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朱棣之子!
方孝孺離開後不久,梅殷前來求見,報告了一個消息。
“啟稟太子殿下,臣派人走訪應天府境內各處義務學塾,發現真正在學塾中進學的適齡孩童並不多。據臣與下人彙總統計得知,入學的適齡孩童大約隻有三千餘人。”
在去年年底,朱棣下令對應天府境內的常住居民進行統計,朱高煦知道應天府總計約有人口七十萬左右,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及幼兒大概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二十,大約十四萬人。
在這十四萬人之中,六周歲至十二周歲之間的孩童約有三萬人。
後世的人不願意生孩子,可明初的人夜裡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當然是以造娃為主。
實際上,若不是受限於醫療水平,導致這個時代幼兒的夭折率過大,十四歲以下的兒童及幼兒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已經算相當低了。
朱高煦清楚的記得,在後世華夏沒有施行某種生育政策之前,幼兒的數量一度占到了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五,這才是一個相對比較正常的數據。
“回稟殿下,臣與下人走訪得知,除了已經入學的三千多名適齡孩童外,餘者乃是以聾啞、癡呆、殘疾為由,上報到了當地的衙門,而沒有義務進學。”
朱高煦相信,這時候的聾啞、癡呆、殘疾的孩子不會太多。
因為受限於醫療水平,天生有問題的孩子要麼會早夭,要麼會被丟棄荒野,其餘能順利長大的問題孩童,皆出身於有一定財力的家庭,如中、大型地主或地方豪族、宦官世家。
“你知道為何會有人寧願撒謊,甚至為了防止朝廷派人查驗,而把自家孩子用藥毒啞,也不願讓孩子入學麼?”
朱高煦明知故問道。
“稟太子殿下,臣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梅殷滿臉的疑惑道。
他十分清楚,自從科舉製誕生之後,讀書改變命運,對每一個尋常家庭來說,都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莫非他們有不得已的苦衷,才不得不違背朝廷強製入學的律令?”梅殷猜測道。
在眼下這個皇權至上的時代,誰敢違背朝廷的律令?
一般來說,確實沒人敢違抗朝廷律令,但自古以來便存在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
“不錯,據我所知,那些活不下去的貧農才不在乎這些所謂的律令,他們隻想活著,哪怕撒謊欺騙朝廷,甚至為躲避朝廷巡查,甘願逃入山中當個山野流民也在所不惜。”
朱高煦說出了梅殷不敢相信的話。
“恕臣愚鈍,莫非這些貧農不知道義務學塾免書本費、學費?”梅殷越發不解道。
朱高煦早就知道,朝廷推行義務教育之後,中農必然會很開心,因為可以送孩子免費去上學,從此踏入改變命運的第一步,而下農與貧農可能會由此陷入困境,因為孩子會被強製入學。
“義務學塾雖然免書本費、學費,甚至還管住,可卻不管飯,就讀鄉鎮裡的義務學塾還好,可以回家吃飯。”
“但是到了縣城中學堂進學之後,除了家在縣城的孩子可以回家吃飯,其他住校的孩子生活費必須自理,而這個時候正是少年人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所需要的生活費用並不是一筆小數目。”
梅殷聽到朱高煦這麼說,麵露恍然之色,道“誠如殿下所說,老百姓都不傻,反而很會算賬。”
“正是如此!試想,若花費大量錢糧供應孩子讀書,將來考上舉人還好,可萬一考不上,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麼多年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