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搖頭笑道:“那隻是小說家言,其實西洋諸國也如大明一般,有農民,有士兵,有工匠,並沒有什麼神佛精怪。”
後世隨便一家大學圖書館藏書就輕易超過五十萬冊,哪怕每本書都隻有十萬字,一個圖書館的館藏也就能輕鬆超過永樂大典或是四庫全書的字數。後世隨便一個普通人所擁有的閱讀資源甚至就能超過此時的皇家。
雖然時代不同細節肯定相差極遠,但是王文龍知道鄧誌謨根本沒有機會去證實,也就不怕牛皮吹破了,什麼轟動講什麼。
鄧誌謨嘖嘖稱奇:“這又奇了。他們既然信佛,又如何有這許多陰詭之事?”
說來好笑,雖然是書坊作者、神魔小說作家,但是鄧誌謨居然在與王文龍交談之前還不知道《大唐西域記》這本書的存在。
索性他就讓王文龍多點時間和鄧誌謨交流,吃完飯之後王金貴讓張氏給兩人泡了茶,然後就找個借口和老伴兒孫子一起到廚房去收拾,留出地方讓兩人聊天。
鄧誌謨聞言果然頗感興趣,問道:“不知小友在南洋去過哪些國家,彼處風土可是同《三寶太監下西洋》中所寫相似?”
故事之中永樂帝是玄天上帝轉世,鄭和是蛤蟆精轉世,下西洋的目的是為了尋寶,一路上還有滿天神佛相助,把鄭和下西洋的曆史故事直接寫成了翻版西遊記,整體內容相當扯淡。
他隻能含糊道:“印度之地文字語言並不統一,王朝分分合合,也沒有設立史官的傳統,百姓都以口耳相傳的史詩當做曆史。時間久了竟連自己古代王朝都不知曉,佛祖涅槃去今一千多年,他們竟而忘記也是有的。”
根據後世的研究,之所以這人會寫這麼多主題不一內容繁雜的書,其實反映的就是這時書籍出版的商業化程度已經很高。
王文龍不好當著鄧誌謨這麼一個信佛的說佛教還是從印度教裡頭分化出來的,真要說起關係得管印度教叫祖宗。
鄧誌謨決定要去找來《大唐西域記》好好看一看。
但是他隻是依靠著幾個書坊看書,怎麼比得上接受過後世信息轟炸的王文龍。
鄧誌謨頗為驚訝:“我常聽人說這暹羅的名字,卻不知原來西天佛國與這暹羅國竟是連著的。”
鄧誌謨雖然是讀書人,但是對於這年頭的大明讀書人來說,海外國家就如同傳說中的西天一樣,隻有模糊遙遠的印象,居然真把小說中的事情當成真實。
經曆過知識爆炸時代的王文龍腦海中知識的豐富程度自然是鄧誌謨拍馬也趕不上的,稍稍交談便能讓鄧誌謨頗為佩服。
鄧誌謨長期和此時的建陽書坊合作,書坊需要啥書他就就寫啥。
王金貴在旁邊看著發覺王文龍這家夥口角非常靈便。
王文龍道:“我是南洋出生,自小跟著父母在外藩生活,因著雙親都去了,這才奉父母遺命回到大明。”
王文龍臉上露出慚愧之色:“不瞞鄧兄,我父親雖然在西洋請了一個秀才工給我開門,讓我懂得一些文字,看了不少雜書,但是我卻實在沒有寫八股的本事,今日央求伯父請了鄧兄前來,其實乃是我想寫一部小說,想要請鄧兄幫忙看看。”
他又問道:“既是佛門淨土,為何天竺之人卻不信佛教?”
鄧誌謨熱愛讀書,到建陽來做文人除了為掙錢之外也是被常到書坊之中能夠接觸更多的書籍這一優勢所吸引。
繼而他卻又對玄奘法師產生無比尊敬,覺得天竺人自己都忘記的曆史卻被玄奘法師記載下來,連外國人都要去他的書中尋找自己的曆史古跡,可見玄奘法師之偉大。
鄧誌謨是信佛的人,聽聞不禁連連歎息。
後世人能接觸到的信息的數量遠遠不是這年代的人能夠相比的。
王文龍拉開話匣子:“暹羅國離著印度極近,印度便是古時的天竺了,佛教影響是極深的。”
鄧誌謨早已經把王文龍引為知己,聞言道:“我還倒是什麼事情,原來隻是看書,這有什麼好求的?賢弟儘管拿來。”
王文龍道聲謝,進屋把《儒林外史》第一章的書稿拿了出來,鄧誌謨接過之後表示自己回去就拜讀。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