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天王!
最新星女郎鄂靖文,中央戲劇學院畢業,跟她同屆的是王子文,宋軼。第一部電影的就是星爺的女主,夠高了吧?
但依然無戲可拍,甚至號稱史上最醜星女郎”,為什麼一提到女演員,就非要把她跟顏值掛鉤?
說白了都是遭遇不夠美的瓶頸,因為不夠美所以被喜劇選擇,因為演了喜劇,甚至不能變美。
馬麗曾在上抱怨當你馬麗,變漂亮一點了,很多人就會說,你不能漂亮,你漂亮了我們就覺得不好笑了。
回顧馬麗的銀幕形象,不是母老虎,就是男人婆,近幾年始終以短發形象示人。直到去年宣布結婚,她在采訪中表示要留長發。
一個更令人唏噓的例子,吳君如,當年最火的女喜劇演員,突然間所有喜劇都不接。她馬上不火了,也賺不到錢,開始躲在家裡減肥。
大家都說你瘦了就不好笑了。王晶有一次問她你乾嘛呢?你這樣就是把錢推出門。吳君如哭了,她說“我變美了,我開心。”
喜劇就是獻醜的藝術,多少放棄作為女人的某些優勢,她們或許受到很多人喜愛,但仍是一種挑戰。在如今崇尚顏值,把長相作為衡量女演員標準的影視圈,她們依然邊緣。
喜劇演員斷代危機的背後,其實是國產喜劇的整體下行,必須承認在過去近十年,國產喜劇到達巔峰。正如竇文濤在節目中說的就是說能把人逗樂的事情,到達它現在紅利最高的一個時代,真是名利雙收,絕對發達。
喜劇電影屢次登上王座,刷新影史紀錄12年,年度票房冠軍;13年票房冠軍;14年華語票房冠軍;15年華語票房前三甲;16年年度票房冠軍……
電影最高票房排行榜一半都是喜劇電影!
既然是紅利期,自然少不了投機的逐利者,各種打著喜劇旗號,粗製濫造的電影蜂擁而至,與其說是喜劇,不如說是鬨劇。
黃渤有次接受柴靜采訪說近幾年不斷接到各種號稱喜劇電影的邀請,但有好幾次他看完本子後氣得罵人都是沒有一點智力含量和誠意的創作。
喜劇和鬨劇的區彆在哪?
喜劇的本質是悲劇,悲劇的地方在於,有人很認真地在做一件傻事,它或許是一句底氣不足的我養你。
或許是高速路上的奪命狂奔。
或許是和一隻牛的相依為命。
但多久沒有在國產喜劇中看到這份認真了?
更多看到的是對人性的調戲,對笑點的算計,一次次敗掉觀眾對喜劇的好感。
既然是紅利期,自然逃不了衰退的規律,從近幾年的電影市場嗅到端倪。17年票房一騎絕塵力壓;18年逆襲,打敗。
狡猾如商人王晶,也拍起係列。
為什麼喜劇不適合做商業片?
難!狡猾如王晶,透露實情來也頗為坦誠,把喜劇的原理總結為既然笑不通行了,不如轉向相比笑,更能引起共振的情緒,比如熱血,比如哭。
去年是一個更加明顯的節點,整個上半年電影市場都被熱血占據。年度票房冠軍,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開啟動漫電影元年。
年度票房亞軍,一句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曆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開啟科幻電影元年。
不管這個元年是否妥帖,但背後就藏著改天換地的潛台詞。
到了秋天,哭變成華語電影爆款的關鍵詞,過去我們因為爆笑走進電影院;現在我們帶著紙巾在黑暗中爆哭。
票房全不如預期。年初王寶強公司28億保底,最終電影票房隻有22億,離保底差6億。王寶強慘敗,忙活一場,虧損近2億。
今年,喜劇遭遇的另一個滑鐵盧叫,一部覬覦國內大銀幕的純性喜劇,在商業上一度被給予厚望?
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撤檔,改名,回歸……
喜劇的一大鐵律就是打破傳統規範,可如今的空間越來越小。漸漸的沒那麼多的觀眾想去看喜劇,沒多麼多的影視公司願意拍喜劇。
韓日歐美的喜劇電影充斥很多新鮮笑點,即便一些段子換藥不換湯還是覺得可笑。而國內的喜劇電影越來越無聊,一群演員假裝很熱鬨地逗人笑,講著無聊的網絡段子,看著看著都會讓人產生恥感。
如果說國人不幽默,段子手們挺牛逼的啊,如果說編劇們不幽默,段子手們當了編劇寫出來的東西也不好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可能是人的原因,真正自己喜歡想拍喜劇的導演不多。這種導演你讓他拍喜劇他一定能拍,但不會好笑。
對他來說搞笑就是耍嘴皮子,是台詞上的事情,情節上再弄點巧合就成了。拍攝時自己覺得搞笑,但那是因為他認識的演員在他麵前裝瘋賣傻所造成,而不是劇情人物好笑。
更大是環境的原因,審查老爺們使創作者不敢讓官方形象出現在喜劇裡,阻礙現代背景的喜劇故事的創作和各種橋段的設計,使創作者傾向於拍古裝片。
但審查同樣禁止篡改曆史、借古諷今,又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古裝喜劇。搞笑的原因首先是失諧,越高大的形象越容易搞笑,禁止這些,那人物、劇情就隻能局限於小人物和生活場景。
就拿周星馳的電影舉例,好笑的電影,主角身份多半是警察、特工、有身份的、有特殊能力的、有特殊使命的人,劇情多半是某個任務、使命,而不是小人物的普通生活。
更何況現在獲取充滿喜劇感的方式越來越多,抖音,b站,相聲,娛樂節目,真人秀等。甚至快餐文化使得很多人已經無法再靜下心來去全身心地去看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
到底是誰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