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的資產剝離方桉就是包船王出資六億四千萬港幣收購雷蘊榮手裡的百分之五十的百勝公司股份,以此包船王成為九龍倉的控股股東。
之後雷蘊榮按照目前天星碼頭物業以及天星小輪,鑽石山龍蟠道地皮和山頂物業的實際價值,出資購買這些資產。
這樣做雖然會產生更多一點的稅費,但是勝在清晰,明了以及合法。
至於金門建築,在怡和收購它的時候就將它私有化了,所以收購起來也方便很多,不過這份錢需要雷蘊榮自己出了。
分割方桉已定,兩家也是派出人手來進行具體的方桉實施。
雖然雷蘊榮和包船王在大方向上定下來,但一些細節問題還是有很多,所以這資產分割足足花了近一個多月才搞定,其實這也算是快的了,如果遇到斤斤計較的人,這能扯皮個一年半載。
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了,大家看著九龍倉不斷的發出公告,也知道這是兩人在分割資產。
普通人可能就是當做茶前飯後的談資,大部分華資商人就是羨慕嫉妒了,每公布一份資產都讓他們眼紅不已。
至於怡和集團,他們憤怒到咬牙切齒但卻不得不往肚子裡咽,九龍倉每一次發布的公告就像是一巴掌打在他們的臉上。
最後經過評估計算,雷蘊榮收購九龍倉分割給他的那份資產總共花費了八億六千萬港幣。
和怡和關於金門建築的談判在這期間也已經結束,最後以四億兩千萬成交。
自此,雷蘊榮對九龍倉的全部謀劃才落下帷幕,這次總共花費了十二億八千萬拿下了九龍倉一半多的優質資產再加金門建築這家全港最大的建築公司。
不過這次雷蘊榮總共才準備了十億港幣的資金,還是有點缺口。
就兩億八千萬的缺口對雷蘊榮來說壓根不是事,隻要他開口,有這個實力的銀行沒有哪家是不願意帶款給他的。
但雷蘊榮最終還是選擇了彙豐銀行。
這次雷蘊榮發動九龍倉收購戰找的是高盛而不是之前關係很好的彙豐,肯定會讓人家心理有些許芥蒂,再加上這次的收購戰彙豐也確實在其中幫了不少的忙。
所以雷蘊榮找上彙豐也是有修補關係主動示好的意思,他也相信沉弼應該懂這層意思。
其實對於這場收購戰,彙豐也是賺了不少,不僅削弱了怡和集團的實力,還給包船王和雷蘊榮了近十億港幣的帶款,每年的利息都是躺著賺。
處理完九龍倉的事情,雷蘊榮覺得有必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資產。
對於九龍傳媒和榮耀電子這一塊才剛起步,可以不用雷蘊榮再去做什麼動作,主要的還是地產這塊。
在地產方麵,雷蘊榮主要是有兩家公司,一家是收購而來的上市公司泰盛發展,目前這家公司還在開發灣仔的地皮。
另一家就是雷蘊榮自己成立的九龍發展,之前雷蘊榮收購的物業都放在九龍發展下麵,可以說目前九龍發展唯一的業務就是物業重建與收租。
從最開始收購的雷瑞德大廈,也就是海陸通大廈,到後麵的環球大廈與勵精大廈,華人行大廈以及英美煙草公司舊址的兩棟大廈,這些都是收購而來的。
還有就是之前九龍建業總部那占地近九萬平方尺的土地,娛樂唱片所在的位於沙田占地近一萬尺的總部大樓,這些雷蘊榮都將其放到了九龍發展名下。
當然還有收購青州英泥所得的位於紅磡的近九十萬平方尺的工業用地,同樣也放在九龍發展名下。
如果再把這次收購過來的九龍倉的資產也注入到九龍發展的話,那九龍發展所蘊含的價值在香江肯定是僅次於置地公司。
但是這樣的話九龍發展就太龐大了,而且似乎變成了純收租的地產公司,這不符合雷蘊榮給它的定位,雷蘊榮是希望將九龍發展經營成後世長江實業這樣的大型綜合地產公司。
而且雷蘊榮也覺得得給自己還有自己的家族留點後路,不能把資產都放在公司裡,總得拿出一些資產作為祖產給傳承下去。
如果雷蘊榮的後代安分守己還好,他留下的資產肯定能保這些子子孫孫一世富貴,但就怕有人想法很多,想去自主創業,這樣的情況下再大的家業都有可能敗掉。
所以還是先留出一份祖產,給自己的後代一個保障。
其實這在西方是很普遍的,舉個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例子,比爾蓋茨。
彆看比爾蓋茨的財富好像每年都在增長,但其實他在微軟上市之後一直在減持自己手裡的股票。
獲得的資金他除了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外,進行了多元化投資,而且投資的大多都是一些傳統行業,這也是為了讓他的財富不至於全部壓在微軟上。
事實上,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比爾蓋茨的財富的大頭已經不是微軟的股份了,而是他來自於他成立的瀑布投資。
瀑布投資就是比爾蓋茨用來保值甚至是增值自己財富的投資公司,也是他給自己後人的保障。
雷蘊榮也思索了一番,到底把哪些資產放到祖產裡去。
最後雷蘊榮抽出了兩塊,一塊是快要重建完成的新華人行大廈,重建完成之後的華人行大廈將會是整個中環最現代化的大廈,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價值肯定也會越來越高。
至於另一塊,雷蘊榮選擇的則是從九龍倉獲得的山頂紅梅閣物業。
那裡房子的價值不用說,僅僅是租金就不匪,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房子的價格在漲,租金也會瘋長。
沒有什麼比房子更好的傳承給後代了。
而且那些在建的三十九棟聯排彆墅雷蘊榮也暫時不打算賣,此時也賣不出什麼價錢,等到九十年代再賣,那價值會高的多。
最後,雷蘊榮把新華人行大廈和紅梅閣注入到雷氏慈善基金會。
今後這兩塊資產產生的收益除了用於慈善以外,雷氏家族成員的開銷都會走慈善基金會的帳。
當然雷蘊榮日後肯定會再拿一些資產注入其中,同時也會慢慢地把相關的製度給建設完善。
至於從九龍倉分割到的其他資產,雷蘊榮還是將其注入到九龍發展。
這下,九龍發展就是把手頭的物業全部建設完可能就需要七八年的時間。
在剝離了新華人行大廈之後,九龍發展目前正在重建的項目就是勵精大廈以及環球大廈了。雷蘊榮覺得有必要對所有的物業做一個整體的規劃,這樣也方便重建的有序推進。
除了地產這一塊以外,還有就是建築公司這一邊。
雷蘊榮雖然收購了金門建築,但他不打算將其並入到九龍建業。
如果兩家公司合並到一起的話雖然規模會大很多,但是兩家公司的人員的融合以及各個方麵的重組都會非常的麻煩。
畢竟兩家都是非常成熟且盈利穩定的公司,萬一沒有操作好甚至都有可能崩塌的風險。
所以還不如讓金門建築獨立發展經營,這樣不僅可以兩家公司相互促進也能更好的壟斷香江的建築生意。
金門建築本身的管理層能力還不錯,在被怡和收購之後他們也沒有被替換,怡和隻是安插了幾個重要職位。
本來怡和收購金門建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金門建築的總部大樓金門大廈,就是在過幾年被陳鬆青炒到價值十多億的那棟大廈。
而金門建築在被怡和收購之後,在它的支持下,發展也是越來越快,乃至於九龍建業在張長林的帶領下拚命的發展也還是稍遜一籌。
所以雷蘊榮也就沒有替換金門建築的管理層,隻是唯一讓雷蘊榮不太滿意的就是金門建築的高層大多都是鬼老,所以雷蘊榮也不得不安插了多人到金門建築裡麵。
將這一件件事情處理妥當,雷蘊榮總算是鬆了口氣。
其實這些事情不需要雷蘊榮操心太多,自有手下的人去做,但是這些事太繁瑣了,經常要麻煩到雷蘊榮這裡。
現在收購戰也結束了,其他的一些事情也按照規劃處理好了,雷蘊榮總算可以有時間去關心一下榮耀電子。
不過就在雷蘊榮想去榮耀電子坐鎮的時候,這天港府卻突然頒布了一項新政策
自1977年6月1號起,將全麵邀約收購的股份標準線從百分之五十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五。
這個政策一出,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為了保護英資企業。
實在是這次雷蘊榮和包船王強勢收購九龍倉有點嚇到他們了,連怡和都輸了其他企業更是討不了好。
其實這一戰也是把英資企業的虛弱暴露無疑,讓很多華資都有點蠢蠢欲動。
所以港府也是為了保護英資企業,將這邀約收購標準線降低到百分之三十五,就是為了增加收購難度。
不過這對雷蘊榮沒有多大影響,如果真碰到讓他誌在必得的目標,就算是降低了標準線也沒關係,大不了全資收購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