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打得異常慘烈,高麗軍隊一共被斬首五萬餘級,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
薛萬徹與秦瓊挾新勝之威,又連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並與裴行儼會師。
就在陸軍橫掃遼東的同時,來濟也率領一支海軍跨越黃海,直趨平壤。
裴璟派遣將軍馮師本負責為來濟運輸糧食和裝備,不料馮師本在運輸途中遇到風暴,船隻沉沒。
來濟軍中隨之斷糧,情況極為艱難。
來濟打算寫信向裴行儼求救,可轉念一想,萬一書信被敵人截獲,讓高句麗軍隊知道他目前的處境,勢必傾巢來攻。
可是,要怎麼做才能既傳達軍情,又確保不讓敵人破獲呢?
來濟思前想後,最後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寫了一首離合詩。
所謂離合詩,就是從詩歌的表麵文字上看不出真實內容,必須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才能知悉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含義。
可是,當這首詩送到裴行儼手中的時候,裴行儼卻破口大罵“軍情緊急,來濟這小子居然還有心思寫詩,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裴行儼的副將徐世積覺得事有蹊蹺,便拿過去看了看,很快就把來濟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念了出來。
裴行儼大為詫異,經徐世積一番解釋後才恍然大悟,連忙派人給來濟運送糧草和裝備。
秦皇靖平九年春天,裴璟派遣了侍禦史岑文本前往遼東前線,負責視察戰況並慰問官兵。
岑文本回朝複命時,高宗問他對高句麗局勢的看法,賈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個字——高句麗必滅。
裴棣問“你憑什麼這麼說?”
岑文本侃侃而談“隋煬帝之所以東征不克,一是因為國內人心怨離;二是因為高句麗內部精誠團結。”
“而現在,高句麗國王昏庸懦弱,加上陛下連年派出軍隊對高句麗進行騷擾,高句麗的百姓早已渴望安定,對我朝軍隊不再抵觸。”
“況且陛下對高句麗連年派出探子,讓高句麗的各種情況,我軍洞若觀火。以陛下之聖明,國家之富強,加上將士儘力,乘亂取之,高句麗之亡翹首可待!”
毫無疑問,岑文本所列舉的諸多理由,確實都是高句麗即將覆滅的征兆。
裴璟聽在耳中,喜在心頭。
他接著又問“遼東前線的幾大將領,哪個最能乾?”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因為不管岑文本說誰最能乾,都難免得罪其他人。
岑文本略加沉吟,就給了裴璟一個非常滿意的答複。
他說“薛萬均勇冠三軍;秦瓊治軍嚴整;薛萬徹勤儉自處,忠勇有謀;沉毅能斷,徐世積雖不適合充當前鋒,卻有統禦之才;然而,要論到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者,還是非遼王裴行儼莫屬!”
岑文本這個回答雖說有些八麵玲瓏,但確實也道出了實情。
此次出征的這些將領,實在是無可挑剔的。
比如其中的薛萬均,的確當得起勇冠三軍這個評價。
儘管裴璟本人對此次東征的將帥陣容也頗有信心,但是為了確保此戰能夠徹底平定高句麗,他最後還是給裴行儼又增派了一個副大總管。
這個人就是淩敬。
其時淩敬已經回朝,並且高居中書令之職。
裴璟此刻再一次鄭重其事地把他派往高句麗,足見對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裴行儼揮師繼續向高句麗縱深挺進。
猛將薛萬均在金山大捷之後,又擔任前鋒直逼遼東的另一座軍事重鎮——扶餘城。
薛萬均出發前,隻挑選了三千名士兵。諸將都說兵力太少,讓他多帶一些人去。
薛萬均卻笑著說“兵不必多,關鍵是看如何指揮罷了。”
隨後,薛萬均率兵直撲扶餘城。
高句麗守軍偵知秦軍兵少,遂傾巢而出,在一馬平川的扶餘平原擺開陣勢,主動迎戰秦軍。
此舉正中薛萬均下懷。
因為高句麗軍隊向來長於守城,短於野戰,所以薛萬均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誘使高麗軍隊出城跟他決戰。
當敵軍漫山遍野地衝過來時,薛萬均一馬當先殺入敵陣,秦軍將士緊隨其後,個個奮勇拚殺。
雖然高句麗軍隊在兵力上占據了優勢,可是碰到拚命三郎薛萬均,他們也隻有挨砍的份兒。
此戰薛萬均再次以少勝多,砍殺並俘虜了一萬多人,隨後又乘勝而進,一舉攻克了扶餘城。
一聽說重鎮扶餘城被薛萬均一戰而下,扶餘平原上四十餘城的守將頓時膽破,沒過多久就全部望風而降。
薛萬均以三千騎兵大破高句麗軍隊,不僅斬獲一萬多人、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扶餘城,並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餘城,如此輝煌之戰果,令人擊節稱歎!
扶餘城及其附近諸城全盤淪陷,令高句麗王大為恐慌。
他意識到,以唐軍這種犁庭掃穴、雷霆萬鈞的勢頭,不消多久就可以直逼平壤、攻克高句麗全境。
所以,高句麗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回扶餘城,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秦軍主力越過鴨綠水。
高句麗隨即集結了幾乎是最後的五萬大軍,火速向扶餘城逼近。
淩敬料定,向裴行儼進言道“殿下,這差不多是高句麗所能調動的最後一支預備隊了。如果把這支部隊殲滅,高句麗勢必再也無力組織有效的反撲。”
秦軍的高級將領們經過討論,一致同意淩敬的上述判斷。
隨後,裴行儼與多位副總管一同率領唐軍主力,在薛賀水嚴陣以待,準備與這支高句麗大軍決戰。
靖平九年二月底,兩軍在薛賀水展開大規模會戰。
這場大戰的結果同樣是毫無懸念的——戰鬥以高句麗軍隊陣亡三萬餘人而告終。
高句麗又一次遭致慘敗。
其實,從高句麗決定奪回扶餘城的那一刻起,高句麗軍隊的失敗就已經注定了。
因為此時天下之中,秦軍無疑是最擅長野戰的一支軍隊,而高句麗軍隊最顯著的優勢則是守城戰。
隻要高句麗王仔細研究過隋朝多次東征的戰例,他就應該采取避敵鋒芒、堅壁清野的戰略,儘量避免與秦軍野戰,更要避免戰略性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