但敵人卻不敢輕易來犯。那時候啊,城牆還沒建好,護城河還沒挖,要塞還沒加固,戰術還沒完善,但國家就是那麼安穩,不怕外敵。為啥呢?沒啥特彆的,就是君主英明,治國有道,公平分配資源,按時給老百姓派活兒,還真心關愛他們。老百姓呢,就像影子跟著光一樣響應君主。要是有人不聽話,那就用刑罰伺候,老百姓也就心服口服了。所以啊,懲罰一個人,整個天下就都老實了。被罰的人也不會怨恨君主,都知道是自己有錯。這就是為啥刑罰少了,但威力卻像流水一樣無處不在。沒啥彆的,就是走對了路。就像古時候帝堯治國,基本上就是殺一個、罰兩個,天下就太平了。有句古話說得好“威風凜凜但不用試,刑罰準備好了但不用。”

咱們再說說啊,這天和地,可是生命的根本;先祖呢,是咱們族類的根本;君主和老師,那就是治國的根本。沒有天地,咱們從哪來?沒有先祖,咱們是誰?沒有君主和老師,咱們怎麼治國?這三者要是缺了哪個,人們就沒法安生了。所以啊,禮製這個東西,就是要尊敬天地、先祖,還有君主和老師,這就是禮製的三個根本。

那麼說到王者啊,他們對天的尊重,就像太祖一樣;諸侯們呢,都不敢有非分之想;大夫和士人,他們都有自己的家族傳統,這樣就能分辨出誰貴誰賤。貴賤分明,這就是治國的根本啊。天子祭祀天地,諸侯祭祀土地神,士大夫們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動,這樣就能明白誰應該尊敬誰,誰應該侍奉誰,該大的就大,該小的就小。所以啊,統治天下的要祭祀七代祖先,統治一個國家的要祭祀五代,有五輛戰車封地的要祭祀三代,有三輛的要祭祀兩代。而那些隻能用一隻特牲來祭祀的,就不能建立宗廟了。這就是為了分辨啊,積累得多的人,他的恩澤就廣;積累得少的人,恩澤就窄了。

哎呀,這古代的宴會真是講究啊!首先得用玄色的酒尊,俎上還得放條腥魚,先上大碗的湯,這都是為了強調吃喝的基本之道。用玄色的酒尊裝點淡酒,吃飯先上黍稷再吃稻粱,祭祀時先嘗大碗湯再飽吃各種美食,這都是為了強調重視根本,同時也不忘實際運用。重視根本就是文明,實際運用就是道理,兩者結合起來,就成了真正的文化,最終回歸到最本質的道理,這就是大隆。所以嘛,酒尊要玄色的,俎上要放腥魚,先上大碗湯,這都是一樣的道理。利爵不嘗,成事後的俎不嘗,三侑的食物不吃,大婚前的齋戒,大廟裡還沒進屍,剛開始絕食還沒小斂,這些也都是一樣的道理。大路上用白綢子裝飾,郊祭時用麻繩,喪服先用散麻,這些都是一樣的。還有啊,三年喪期哭聲不斷,清廟裡的歌聲一唱三歎,掛一個鐘還要敲敲打打,用紅色的弦和通透的越地樂器,這些也都是一樣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總的來說呢,禮儀從簡單開始,經過修飾變得完善,最終又回歸簡約。所以啊,最完美的禮儀是情感和形式都恰到好處;次一點的,情感和形式各有千秋;再差一點的,就是回歸情感,回歸最本質的道理。這樣天地才能和諧,日月才能明亮,四季才能有序,星辰才能運行,江河才能流淌,萬物才能昌盛,人們的喜好和厭惡才能適度,喜怒哀樂才能得當。這樣,作為下屬就能順從,作為上級就能明智。

太史公說啊,這禮儀之道真是達到極致了啊!以最高準則為極致,天下無人能增減其分毫。根本和末梢相互協調,始終相應,最完美的文化可以用來辨彆是非,最敏銳的觀察可以用來解釋現象。天下遵從禮儀的就能治理得好,不遵從的就會混亂;遵從的就能安定,不遵從的就會危險。那些小人啊,他們可做不到這一點呢!

哈哈,這禮貌可真是個深奧的東西啊!就像那種“堅白同異”的哲學問題,一探進去就讓人腦子變得軟綿綿的。說起禮貌,它的樣子可真大,一談到那些老套的規章製度,就像走進了迷宮,讓人眼花繚亂。而它的架子也真高,那些裝腔作勢、自以為了不起的人,一碰到真正的禮貌,立馬就原形畢露了。

所以說啊,就像繩子一拉直就不能騙人了,秤一掛起來就不能玩虛的了,規矩一擺出來就不能搞怪了。同樣的,君子們一旦認真審視禮儀,那些騙子也就無處遁形了。繩子代表的就是最直,秤代表的就是最平,規矩代表的就是最標準,而禮儀呢,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可是啊,有些人就是不按規矩來,這種人不配談禮,咱們就稱他們為“沒規矩的民”;而那些真正遵循禮儀、行為得體的人,才是真正的“有規矩的士”。在禮儀中,能深思熟慮,那叫有智慧;有了智慧還能堅守,那叫有定力。既有智慧又有定力,再加點對禮儀的熱愛,那可就離聖人不遠了。

這天呢,是最高的;這地呢,是最低的;這日月呢,是最亮的;這宇宙呢,是無窮無儘的。而聖人呢,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

說到禮儀的實際應用,那就是以財物為基礎,以貴賤為標誌,以多少為差異,以輕重為要點。禮儀的形式要豐富多樣,但情感要簡潔真摯,這才是禮儀的精髓;反過來,形式簡單但情感複雜,那就是禮儀的缺陷了。形式和情感要內外兼修,相得益彰,這才是禮儀的中庸之道。

君子們呢,既要追求禮儀的最高境界,也要能把握其細微之處,而大部分時間則要保持在中間狀態。他們的行為舉止總是恰到好處,就像是在宮廷裡守規矩一樣。在這個社會裡,有地位的是那些士君子,而普通的老百姓則在外麵。在這兩者之間,那些能夠周全考慮、處事得體的人,就是真正的聖人了。

所以啊,禮儀的深厚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它的廣大是包容萬物的體現,它的高尚是人格魅力的展現,它的明亮是對人性的照亮。禮儀來源於人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真誠地修飾著我們的外表,糾正著社會的弊端,提升著人們的素養。它是用來治理百姓、服務宗廟的。情感和形式都是重要的,但過分或不足都是不可取的。就像孔子坐在樹下講學,孫通在田野裡製定禮儀一樣,聖人們創立的教育,都是為了讓人們遵循禮儀,成為更好的自己。

喜歡還是那本史記,挺好讀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還是那本史記,挺好讀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月薪三千打工人穿越到古代做王妃 沈帝的迷人嬌妻 重生1990我賣鹵大腸開始發家 神醫千金帶億萬物資穿七零拽爆了 無敵皇豎子,擁兵百萬! 打死我也不成親!白毛狐娘真香啊 拐個巨星談戀愛 修仙異聞 婚途裂痕 校花騙我進黑廠,我以殺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