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樂書_還是那本史記,挺好讀_思兔 

第2章 樂書(1 / 2)

太史公說啊,我每次讀到虞書的時候,看到那些君臣之間互相提醒、互相監督的段落,心裡就想著哎呀,這樣國家才能安穩嘛!可是啊,一旦那些得力助手們不靠譜,那可就啥事兒都亂套了,我每次想到這都忍不住要哭啊。成王寫頌歌,提醒自己要吸取教訓,對那些家族紛爭感到痛心疾首,這不就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努力保持好品德、好結局的典範嘛!

君子們啊,不會因為環境寬鬆就放鬆道德修養,也不會因為得意忘形就拋棄禮儀。他們能在安逸中不忘初心,在安穩中始終如一。就像沐浴在陽光雨露中,卻還唱著勤勞的歌,這種大德行,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古人說“國家治理好了,事業成功了,禮樂才能興盛。”現在咱們這社會啊,人們的道德觀念越來越深,品德也越來越高尚,追求的東西也越來越不一樣。但是啊,要知道,滿了不減就會溢出,盈了不收就會傾倒。所以創作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節製歡樂,讓人們在享受中不失度。

君子們把謙虛退讓當作禮儀,把減少欲望當作快樂,這就是他們樂在其中的原因。因為啊,各個地方風俗不同,人們的性情和習慣也不一樣,所以要廣泛采集各地的風俗,協調音律,來彌補不足,改變風氣,幫助政治教化。當天子在明堂上親自觀賞音樂時,萬民都能洗滌掉心中的邪惡和汙穢,充實自己的精神,以美化自己的性情。所以說啊,雅頌之音和諧,人們就正直;嘹亮的歌聲振奮,士人們就奮發;而鄭衛之音一起,人們的心就開始動搖了。等到音樂和諧統一,連鳥獸都能被感動,更何況我們這些有感情、有喜好的人呢?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可是啊,一旦治國之道出了問題,鄭國的靡靡之音就興起了。那些世襲的封君們,名聲響亮,一個比一個牛逼。自從孔子無法在魯國跟那些藝人和平共處,他雖然退下來整理音樂來引導世人,還寫了五章詩來諷刺時弊,但終究還是沒能改變風氣。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六國時期,就像流水一樣越流越遠,再也回不來了。最後呢,這些國家都亡國滅族了,被秦國吞並。

秦二世更是個音樂迷。丞相李斯勸他說“放棄詩書,沉迷於聲色,這可是祖伊擔憂的啊;輕視小過錯,放縱自己徹夜狂歡,這就是紂王滅亡的原因啊。”可趙高卻說“五帝三王的音樂各有各的名字,表示他們不互相沿襲。從朝廷到民間,大家都通過音樂來表達喜悅和殷勤,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能達到和諧、流通的效果呢?這也是各個時代的特色,適應時代的音樂,何必非要追求像華山的駿馬那樣才能行遠呢?”秦二世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接受了趙高的說法。哎,看來啊,這音樂之事,也是各有看法,各有各的理啊!

高祖劉邦過沛縣時,寫了那首《三侯之章》的詩,還讓小朋友們唱呢。高祖去世後,沛縣的人們還能在四季時節唱這首歌來祭祀宗廟。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在位時,也沒啥大變動,樂府裡還是老一套,習學那些舊曲目。

直到當今皇上即位,搞了個大招,創作了十九章新曲,還讓侍中李延年來給這些曲子排個序,順便拜他為協律都尉。這些新曲啊,厲害得不得了,光是一個通一經的學士都看不懂歌詞,得召集五經家的大佬們一起研究、一起讀,才能搞明白它的意思。這些歌詞啊,特彆多那種高雅的文言文,真是讓人頭疼又讓人著迷。

漢朝的時候啊,經常在正月上旬去甘泉祭祀太一神,每次都是黃昏開始,一直到天亮才結束。祭祀時啊,經常有流星劃過祭壇上空,增添了幾分神秘感。那時候還會讓七十名童男童女一起唱歌,春天唱《青陽》,夏天唱《朱明》,秋天唱《西昚》,冬天唱《玄冥》。這種祭祀活動啊,曆史上有很多,我就不一一細說了。總之啊,那時候的人們可是非常注重祭祀和音樂的,這也算是咱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吧!

話說啊,咱們皇上又搞了個大新聞,從渥窪水中得到了一匹神馬,這馬可不是一般的馬,於是他又寫了一首《太一之歌》來歌頌這匹神駿的天馬。歌詞是這樣的“太一神啊賜我天馬下凡來,紅色的汗水啊如赭石般滴落塵埃。這馬兒奔騰起來啊,一日能行萬裡路,如今哪裡去找匹配它的啊,唯有神龍能與之作伴。”後來呢,皇上又攻打大宛國,得到了那匹千裡馬蒲梢,於是又寫了一首歌來讚美它。歌詞唱道“天馬從遙遠的西極奔馳而來,跨越萬裡歸附到有德之君的身旁。它承載著神靈的威嚴降臨到我國,穿越流沙讓四方夷狄都臣服。”

這時候,中尉汲黯就進言說“凡是王者製作音樂,上是為了承繼祖宗的德業,下是為了教化萬民。現在陛下得到了一匹馬,就寫首詩來歌頌它,還把它放在宗廟裡演奏,先帝和百姓們怎麼會懂得這種音樂呢?”皇上聽了,心裡有點不爽,但也沒說什麼。丞相公孫弘卻站出來說“汲黯這是在誹謗聖上的決策,應該滅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其實啊,音樂的起源,都是由人心生發的。人心的變動,是因為外物的觸動。被外物所感動而有了情感,就會通過聲音表達出來;聲音相互應和,就會產生變化;變化有了條理,就叫做音;把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再配上舞蹈,就叫做樂。所以說,樂是由音產生的,它的本源在於人心對外物的感應。因此,心裡感到悲哀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就會急促而低沉;心裡感到快樂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就會寬緩而悠長;心裡感到喜悅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就會開朗而輕快;心裡感到憤怒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就會粗獷而嚴厲;心裡感到恭敬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就會正直而清高;心裡充滿愛意的人,他發出的聲音就會溫和而柔美。這六種聲音並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而是受到外物的觸動後才產生的。因此,古代的聖王都非常慎重地對待能夠觸動人心的事物。他們用禮來引導人們的誌向,用樂來調和人們的聲音,用政令來統一人們的行動,用刑罰來防止人們的奸邪行為。禮、樂、刑、政,它們的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統一民心,實現國家的治理。

哎呀,音樂這東西啊,真是奇妙得很!它就像是從人心裡生出來的一樣。心裡一動情,聲音就表現出來了,這聲音有條理、有節奏,咱們就稱之為“音”。所以啊,治理得好的時代,音樂就安祥又快樂,聽起來特彆和諧;亂世的時候,音樂就充滿了抱怨和憤怒,感覺亂糟糟的;而那些快亡國的音樂啊,簡直就是哀怨到不行,聽得人心裡都發慌,因為老百姓過得太苦了。音樂這東西,跟社會的風氣是緊密相連的。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就像是社會的五個階層,如果它們不亂,音樂就和諧;如果亂了,那就麻煩大了。比如宮音亂了,就像是君王驕奢淫逸;商音亂了,就像是大臣們腐敗無能;角音亂了,老百姓就怨聲載道;徵音亂了,事情就辦得一團糟;羽音亂了,國家的財政就匱乏得不行。這五音要是都亂了,還互相乾擾,那就叫“慢”,這樣的話,國家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像鄭國、衛國的音樂,那就是亂世之音,跟“慢”差不多。而那些桑間濮上的音樂,簡直就是亡國之音,它們會讓國家的政治混亂,老百姓流離失所,大家為了私利而不擇手段,簡直沒法收拾。

音樂啊,它可是從人心裡生出來的;而樂呢,它跟倫理道德是相通的。所以啊,隻知道聲音而不懂音樂的人,那就跟禽獸差不多;懂得音樂卻不懂樂的人,那就跟普通人沒啥區彆。隻有那些君子,才能真正懂得樂。所以啊,我們要通過聲音來了解音樂,通過音樂來了解樂,再通過樂來了解政治,這樣治理國家的道理就完備了。如果你連聲音都不懂,那就彆跟你談音樂;如果你連音樂都不懂,那就彆跟你談樂。懂得了樂,那就差不多懂得禮了。禮樂都懂了,那就叫有德。德嘛,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啊,樂的極致,並不是聲音有多好聽;宴會的禮節,也不是食物有多美味。就像清廟裡的瑟,那朱紅的弦子,彈出的聲音疏疏落落,唱一聲能引發三聲歎息,那種餘音繞梁的感覺,簡直太美妙了。大宴會的禮節,雖然崇尚的是清酒和生魚,雖然大羹不和五味,但那種簡單純粹的味道,也是讓人回味無窮的。所以啊,先王製定禮樂,並不是為了滿足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用它來教導老百姓如何正確對待好惡,回歸人性的正道。

人啊,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平靜的,這是天性。但一受到外物的觸動,心裡就開始有波動了,這就是人性的表現。外物一來,心裡就有了知覺,然後好惡之情就表現出來了。如果心裡對好惡沒有節製,又被外界的誘惑所迷惑,不能反躬自省,那天理就滅絕了。外物對人的感動是無窮無儘的,而人的好惡如果沒有節製,那就容易被外物所左右,失去自我。這樣一來,人就會做出違背天理、放縱欲望的事情,比如欺詐、偽善、淫亂等等。於是強者欺負弱者,多數人欺負少數人,聰明人欺騙愚笨人,勇敢的人欺負膽怯的人,病人得不到照顧,老幼孤寡無依無靠,這就是大亂的根源啊。所以啊,先王製定禮樂,就是要給人定個規矩比如穿衰麻、哭泣,這是為了節製喪事;敲鐘鼓、拿乾戚跳舞,這是為了讓人快樂;結婚、冠禮、笄禮,這是為了區分男女;鄉射、鄉飲酒、食饗等禮儀,這是為了讓人際交往更和諧。禮節可以安定人心,音樂可以調和人的聲音,政治要靠它來推行,刑罰要靠它來防範。如果禮樂刑政這四個方麵都能順暢運行而不相違背,那王道就完備了。

哎喲喂,這樂和禮啊,可真是一對歡喜冤家!樂是為了讓大家心往一處想,禮則是為了讓大家有所區分。想一塊兒了,大家自然就親近;分得清清楚楚,那就互相敬重。不過啊,樂過頭了就容易泛濫,禮過頭了就容易疏遠。要想讓大家都和和睦睦、規規矩矩的,那就得靠禮樂這雙劍合璧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樂啊,是從內心生發的,所以它能讓人心靜如水;禮呢,是從外麵規範咱們的,所以看起來就文縐縐的。真正的大樂,往往是最簡單的;真正的大禮,也是越簡約越好。樂到位了,大家心裡就沒啥怨言;禮到位了,大家也就不會爭個沒完沒了。這樂和禮啊,就像是咱們治理天下的兩隻手,一個溫柔,一個剛強。

當樂與天地同頻共振,禮與天地同節共舞時,世間萬物就和諧共處了;有了節奏,咱們就能按時祭祀天地。明麵上咱們有禮樂,暗地裡則有鬼神護佑,這樣一來,四海之內的人們就能同敬同愛了。禮啊,就像是把不同的事兒整合在一起,讓大家都心懷敬意;樂呢,則是把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讓大家都心生愛意。禮樂雖然形式不同,但它們的情感內核是一樣的,所以明智的君王都會沿用它們來治理國家。

事兒得跟時代同步,名聲得跟功績相配。就像那鐘鼓管磬、羽龠乾戚,都是樂的器具;而那些俯仰有致、節奏舒緩的舞姿,則是樂的文飾。再看那些簠簋俎豆、製度文章,都是禮的器具;而那升降周旋、裼襲之禮,則是禮的文飾。所以啊,真正懂得禮樂情感的人,才能創作出動人的樂章;而熟悉禮飾的人,才能將其演繹得淋漓儘致。能創作的,咱們稱之為聖人;能演繹的,咱們稱之為明人。這明人啊,就是既能演繹又能創作的人,才是真正的牛人!

哎呀,這樂和禮啊,簡直就是天地間的兩把神器!樂,它代表了天地間的和諧;禮,它則代表著天地間的秩序。有了和諧,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秩序,萬物才能各歸其位。樂啊,就像是從天而降的恩賜;禮呢,則是大地給咱們的規矩。要是超過了規矩,那可就亂套了;樂過了頭,那也會變得太過激烈。所以啊,咱們得明白天地間的道理,才能搞好這禮樂。

說到禮樂啊,它們可是有著深厚的內涵。禮樂讓咱們心情舒暢,沒煩惱,這就是樂的魅力所在;而禮呢,它讓咱們變得莊重、恭敬、順從,這就是禮的精髓。當禮樂融入金石之聲,穿越山川鬼神之間,那就成了咱們與民眾共同的情感紐帶。

王者功成名就之後,就會創作音樂,製定禮儀。功勞越大,音樂就越完備;治理越精細,禮儀就越完善。不過啊,那些拿著乾戚跳舞的,可不算完備的音樂;隨便煮點啥就祭祀的,那也不是真正的禮儀。五帝時期各不相同,他們不沿用前人的音樂;三王時代也各有特色,他們不襲用前人的禮儀。樂到了極點就會轉為憂慮,禮過於簡略就會偏離正道。要想既享受音樂又無憂無慮,既完備禮儀又不偏頗,那恐怕隻有大聖人才能做到吧!

這天地之間啊,天高地低,萬物各有其位,禮製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運行著。萬物流動不息,和諧共生,音樂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興起。春天生長,夏天茂盛,這就是仁;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就是義。仁接近於樂,義接近於禮。樂啊,它能敦促和諧,率領神靈順應天意;禮呢,它能辨彆適宜,跟隨鬼魂遵循地規。所以啊,聖人創作音樂來順應天意,製定禮儀來配合地規。禮樂都明白了,天地間的官職也就都明確了。

這天尊貴,地卑微,君臣之間的關係也就這樣確定了。高低貴賤都已經擺明了,每個人的位置也就固定了。動和靜都有它的規律,大和小也有它的區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同。在天上形成各種景象,在地上形成各種形態,這就是禮所代表的天地之彆。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陰陽相互摩擦,天地相互激蕩,再加上雷霆的鼓動,風雨的奮發,四時的變化,日月的照耀,萬物就這樣興盛起來。這就是樂所代表的天地之和啊!

天地萬物啊,都得講究個時令節氣,不然啥也長不出來;男女之間也得有個界限,不然可就亂成一鍋粥了,這可是天地間的自然法則啊。說到禮樂,那可真是了不起,它上通天文,下達地理,陰陽五行、鬼神莫測,高深得很呐!音樂呢,它就像天地初創時的那股子勁兒,而禮儀呢,就像是萬物成熟時的那種穩重。天嘛,就是那股子永不停歇的勁兒;地呢,就是那種穩如泰山的範兒。一動一靜,這不就是天地間的道理嘛!所以啊,聖人才會說“禮雲樂雲”,禮和樂,那可都是天地間的精華啊!

想當年舜帝做了把五弦琴,彈著歌頌南風;夔呢,他首創了音樂,用來獎賞諸侯。天子用音樂來獎賞有德的諸侯,這就是音樂的社會價值啊。隻有當德行高尚、教化受到尊重,五穀豐登的時候,才會用音樂來獎賞。所以啊,你看那些治理百姓辛苦的地方,他們的舞蹈步伐就長;而那些治理得輕鬆的地方,舞蹈步伐就短。這樣一來,看看舞蹈就能知道他們的德行如何,聽聽諡號就能知道他們的行為如何。像那個“大章”,就是彰顯德行的;“鹹池”,就是完備的意思;“韶”,是繼承;“夏”,是廣大;“殷周之樂”,那就是極致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天地間的規律啊,寒暑不按時節來,人就會生病;風雨不調和,人就會挨餓。教化呢,就像老百姓的寒暑一樣,教化不按時節來,社會就會受傷。做事呢,就像老百姓的風雨一樣,做事不講究節奏,那就白忙活了。所以啊,先王製定音樂,其實是用它來治理國家的,音樂好,就能體現德行。就像養豬釀酒,本來不是為了惹禍,但要是訴訟案件越來越多,那就是酒帶來的禍害了。因此先王製定了酒禮,一獻之禮,賓主之間要拜上百次,整天喝酒都不會喝醉,這就是先王防備酒禍的方法啊。所以說啊,酒食這玩意兒,本來就是用來讓大家開心的,可彆讓它成了禍害啊!

樂這玩意兒,就像是個放大鏡,把德行給放大了;禮呢,就像是個守門員,把淫邪給擋在門外了。所以啊,先王們碰到大事兒,必然得用禮來表達哀思;碰到大喜事兒,也必然得用禮來分享快樂。這哀與樂啊,最後都得歸結到禮上。

樂嘛,就像送禮一樣,是給予;禮呢,就像回禮一樣,是報答。樂,讓我們感受到快樂的源泉;禮,則讓我們回歸情感的本源。樂,是用來彰顯德行的;禮,則是用來報答情感、回歸本源的。就像那個大路,那是天子的座駕;那龍旗上掛著的九串珠子,是天子的標誌;那青黑色的龜甲,是天子的占卜工具;跟著一大群牛羊,那就是送給諸侯的禮物了。

樂啊,它就像人的情感,是不可改變的;禮呢,它就像世間的道理,是不可動搖的。樂是用來統一人心的,禮則是用來區分差異的。這禮樂之道啊,可是深深植根在人情世故之中的。探究本源、明了變化,這就是樂的本質;真誠待人、摒棄虛偽,這就是禮的精髓。禮樂順應天地的真誠,彰顯神明的德行,溝通上下之神,凝聚萬物的精華,引領父子君臣的節操。

所以啊,大人們要是推行禮樂,那天地都會為之昭明。天地和諧、陰陽協調,就像媽媽一樣溫暖地哺育著萬物。這樣一來,草木茂盛、萬物生長,連蟲兒鳥兒都活躍起來了,冬眠的動物也蘇醒過來,羽毛豐滿的鳥兒在孵蛋,毛茸茸的動物在哺乳,胎生的動物順利降生,卵生的動物也順利孵化。這一切啊,都是樂的道理所帶來的美好景象啊!

樂啊,可不是那種黃鐘大呂、弦歌乾揚的高大上玩意兒,那隻是樂的皮毛,小孩子跳跳蹦蹦就算了。至於鋪開席子、擺好酒杯碗筷、陳列各種美食,然後大家升降有序地吃喝,這不過是禮的邊角料,自然有手下人操持。樂師們擅長演奏和唱歌,所以他們得坐在北麵彈琴;宗廟祭祀的時候,宗祝們懂得那些繁瑣的禮節,所以他們得站在後邊侍奉;辦喪事的時候,商祝們熟悉喪禮的流程,所以他們也得站在後邊幫忙。所以啊,品德高尚的人地位就高,技能出眾的人地位就低;行為得體的人排在前麵,事情辦得漂亮的人排在後邊。這樣一來,先王們就能有上有下、有先有後地治理天下了。

樂這東西,可是聖人們的心頭好,它能改善民心,感染力超強,能讓風氣民俗都隨之改變,所以先王們都很重視音樂教育。

人啊,都有血氣和心智,但哀樂喜怒這些情緒可不是固定的。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感動,心裡才會起變化,然後表現在行為上。比如,聽到微弱而憂愁的音樂,人們就會感到憂慮;聽到舒緩悠揚的音樂,人們就會感到快樂;聽到粗獷激昂的音樂,人們就會變得剛毅;聽到正直莊重的音樂,人們就會變得肅敬;聽到寬和柔順的音樂,人們就會變得慈愛;聽到邪僻淫亂的音樂,人們就會變得放蕩。

所以啊,先王們會根據人的性情,參考音樂的規律,用禮義來製定音樂的標準。他們要讓音樂既有生氣又和諧,符合五常之道,使陽剛之氣不渙散,陰柔之氣不閉塞,剛強之氣不暴躁,柔和之氣不膽怯。這樣,四種氣質在心中交融,然後表現在行為上,各自安守其位,互不乾擾。接著,再把音樂納入教育體係,豐富它的節奏,簡化它的文采,讓它更符合道德的要求。通過比較音樂的大小、始終,來象征事物的運行和人的行為,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間的道理都能在音樂中得到體現。所以啊,音樂真的是個深奧的東西啊!



最新小说: 陳情團圓 從僵約開始的諸天之旅 拋夫棄女?惡毒女配偏不走劇情 快穿之慫人自救法則 荒誕怪談類競選 諸天:熔煉武道的我成神了 女神的超級鼇胥林陽蘇顏 弟弟外債要我背?開局身份卡係統 花都極品狂仙 為救宗門修為被廢,重活一世白眼狼們去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