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年(光和七年)冬,分彆來自北地郡、安定郡以及金城郡、隴西郡枹罕、河關等地的羌人舉事叛亂,想趁機對抗經曆數年的腐敗和亂政已然衰弱的中央統治。
後來由羌人和小月氏人組成的湟中義從軍,在令居兵變反抗大漢長官,並加入叛軍,殺護羌校尉冷征,導致事態升級。
此時,兩股叛軍合兵,以原湟中義從胡士兵北宮伯玉和李文侯為將軍。
此次聯合意味著叛軍控製了金城在黃河沿岸的條狀地帶。
短短幾周內,叛軍攻克金城郡治——允吾,從此以金城郡為主要作亂據點。
因為涼州刺史左昌侵占防禦軍費,救軍不濟,所以幫了叛軍的大忙。
金城太守——陳懿前往叛軍大營,商談釋放人質,反遭叛軍殺害。
後來,人質中的新安縣令邊章、涼州從事韓遂被說服加入了叛軍。
因為這些在涼州有名望之人的加入,使得叛軍獲得了更大範圍的民間支持,而此二人將在叛亂逐漸進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隨後,叛軍圍左昌於冀縣總部。
一些邊將起初並不想救援左昌,但蓋勳迫令他們前去救援。叛軍因為尊敬蓋勳,於是主動撤圍。此事後,左昌被虔誠的儒生宋臬取代。
宋臬認為,隻有在民間教授《孝經》才能平亂,不顧下級反對將這一建議上表朝廷,隨即也被楊雍取代。
但地方狀況並未因此改善,地方官再度被叛軍圍攻。有應對羌亂經驗的新任護羌校尉——夏育在漢陽郡的畜官遭句就種羌首領滇吾攻打,蓋勳又一次率軍往救。
但這次,他在附近的狐盤遭到慘敗,夏育、蓋勳都逃走了。
此時,涼州政府顯然已經不能靠自己的實力應對叛軍了,隻能期盼著朝廷組織大軍前來平叛。
185年春,叛軍人數已經達到了數萬人。朝廷任命征討黃巾的名將——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防禦長安。
但皇甫嵩初期無功,因宦官誹謗,上任四個月後於七月被免職。
涼州的持續叛亂使國庫大損,朝廷不得不課稅、征召勞力以應戰,司徒崔烈建議放棄涼州。
議郎傅燮則發表了一篇激動人心的演說,譴責崔烈,並強調涼州地處前線的重要性。
傅燮的說辭打動了漢靈帝,他拒絕了崔烈的建議。傅燮被任為漢陽太守,並被派往前線。
八月,司空張溫被任為車騎將軍以代皇甫嵩,新任破虜將軍董卓、蕩寇將軍周慎等均在其帳下效力。
張溫所部十萬餘人馬行至美陽紮營,邊章和韓遂也率本部來美陽作戰,雙方勝負未分,張溫一度未能取得優勢。
十一月,一顆流星墜入叛軍營寨,叛軍軍心動搖。
董卓趁機突襲,擊潰叛軍,迫使邊、韓向西退入金城郡的榆中。
此戰得勝後,張溫兵分兩路追擊叛軍——周慎率軍三萬攻榆中,董卓率軍三萬追擊湟中義從胡,但周、董都戰敗了。
周慎不顧部將孫堅——切斷敵軍糧道的建議,結果自己的糧道反遭敵軍切斷,隻得倉皇撤退。
同時,董卓也在望垣被叛軍包圍,糧食耗儘。董卓在河上築堤壩,作捕魚蝦狀,卻秘密率軍渡河,得以逃脫。
叛軍想追擊時,因為被堤壩攔截的河水太深,所以無法渡河。
此次進攻,諸將中隻有董卓全軍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