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日時間過去,袁可立和孫承宗二人親自帶著三百萬兩白銀的運輸隊和六部大佬趕到。
而各部也彙總了大戰的傷亡損耗明細。
“陛下,重修各處城關,堡壘,官道,大墓和紀念塔等,需花費白銀六十八萬兩。”
“陛下,此戰損失房屋達五千六百八十九間,農田因大戰被破環兩萬七千二十一畝,損失二十三萬一千八百兩。”
“陛下,此戰按照殺敵數計算,殺建奴漢八旗一人賞銀十兩,蒙八旗賞銀二十兩,建奴八旗兵賞銀三十兩,共計支出賞銀一百九十萬兩左右,加上一些將士的戰功、奇功等,需要兩百一十萬兩左右。
另外,戰死撫恤金七百萬兩···”
郭允厚和畢自嚴說著詳細的開支,二人額頭上已經出現密集的汗珠。
這一戰的開支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戶部兩個大佬都忍不住打哆嗦。
範景文聽到這個數字後,捋胡須的手一抖,揪下幾根胡須。
“陛下,這···撫恤銀會不會太多些,這財政壓力···”
“高嗎?”
眾臣沒有說話,都保持沉默,雖然皇帝在陝西高舉鐮刀,收了不少錢上來。
但是按照這個花法,最多一年,大明的財政危機就會再度出現。
“嗬嗬,你們覺得高,那是因為你們覺得人命不值錢,大明朝地廣人多,隨時可以補充士兵。
但是在朕眼中,每個為國而戰的將士,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命!是為我大明流血的勇士,是為我漢家江山護衛的英雄!
若是沒有他們,建奴長驅直入,兵圍北京,當為如何?
若是城破,朕或許死在建奴手中,大明朝傾覆,漢家江山在此淪為外敵的碗中肉,這個來看,你們覺得還高嗎?”
“陛下,這個口子一開,往後可就沒辦法停止了。
建奴還未滅,蒙古諸部還未完全收服,南洋還有夷人,倭寇還沒滅,西南蠻夷還在蠢蠢欲動,
若是按照這個標準,就是把我大明賣了,也撐不住呀。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陛下應當明白。”
“嗯,你們說的朕都清楚,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朱由檢背手踱步繼續道“第一,以戰養戰,根據情報,倭寇國中有一處很大的銀礦,能挖出無數白銀;
第二,練強軍,磨精兵,看看勇士營、虎賁軍、和白杆兵,朕不要求所有大明的軍隊都能達成這三支軍隊的水平,但是至少要做到麵對建奴能打出一對一的戰損;
第三嘛,很簡單,傾國之力發展火器,於敵對戰用火槍、火炮覆蓋之,如此以來,我軍傷亡的將士自然就少了。
而且你們可以看看袁崇煥呈上來的奏折,此戰裝備火器的京營對建奴騎兵的克製極高,而且這還是百科學院和軍械製造局倉促之下生產出來的火器,若是未來有一日,麵對建奴,擺上三百門崇禎炮,一輪齊射,就足夠覆滅上萬建奴騎兵。”
朱由檢說完後看著目瞪口呆的眾臣,微微一愣道“怎麼樣?朕的三策可行?”
眾臣被皇帝的話完全驚住了,皇帝說的三條策略,每一條都是他們不敢想的存在。
而且這個時期還沒有通貨膨脹和緊縮的概念,朝廷對物資和銀錢的調配還是比較模糊的。
其實朱由檢還想說的是,等把東南解決了,彆說八百萬,就是八千萬也能輕鬆拿出來。
暗衛早就把東南那些臭魚爛蝦的情況摸的七七八八了。
現在的朱由檢不擔心沒錢,若不是怕引起動蕩,他都想取消全國的農業賦稅,直接給那些士紳地主來一手釜底抽薪。
百姓種地不需要給朝廷交稅,反而要給地主交稅,而且還是極高的賦稅,百姓對朝廷的憤懣就直接轉嫁到士紳地主身上。
“皇爺,內承運庫已經把銀子送來了。”
王承恩匆匆出現,低聲在朱由檢跟前彙報。
“好,既然戶部和內帑的銀子都送來了,全部在湖邊一字擺開,朕要親自看著給將士們發錢!”
不多時。
朱由檢站在臨時搭建的點將台上看去。
戶部和內帑送來的銀車長達百米開外。
在前方則是密密麻麻的大軍將士。
“開箱!”
得到命令的士兵齊刷刷的把銀箱打開。
在陽光的照耀下,一抹抹亮色在箱子中閃爍。
從天空看去,一條長達百米的銀龍在金海湖邊展開。
此次大戰,朱由檢沒有掏空戶部的存銀,而是選擇用自己內帑的銀子作為主要支出,沒彆的,戶部的銀子雖然有不少,但是需要運轉整個國家,處處都需要花錢,他得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