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編輯語重心長地說著,目光中透露出幾分溫和與鼓勵,“記住,編輯並非教師,我們肩上的使命並非單純教導作者如何揮灑文字,而是像一位智者引領旅人那樣,引導他們在創作的道路上自行探索,發掘無限可能。這種引導,是一種溫柔的藝術,既非生硬灌輸,亦非嚴苛要求,而是希冀他們的作品能夠與時俱進,與我們雜誌獨樹一幟的風格完美契合。即便是麵對那些才華橫溢、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我們亦要堅守編輯的職業操守,勇於提出建議,共同成就佳作。”
“謝謝您,李老師。”
黃勇昌的聲音微微顫抖,眼神中閃爍著感激與動容。
這不僅僅是一番話語,更是前輩對後輩的一種無私提攜與信任。
“哎,這算什麼,不過是些職場多年的肺腑之言罷了。”
李老編輯爽朗地笑了,眼角的皺紋似乎也在講述著過往歲月的故事。
“話說回來,既然你覺得初審沒問題,可彆耽擱了,快去給主任編輯複審吧。時不我待,可彆讓好文章錯過了檔期。”
“是是,我這就去。”
黃勇昌仿佛被這句話猛然喚醒,匆忙站起身來,朝向主任編輯的位置大步流星而去。
他的心中充滿了使命感,每一步都顯得那麼堅定。
在這座文學的殿堂裡,一篇作品從投稿到最終刊發,需要經曆重重考驗。
初審與複審,就像是作品的兩重試煉,它們不僅檢驗著文字的精煉與深度,也衡量著內容是否能與時代共鳴。
總編與社長主持的終審,雖說是最後一關,卻往往聚焦於作品的思想導向,而具體文字的雕琢與故事的打磨,則是責任編輯與主任編輯肩上的重任。
因此,複審不僅是對初審的一次驗證,更是一次深入挖掘與再度提煉的過程。
“哦?發現什麼寶貝了嗎?”
主任編輯見黃勇昌手捧稿紙走來,臉上掛著一抹玩味的笑容詢問。
在平日裡,大多數稿件會累積至下班時由各責任編輯彙總,再統一提交給他進行複審。
然而,若某篇稿件格外引人注目,或是編輯個人極度推崇,便會迫不及待地直接呈上,以求加速這個流程。
“這是逸軒朋友的又一力作,救贖。”
黃勇昌介紹道,語氣中不無自豪,“這篇故事宛如一場精心設計的猜謎遊戲,但在其表象之下,實則隱藏著對現實社會深刻的剖析與批判。相比起他的第一部作品狩獵,逸軒在這部救贖中的筆觸更為老練,情感處理也更為細膩成熟。”
“哦,是這樣嗎?你這麼一說,我倒是愈發感興趣了。”
主任編輯的表情變得嚴肅認真起來。
在這個行業,從一名普通編輯成長為負責特定領域內容的資深編輯,往往需要數年的磨礪,晉升為主任編輯更是需在崗位上摸爬滾打多年。
而在鐘山這樣國內頂尖的文學雜誌,沒有十年以上的從業經驗,幾乎不可能坐上主任編輯的位置。
他們閱文無數,各式各樣的作品早已司空見慣,因此,那些在普通讀者眼中新奇有趣的內容,對他們而言或許已略顯單調,甚至偶爾會感到一絲疲憊。
回憶起狩獵那一次的評審過程,主任編輯至今仍曆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