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魏!
說到肉,還有紅三剁和黑三剁。
紅三剁,也叫入口三顏色,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江湖菜,流行於民間,取肥瘦豬肉、青辣椒和柿子,剁碎炒熟,細嫩柔軟,鹹甜帶辣微酸。
黑三剁,是用豬肉、黑色的玫瑰大頭菜和辣椒為原料,做法和紅三剁一樣,而地道的黑三剁用本地產的魏椒,風味更勝。
“你說的這些,聽起來都是挺好的,可惜府裡的廚子,從來不肯做,做的都是些山珍海味,名字倒是好聽,吃起來卻是寡淡無味,爹爹也不讓我出去找好吃的,說那樣失了身份,真叫人掃興。”
“那也不然,有一些簡單的,你自己都可以做。”
“當真?”
曹婉隨即又氣餒,“我連生火都不會。”
最最好做的家常菜是什麼?柿子炒雞蛋是也,滑、嫩的雞蛋和酸甜的柿子,熱鍋快炒,一定要留些湯汁,還可以撒點蔥花,起鍋裝盤。
柿子紅豔,雞蛋鵝黃,把酸甜的湯汁拌進米飯裡,染成誘人的紅色,再加點糖,就是一道美味了。
除了炒,還有燒字訣。
所謂燒,是把加工後的原料,添湯中小火烹製而熟。
紅燒則是以醬油、冰糖、紅曲等上色,成菜後色澤紅亮,質地軟爛,味濃醇厚。
燒字扛把子肯定是紅燒肉,紅燒不是為肉類而生,但肉類,尤其是肥瘦豬肉,天生適合紅燒。
北方夏國和明國的紅燒肉多以醬油和冰糖上色,而魏國大廚還會用紅腐乳和紅曲提亮顏色,不忘加一把乾豆角,脫水後的乾豆角吸收濃鬱的醬汁,恢複豐潤,更有滋味和嚼勁,紅燒肉外形明豔動人、肥肉軟糯瘦肉嫩滑,鹹香不膩,味濃綿長。
天藏城裡仁和店家,還有一味把子肉,以蒲草捆紮,所以叫把子肉,名馳曆下。
把子肉要用特製的醬油製作,在墊了排骨的壇子裡燒燉,熟後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掉地上就能摔碎,一定要配著大米乾飯吃,也是一絕。
夷人街那邊,多屠夫走狗之輩,各種下水也是折騰出花來,紅燒、乾煸、涼拌、鹵製、清燉、粉蒸、煮豆花、煮麵煮粉……肥腸在這裡找到了百般歸宿。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紅燒肥腸,以豆瓣醬和花椒海椒調味,高湯小火燒得紅潤油亮,配上大米飯,人們吃得額頭冒汗嘴角流油,飽餐後開始嶄新的一天。
曹洛聽到肥腸,不由得皺起眉頭來,曹婉卻是不管肥腸是哪個部位,隻聽得口水嘩啦啦直流,順手拿起筷子,在楊信陽的盤子裡夾了一塊紅燒肉塞進嘴裡。
楊信陽繼續道,除了豐腴的肉類,清淡如豆腐、茄子的素菜,若是紅燒起來,就宛如煥顏新生,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白豆腐遇見紅辣椒,再加上牛肉末的催化作用,天雷勾動灶火,便成就了麻婆豆腐的曠世奇緣,望之紅白點綠,聞之濃香撲鼻,豆腐形整不爛,牛肉金黃酥脆,食之麻辣回甜後味不絕。
豬肉燉粉條,以五花肉和本地土豆粉為原料,五花肉要切大塊,油脂慢慢化在鍋裡,土豆粉耐燉,不糊湯不斷條,滑、嫩又豐腴,大醬的鹹鮮調和了肥肉的油膩,隻剩下香醇可口。
排骨燉油豆角,肋排斬小塊汆水好入味,油豆角肉厚軟潤,扁扁的豆子粉糯儘化,大醬調味,吸收燉菜湯汁的豆角遠比肉好吃,總是最先被搶光,這個菜的湯很少,到的那幾勺是整道菜的精華,要拌著米飯吃。
等到四月春暖花開,鯉魚、嘎牙子等江鮮柔嫩肥美,燒一口大鍋,活魚下入,以白菜豆腐粉條作伴,醬香濃鬱是底色,連魚肉帶湯汁舀進白米飯裡,拌一拌就可以開吃了。
煮,依靠灶火沸騰的湯汁把原料做熟,適用於柔嫩的葷素原料,可謂是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下飯菜,闖蕩中原,縱橫天下,不容小覷。
鋪滿湯麵的周椒招搖過市,筷子撥開去,撈出鮮嫩的魚肉,滴嗒嗒直淌紅油,再夾起一筷油汪汪的豆芽,蓋在米飯上,衝鼻子的麻辣味直擊唇舌,辣椒激發的痛覺簡單又直接,一定要用米飯來拯救滾滾欲落的淚水。
劍走偏鋒的下水雜碎,也很適合水煮,小鍋燒開,肥腸、腰花、毛肚、黃喉、豬肝、雞胗、鴨血……想放什麼就放什麼,自己親手做的,總是能望之食欲大開。
三人在歡聲笑語間,分享了一頓有滋有味的愛心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