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也談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要求以道德為準則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高高掛在天上,所有的星星都自動圍繞著它。但是《論語》中的孔子言行恬淡內斂,不輕談為政。他講得更多的還是教育、道德、文學和立身處世的道理,講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也講孔子和一眾弟子的家長裡短。
《論語》開篇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主題涉及學習和教育。《論語》的壓軸篇目是《堯曰》,記載著子張向孔子問政的對話。孔子的總結語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於聽取彆人的言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這是《論語》全書最後一句話,主要講得仍然還是自我修養和為人處世。
孔子的理想和誌向很有趣。有一次,孔子命眾弟子“各言其誌也。”曾點的回答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u),詠而歸。”曾點是曾參的父親,他們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學生。他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會同五六個大人,帶著六七個小孩,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長歎一聲說“吾與點也。”他希望和曾點一樣。
在曾點之前,孔子另外三個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先後各言其誌。子路說,一個夾在大國之間的千乘之國,接連遇上敵國侵犯和饑荒,如果讓他去治理,隻用三年時間就可以使這個國家的人英勇善戰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則說,一個縱橫六七十裡的地方,如果讓他去治理,三年後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公西華則希望學習那些宗廟祭祀的工作,在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的時候做一個小小的司儀。孔子的態度是嘲諷的,“夫子哂之”,譏笑了這三名弟子的遠大理想。
還有一次,孔子要顏回和子路各言爾誌。子路這一次沒有談如何治理千乘之國,而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願意把車馬衣服拿出來和朋友一起分享,就算用舊用壞了也不後悔。顏回則“願無伐善,無施勞。”他希望不誇耀本事,不吹噓功勞。孔子的誌向則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他希望老年人生活安定,朋友間相互信任,年輕人滿懷憧憬。
這大概是儒家大同社會的先聲。
《論語》並沒有形成係統的為政主張,後世儒家可以用它來修德,用來經世致用卻顯得力有不逮。《論語》之於“修齊治平”的價值,還需要孔子的學生去發現、補充和完善。其中貢獻最大的,一個是曾參,一個是子夏。
孔門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賢,而最優秀者當屬孔門十哲。孔門十哲的最初見於《論語·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德行更高,宰我、子貢長於辭令;冉有、季路擅於政事;子遊、子夏通曉文獻知識。
曾參不在孔門十哲之列,但他是傳承和延續儒家孔孟道統的關鍵人物。他被後世尊為“宗聖”,為孔廟四配之一,與孔子、顏子、子思、孟子並稱為儒家五大聖人。
孔子臨終前,把孫子子思托付給曾參。他的學術思想經由曾參傳給子思,再由子思傳給孟子。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是曆代儒家必學之典籍,其中“四書”分彆是《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曾參參與編製了《論語》,又創作了《大學》《孝經》。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孟子》的主要作者則是孟子。
曾參在《大學》中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先要誠意、正心、修身,然後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了。這個銜接很妙,誠意正心、修身修德變成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前提。
喜歡跟著姓名學國學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跟著姓名學國學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