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小米的這些所謂成功因素真的管用的話,那麼微軟也不會一心想推他們的瀏覽器,市場占有率卻一直上不去了。
facebook在社交媒體上的成功到了短視頻領域卻無法複製,想儘一切辦法也無法戰勝tiktok。
這些是軟件層麵的,硬件上,索尼過去在消費電子、半導體和遊戲上的積累夠深吧,他們的前身愛立信就是造手機的,到了智能手機時代,卻隻能是全球市場的others,勉強靠著母公司苟延殘喘,市占率百分之一都沒有。
傳統車企的成功因素總更多吧,為什麼他們從油車進軍新能源被壓著打,之前積累的品牌聲譽甚至成了負擔?
如此多案例擺在眼前,小米造車真的能成嗎?我很懷疑,吉利進軍新能源要用新的品牌來打這場仗,長安、長城莫不如是,小米直接自己就上了,一旦失敗,它還有輾轉騰挪的餘地嗎?
而且小米的品牌形象未必真的能給小米造車起到正麵作用,說不定就和傳統車企一樣,在手機領域積累的品牌形象反而成了負擔。
我試駕了一下,操控感還不錯,我覺得還是看定價,如果走高性價比路線的話,還有得救,先走量再說,要是和小米手機這幾年的旗艦機一樣一心想走高端路線,那我覺得大概率涼涼了。”
林甲的看法和陳元光截然不同,她的認知來源於之前在經管學院學過的案例,包括她對小米這個品牌就不看好。
陳元光問:“那當時和小米合作你怎麼不提出異議?”
“要是你當時提出異議,我們還能換合作對象。”陳元光語氣不忿道。
他倒不是真的因為這個原因對林甲不爽,而是單純想質問林甲,想看到對方慌張的樣子。
林甲捂嘴笑道:“因為當我知道的時候你都已經和雷君聊得差不多了,我這時候再給你建議,不是在打你的臉嗎?”
陳元光湊近在林甲耳邊:“聽不清。”
林甲把車窗搖下來,把剛剛說得話重複了一遍,然後繼續道:“我們才花了五個億就拿到了小米汽車百分之二十的股權。
就算小米汽車失敗了,這筆交易還是很賺的,尤其是考慮到你計劃後續小行星挖礦後,用礦石來作為噱頭,打造豪華車。
有這個打算的話,那肯定不可能用小米的品牌,未來要麼和豪車合作,要麼自己打造一個品牌。
基於這樣的考慮,那麼投資小米給我們帶來的經驗是有價值的,再說才五個億又不多,光甲科技賬麵上的流動資金綽綽有餘。”
林甲說完後,陳元光問:“為什麼小米做不成豪車?
比亞迪可以做一百多萬的仰望,小米在光甲航天衍生技術的加持下,未必不能做成豪華品牌。”
林甲搖了搖頭:“我沒說不可能,隻是概率問題吧,它做成豪華品牌的概率太低了,商業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
不如從國外收購二線豪華品牌,像吉利收購沃爾沃一樣,然後再由我們給它注入全新的科技基因。
我是這樣考慮的。
所以給小米投資算是探路了。
再說小米汽車失敗不意味著搭載光甲係技術的utra會失敗,utra成功等於你成功了。
一旦utra成功,後續小米汽車會更加依賴光甲科技和光甲航天,我們可以派一些高管到小米汽車去任職,為後續自己造車做準備。”
陳元光又問,“你剛剛不是說了和其他豪華品牌合作嗎?”
林甲繼續解釋道:“因為太空礦石是噱頭,它和地球本身的礦石不會有本質區彆。不會說因為你用了太空礦石,汽車百米加速更快,或者刹車更靈敏。
它隻是你為了打造豪華品牌,讓消費者為超額溢價買單的噱頭,既然這是噱頭,如果你和其他豪華品牌合作,大家都用上了,那這個噱頭還有價值嗎?
而且合作你能享受到的超額利潤是極其有限的,對於收回前期小行星挖礦成本花的費用來說壓根是九牛一毛。
保時捷全年利潤大概在70億歐元左右,這是利潤最高的豪華品牌了,它如果用你的礦石能給你分多少利潤?百分之五頂天了,這對光甲航天來說毫無意義。
為了保證噱頭有價值,你最多給一到兩家豪華車企授權,這點收益太少了,最終我們肯定是會走上自己打造豪華品牌的路,不管是收購還是另起爐灶。”
林甲看得非常透徹,陳元光隻是提出了一個想法,而林甲則是把這個想法做了具象化的思考。
陳元光不會去思考這種細節,當他們具體要開始做這件事之後,高管們自然會拿出好幾個解決方案來給他做選擇。
陳元光覺得有點困難:“做汽車的話,少說也是數千人的架構,這對我們的組織管理能力是巨大的挑戰。”
林甲覺得陳元光簡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走出來過,她哀歎道:“你知道光甲科技現在有多少人嗎?”
陳元光思考半天,想不出結果,他隻能看到公司oa裡的部門和地方分公司在增加,每次高管會議上的陌生麵孔越來越多,孫仁傑和他的見麵頻率從每周一次降低到每月一次。
“不知道。”
林甲說:“光是華國公司總部是1761人,各省分公司一共有963人,然後海外一共是758人,一共的話已經超過三千人了。
更彆說未來光甲航天,按照我們現在組織架構的膨脹速度,以及光甲航天的遠景來看,我們得有兩萬人的規模,才能實現小行星挖礦這個目標。
當你都駕馭了兩萬人的組織,做汽車又有什麼難度呢?”
航天工程絕對是比造車要難得多的係統性工程,不僅僅是因為管理的人更多,曆史上阿美利肯登月的時候一共花了四萬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耗時八年時間。
這是漫長而艱辛的征途。
雖說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現在不需要那麼多人,但小行星挖礦依然是龐大的工程,光甲航天才在可回收火箭上邁出第一步呢。
因此林甲覺得陳元光沒有考慮過這件事的難度,需要多少人的規模,她去申海交大上公選課的時候,公選課上教授給他們布置過一項作業:
“今天給大家布置一個課後思考題,最近隨著開拓者火箭的成功回收,陳博士旗下的光甲航天在小行星挖礦上又前進了一步,回去後請大家計算一下光甲航天要實現他們的目標要花多少人。
如果大家還有空可以再統計一下每年航天專業的畢業生有多少,這樣你們就能對未來畢業時的就業情況有個初步估計,是樂觀還是悲觀。”
後來教授結合定量分析法算出來的人數是兩萬名工程師和研發人員,不包含製造的藍領工人。
陳元光說:“這是以現有技術估計,隨著ai技術的進步,實際上要不了這麼多人。”
他心想,在未來阿爾法一個人就把這一切都包辦了,壓根不需要人類。
林甲見陳元光解釋,她淡淡道:“那造車需要的人數下降比例應該比小行星挖礦下降的更多才對。”
陳元光從林甲語氣中聽出了譏諷的味道,他說:“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之前隻是一個想法,從這個想法到我們後續是否要親自下場造車,打造品牌,它有很遠的距離。
我的注意力不在這上麵。
不過現在看來你的思考有道理,所以你有沒有考慮去小米汽車擔任高管?”
第一次嘗試加插圖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