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東晉,乃是在北方逐漸淪陷之後,從而南渡建立的政權。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西晉時,其北方領土就是從曹魏手裡篡來的。
司馬氏憑本事打下來的地盤就隻有南方,而在北方淪陷之後,司馬晉還能夠掌握的領土就隻有南方了。
真可謂是北方怎麼得來的,結果又以另一種方式給還了回去,最終隻能保住自己打下的領土。
而司馬氏在南方的統治卻又得依靠士族才得以延續,這使得東晉自建立之初,其大權就已經掌握在了士族的手中。
反觀我方的地盤幾乎都是靠我和我方將領一寸一寸親手打下的,官員、將領都由我提拔、任用,這使得我的疆域十分穩固。
軍事上,我軍采用了義務兵役製度,這使得我軍可以擁有源源不斷的兵員。
在此前提下,我方治下還大興工商業,還地於民,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士族豪強們對土地兼並的問題。
除此以外,我軍還采取了軍功製度、退伍製度、撫恤製度,以及新的爵位製度等等。
這讓將士們在戰場上可以做到舍生忘死,無後顧之憂,從而極大地保障了我軍的戰鬥力。
相比東晉軍隊分為中軍、外軍,我軍卻是隻分為軍團,地方上則有都督負責輔兵一事。
這使得軍團為正規軍,負責鎮守邊境、征討四方,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地方上的輔兵負責維持治安,鎮守城池,其中優秀者可補入正規軍之中。
此為二級軍製,在此前提下,我軍甚至可以省卻練兵的問題。
政治上,我方以“興複漢室”為主要目標,除了扶持劉裕在北方複盤大漢以外,我方也在南方征討不臣。
地方行政上,我方延用州、郡、縣三級行政規劃,縣以下則為鄉、亭、裡三級。
州中有刺史、都督,分管文武之事;
郡中有太守、都尉;
縣中有縣令、縣尉;
鄉有鄉正;
亭有亭長;
裡有裡長。
所謂十裡一亭,十亭一鄉,十鄉一縣,十縣一郡,五郡一州,如是而已。
由此,原先的南方四州被拆分為了八個州(不包含我方控製下的新徐州和汝南、南陽二郡),總計四十個郡。
人口方麵,我方治下有人口三千萬,大約占到了如今天下人口的一半。
這個世界在大漢鼎盛之時,人口有大約一億五千萬,現如今加上湧入的外族人口還有大約六千萬。
近二十五年(從黃巾之亂算起)來,天下人口損失達到了六成,而這還是算上了這些年來新出生的人口。
也就是說,實際的人口損失達到了至少七成,而這主要存在於北方。
在大漢鼎盛時期,南方的人口就隻有大約三千萬,占到總人口的二成。
現如今,南方的人口依舊還有大約三千萬,幾乎沒有損失。
這是因為這些年北方流民陸續南遷,從黃巾之亂以來,人口的南遷大概有過五次。
第一次是黃巾之亂時;
第二次是董卓之亂時;
第三次是中原群雄混戰時;
第四次是北方冬季延長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