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諸藩國王培養計劃(下)_重生朱棣之子_思兔 
思兔 > 曆史軍事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八十九章:諸藩國王培養計劃(下)

第一百八十九章:諸藩國王培養計劃(下)(1 / 2)

重生朱棣之子!

,重生朱棣之子

“殿下,漢朝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而這都是分封諸侯王引起的動亂。太祖皇帝當初分封諸王,主要是為了讓諸王節製北方的軍隊,抵擋蒙元人的進攻,防止邊將作亂。”

解縉恭聲道“太祖晚年改封諸王於海外建立宗周之封國,假以時日,海外諸侯國力強大起來後,不願再接受朝廷的約束而選擇自立,甚至反攻朝廷,如此引發的動亂隻會比漢朝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更加嚴重。”

“當然,臣也知道,臣的這個想法有些杞人憂天了,那是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以後的事。可是,若現在傳授諸王為君之道,諸王就藩建國以後,將會更快的發展國力,這對朝廷不利。”

解縉的意思很直白。

如果讓諸王學會了為君之道、帝王之術,那麼將來諸王建立的諸藩國,將會發展的十分迅速。

很可能幾十年之後,就有藩國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

這對朝廷極其不利,畢竟會威脅到朝廷的統治地位。

朱高煦看向方孝孺,問道“先生還記得唐太宗在《帝範》裡是如何評價分封製的麼?”

方孝孺不敢回答,隻能告罪道“回殿下,臣記不清了。”

“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曆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於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

朱高煦可是背誦過《帝範》,當即緩緩背出了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的話。

“漢初定關中,誠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製。大則專都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誌,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

“魏武創業,暗於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

朱高煦接著說出了他的理解。

“唐太宗認為,周王國施行分封製,從而享有了八百年的國祚。秦兼並六國,卻矯枉過正,廢分封而置郡縣,最終二世而亡。”

“劉邦建立漢王朝,吸取秦王朝之教訓,廣封親族,即便中間被分成了前後兩漢,但總歸享國四百年載,且建立後漢的漢光武帝就出自漢室宗族。”

“曹丕代漢自立,曹魏因為像秦王朝一樣沒有分封親族,失去了宗王拱衛,以至於國運短暫,被司馬氏篡權。”

“因此,唐太宗支持分封宗室,以拱衛中央皇室,如周、漢之國運昌隆,否則便可能會重蹈秦、魏沒有施行分封而短命的覆轍。”

朱高煦心裡明白,就像大明王朝一樣,在開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藩王,確實為邊疆與天下的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即便曆史上爆發靖難之役,乃至到最後燕王朱棣攻占了京師,也沒有出現天下到處有人揭竿而起的失控局麵。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周王朝、漢王朝。

“不過,唐太宗並沒有忽略分封製引發的問題。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到各地的宗王與當朝皇帝的血緣關係越來越遠,各藩國對朝廷的忠臣度也就會越來越小。”

朱高煦的目光依次從解縉、黃淮、方孝孺等人臉上掃過,緩緩說道“曆史證明,在不削藩的情況下,時間一長,藩王就會成長為盤踞一方的諸侯,並最終擺脫朝廷的掌控,甚至想取朝廷而代之。”

“比如,自戰國之始,周天子便成為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七個大國的國君才是真正的統治者。”

“同樣,在漢王朝景帝時期,各自盤踞一方的七個諸侯國,也想推翻漢朝廷,從而引發了七國之亂。”

“因此,唐太宗在《帝範》之中,準確的指出了諸侯強弱對朝廷的影響‘夫封之太強,則為噬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鑒也。斯二者,安國之基。’”

朱高煦說到這裡,沉默了一會兒。

他已經借唐太宗之口,表達了他的觀點。

唐太宗認為,分封到地方上的諸侯,若實力太強,朝廷就會無力控製,終會成為心腹之患;反之,實力太弱的話,卻又難以作為朝廷統治地方的根基。

所以,最佳的分封方式,應該是多分封,既可以削弱諸侯的實力,又能讓諸侯占據的地盤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牽製。

如此一來,諸侯便很難在短時間內出現一家獨大者,加上之後的持續分封,諸侯國與朝廷的實力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既然鬥不過朝廷,諸侯國便不會再有非分之想,這樣便能保證上下同心,朝廷不用猜忌眾諸侯,眾諸侯也無需擔心朝廷舉兵攻伐。

“諸位,眾建諸侯並非唐太宗想出來的方法,早在漢七國之亂前,那些地方上的藩王已有尾大不掉之象,賈誼在《治安策》裡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雖然當時漢景帝沒有采納,但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依舊頒布了《推恩令》,從此諸侯國的實力便難以再與朝廷抗衡了。”

賈誼的建議是取消嫡長子繼承藩國王位的舊製,施行把藩王封地繼續分封給其所有兒子的新製度。

即便這對原先的嫡長子不友好,可卻讓藩王更多的兒子得到了封地,也削弱了藩國的實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朱高煦與朱棣當然考慮過藩王將來尾大不掉的問題。

因此,父子倆給諸王劃定的封地,看似不錯,可實際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局限性。

沒有哪個諸侯國,會在既定的封地上,經過百年的發展,而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

大荒東洲、天竺、海外西洲這三個地方,是可以培養出一個龐大帝國出來的。

雖然大荒東洲是個好地方,可現在朱棣還沒有分封諸王在那裡的打算。

即便是分封親王去那裡,也是要等到朱高煦繼位之後,分封他的孩子們了。

其實,按照朱高煦的設想,他將來想把大荒東洲變成朝廷的直管領地,而不是分封之地。

而朱棣計劃在天竺與海外西洲分封很多王國。

他很清楚,待他百年之後,這些王國很可能會相互攻伐。

但在此之前,那些諸侯國要先發展自身國力,否則在本國都沒有穩定的情況下,根本無力再去侵占彆國的領土。

何況,朝廷出台的《宗藩條例》,在律法上約束著這些諸侯國。

朱高煦估計,起碼得三、四百年之後,才會在天竺或海外西洲出現一個強大到威脅大明朝廷統治地位的龐大國家。

而在那個超級大國出現之前,海外諸藩國叛亂,不過是地方叛亂罷了,根本就無法動搖朝廷的統治。

可數百年後,朝廷的實力又會強大到何種地步?



最新小说: 當十八號女配放棄算命之後 直播算命太準全網一起吃瓜 快穿七情六欲都是我的養料 慢半拍的大聰明 我是一條小青龍,開局要求上戶口 龍太子 覺醒鑒寶讀心術,我撿漏狂賺百億 和離後她颯爆邊關,父子雙雙火葬場! 無儘微塵 我一無敵老祖,你挖我出來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