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到尋陽後,宣太後詔,命溫嶠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郗鑒為司空。
溫嶠以蘇峻未平而不接受,同時打算起兵討伐蘇峻,又分兵給庾亮。
庾亮和溫嶠本來互推為盟主而大家都推讓不受,後因溫充推薦征西大將軍—陶侃而決定二人共推之,並派督護—王愆期到荊州通知陶侃。
起初,陶侃因為自己沒有被任命為輔政大臣,所以憤怨而拒絕。
後來,雖然在溫嶠多番勸請下答應,並宣布蘇峻和祖約的罪狀以及派龔登領兵與溫嶠會合,但不久即追還龔登並反悔。
溫嶠唯有再度寫信遊說,並以其子—陶瞻之死刺激陶侃,最終才令陶侃感悟,自領兵溫嶠會合。
而徐州刺史—郗鑒所在的廣陵,糧少城孤,又鄰近北方外族政權,因此士民都無堅定守戍的意誌。
但郗鑒收到升任司空的詔書後即流涕誓師,要起兵討伐蘇峻,將士都爭相要求參與。
陶侃到尋陽後,眾人都稱,陶侃要殺庾亮以謝天下。
庾亮感到害怕,於是,前去見陶侃並引咎自責。
最終,其表現令陶侃釋懷,反更欣賞庾亮。
於是,討伐軍齊心要進攻建康,平滅蘇峻,西軍遂起兵。
同時,王導以太後密令要三吳吏士起義兵,以援救建康。
於是,會稽內史—王舒命早前逃亡到當地的庾冰行奮武將軍,領兵一渡錢塘江;
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史—蔡謨和前義興太守—顧眾都舉兵向應。
至此,三吳的東軍也起兵。
蘇峻知道陶侃領導的西軍起兵後,聽從參軍—賈寧的計謀,由姑孰退守石頭城,分兵對抗西軍各部。
而東軍則派管商、張健和弘徽等拒戰,與虞潭互有勝負,相持不下。
同時,蘇峻又逼成帝遷到石頭城。
之後,毛寶領兵襲擊迎納蘇峻米糧的祖約司馬—桓撫,奪取全部米糧,令祖約更加缺糧。
隨後,郗鑒率眾渡江,與陶侃在茄子浦會合,並與陶侃以水軍直指石頭城。
當時,蘇峻見在查浦的陶侃軍和沙門浦的溫嶠軍兵士眾多,顯得畏懼。
但另一方麵,在廣德的桓彝顯得孤立無援,周邊郡縣都向蘇峻投降。
但桓彝堅決不降,後被韓晃擊敗並圍困,最終城陷被俘殺。
東軍方麵,蘇峻曾經赦免庾亮諸弟以取悅眾心,但仍派張健、管商、弘徽等人進攻。
起初雖有小勝,但後來庾冰與顧颺皆被張健擊敗,使得吳郡郡城被張健所掠。
後來,顧眾與虞潭也被管商擊敗,分守吳興及柴辟。
之後,虞潭再於吳興戰敗,吳興郡的東遷、餘杭和武康都因其軍敗退而被蘇峻軍搶掠。
虞潭派往吳縣的督護—沈伊也敗於管商,這使得抵抗形勢很不明朗。
而一眾西路討伐軍逼近石頭城時就打算作一次決定性戰役,但陶侃認為蘇峻兵強難以爭鋒,打算行持久戰並以智謀擊敗他。
後因多次交戰都無大成果,更築白石壘固守,由庾亮領二千守軍據守。
不久,蘇峻以萬人來攻,但都不能攻破。
於是,陶侃命郗鑒和郭默還駐京口,建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分散蘇峻軍力。
祖約則派遺祖渙和桓撫攻打在馬頭山的桓宣,毛寶領兵救援並成功擊敗對手,令桓宣解困並投歸溫嶠。
之後,毛寶又於東關與祖約作戰,攻破合肥戍。
此時,祖約諸將暗中勾結後趙,作為內應。
於是,後趙派石聰和石堪渡過淮河進攻祖約駐守的壽春。
祖約被後趙軍擊敗,逃奔曆陽,而趙軍則虜脅壽春二萬多戶人北歸。
蘇峻心腹—路永、匡術和賈寧知道祖約兵敗後都感到害怕,於是勸蘇峻儘誅大臣,改立腹心。
但蘇峻敬重王導,不肯接受。
路永等因而對蘇峻離心,反令王導有機可乘,派參軍—袁耽誘使路永歸順。
之後,王導試圖救出成帝投奔義軍,但因守備森嚴而失敗。
於是,王導帶二子與路永逃到白石。
討伐軍與蘇峻軍相持不下,而蘇峻分遣諸將四出攻掠,令群情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