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陰平之道與綿竹之殤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的七律詩詞及解析
(一)《陰平綿竹歎》
陰平險徑鄧師行,綿竹忠魂血濺纓。
易理陰陽循勢變,乾坤定數歎輸贏。
奇謀偷渡驚關隘,壯誌徒留赴死生。
史海沉浮多少事,皆如幻夢化煙輕。
(二)解析如下
首聯“陰平險徑鄧師行,綿竹忠魂血濺纓”
“陰平險徑鄧師行”描繪了鄧艾率領軍隊行走在陰平這條艱險的道路上。陰平古道地勢險峻,環境惡劣,鄧艾選擇這條道路奇襲蜀漢,展現出了他的果敢和智謀。此句點明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和主要人物的行動,為後續的故事展開奠定了基礎。
“綿竹忠魂血濺纓”則敘述了諸葛瞻在綿竹與鄧艾軍隊作戰的慘烈場景。諸葛瞻為了保衛蜀漢,毅然率軍抵抗,最終戰死沙場,表現出了他的忠誠和英勇。“血濺纓”生動地描繪了戰鬥的激烈和悲壯,讓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頷聯“易理陰陽循勢變,乾坤定數歎輸贏”
“易理陰陽循勢變”從周易哲學的角度出發,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兩麵,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在這場戰爭中,鄧艾偷渡陰平是一種“陰”的策略,他避開了正麵戰場,選擇了一條不為人知的小路,出其不意地攻擊蜀漢。而諸葛瞻的抵抗則是“陽”的表現,他堅守正義,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奮勇作戰。這種陰陽的變化和轉化,體現了戰爭局勢的不斷變化。
“乾坤定數歎輸贏”乾坤在周易哲學中代表著天地萬物的總體秩序。這裡暗示著這場戰爭的結果似乎是一種定數,蜀漢的衰落和魏國的勝利是曆史的必然趨勢。然而,這種定數並非不可改變,諸葛瞻的抵抗雖然最終失敗,但他的精神卻值得人們敬佩。此句表達了對曆史命運的感慨和對戰爭輸贏的思考。
頸聯“奇謀偷渡驚關隘,壯誌徒留赴死生”
“奇謀偷渡驚關隘”強調了鄧艾偷渡陰平的奇謀。他的這一策略讓蜀漢軍隊措手不及,成功地突破了蜀漢的防線,震驚了整個蜀漢。“驚關隘”形象地表現了鄧艾的行動對蜀漢造成的巨大衝擊,也突出了他的謀略的高明。
“壯誌徒留赴死生”描述了諸葛瞻的壯誌未酬。他雖然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勇氣,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未能阻止鄧艾的進攻,壯誌未酬身先死。“徒留”一詞充滿了遺憾和惋惜,讓人不禁為諸葛瞻的命運感到歎息。
尾聯“史海沉浮多少事,皆如幻夢化煙輕”
“史海沉浮多少事”回顧曆史,無數的戰爭和事件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上演,陰平之戰和綿竹之役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句表達了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提醒人們曆史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
“皆如幻夢化煙輕”意味著所有的曆史事件都如同夢幻一般,最終都會化為雲煙,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這既是對曆史的一種感慨,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感悟。人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看待曆史的變遷,珍惜當下的生活。
(三)《三國演義》第117回回目,經典梗概,主要人物,經典情節,經典詩句,經典典故,中心思想及指導思想
回目《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經典梗概
魏國分兵兩路進攻蜀漢,鐘會率領大軍進攻劍閣,但被薑維等人阻擋難以攻克。鄧艾則另辟蹊徑,選擇偷渡陰平小道。陰平道路途艱險,鄧艾帶領士兵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曆經艱難困苦,終於通過陰平。到達江油後,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隨後鄧艾繼續進軍,在綿竹遭遇諸葛瞻父子的抵抗。諸葛瞻父子雖然奮勇作戰,但最終因寡不敵眾,雙雙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的軍隊直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在恐懼和無奈之下,聽從眾人勸說,決定出城投降。
主要人物
鄧艾魏國大將,有勇有謀,敢於冒險。他偷渡陰平的計策大膽且成功,為魏國滅蜀立下大功,但也因此與鐘會產生矛盾。
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忠誠且有氣節。臨危受命抵抗鄧艾,雖竭儘全力但最終戰死沙場,展現出了對蜀漢的忠誠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鐘會魏國將領,與鄧艾共同伐蜀,但與鄧艾不和。起初對鄧艾偷渡陰平的計策不屑一顧,後來鄧艾成功後又心生嫉妒。
馬邈江油城守將,意誌不堅定,麵對鄧艾的進攻輕易投降,成為蜀漢滅亡的一個因素。
經典情節
鄧艾偷渡陰平鄧艾率領士兵穿越七百餘裡的陰平小道,這裡都是無人之地,道路崎嶇險峻。士兵們鑿山開路、搭造橋閣,鄧艾甚至親自裹氈滾下摩天嶺,其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諸葛瞻父子率軍在綿竹與鄧艾的軍隊展開激戰,戰場上喊殺聲震天,諸葛瞻父子奮勇殺敵,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年僅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也跟隨父親一同作戰。最終父子二人寡不敵眾壯烈殉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馬邈投降江油城守將馬邈,原本就對蜀漢的未來不抱希望,操練人馬回家後與妻李氏擁爐飲酒,還說“魏兵若到,降之為上”。當鄧艾兵臨城下時,他不戰而降,並獻城投降,還為鄧艾當向導。
經典詩句“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鄧艾裹氈從此下,誰知諸葛有先幾。”此詩生動地描繪了陰平古道的險峻以及鄧艾偷渡的驚險,同時也暗示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曾經諸葛亮可能已經預料到此處的重要性,但在他死後,蜀漢沒有重視這裡的防守。
經典典故這一回中提到了諸葛亮所題的石碣。鄧艾等人過了摩天嶺後,看到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武侯題”,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裡的“二火初興”指的是蜀漢炎興元年,“二士”則暗指鄧艾(士載)和鐘會(士季),後來鄧艾和鐘會果然因爭功而相繼被殺,此典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曆史的宿命感。
中心思想
本回展現了蜀漢政權的衰落和滅亡。蜀漢後期,政治腐敗,人才凋零,劉禪昏庸無能,聽信黃皓,導致國力日衰。在魏國的進攻下,蜀漢的將領們雖然有抵抗的決心,但終究難以抵擋魏國的強大攻勢,最終走向滅亡。
突出了鄧艾的智謀和勇氣,以及諸葛瞻父子的忠義。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敢於冒險的精神;諸葛瞻父子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奮勇抵抗,直至戰死,體現了他們對蜀漢的忠誠和擔當。
反映了曆史的必然性和殘酷性。蜀漢的滅亡是曆史的大勢所趨,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賢相,也難以挽救蜀漢的命運。戰爭的殘酷也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數士兵和將領在戰爭中喪生,百姓遭受苦難。
指導思想《三國演義》的指導思想受到儒家的忠義思想、道家的權謀思想以及曆史循環論等多種思想的影響。在這一回中,忠義思想體現在諸葛瞻父子對蜀漢的忠誠上;權謀思想則體現在鄧艾偷渡陰平的計策以及鐘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和爭鬥上;曆史循環論則體現在蜀漢的興衰和曆史的變遷中,暗示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
二、《陰平之道與綿竹之殤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三國演義》第117回“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描繪了一段充滿悲劇色彩與智謀較量的曆史畫卷。從周易哲學的深度來解析這一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命運無常、陰陽變化以及人性的掙紮。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屬性,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鄧艾偷渡陰平與諸葛瞻戰死綿竹,正體現了陰陽之間的此消彼長與相互轉化。鄧艾的成功偷渡,是陰的一麵在特定情境下的顯現,他憑借著智謀與勇氣,突破了蜀漢的防線;而諸葛瞻父子的壯烈犧牲,則是陽的一麵的極致展現,他們以忠誠和熱血扞衛了蜀漢的尊嚴。
陰平古道,險峻而漫長,仿佛是命運的隱喻。鄧艾率領士兵們在這條道路上艱難前行,如同在陰陽的夾縫中尋求突破。他們麵對的是自然的險阻和未知的挑戰,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然而,正是這種對陰的探索和挑戰,讓鄧艾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也啟示我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麵對困境和未知,隻有勇於探索、敢於突破,才能找到新的機遇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