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燭紅紗紅羅裙,搖姿弄發朱唇潤。
又換金釵移珠花,展臂薰香彆有韻。
女為悅己者容,終是難繪盛裝。
盛裝,不止是待嫁妝容,還有一份自我滿足。
顯然,沈安若並不滿意銅鏡中的自己,她甚至有些沮喪。
今夜,她本心情極好,自走出陶府後,便就活蹦亂跳。
她也不知哪來的好心情,但,她卻可以確定這是她回景都後,最開心的一次。
或許,人行一善,自該歡喜;也或許,是因秋娘曾述說出了一段過往。
秋娘說自己的父親曾言出過一句話——人可以什麼都缺,即便吃不到山珍海味,身上也無銀錢傍身,也不能失去好心態。
隻要有好心態,就能苦中作樂,亦能活得滿足。
秋娘的父親也因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蹲身攤布叫賣,成為了香料大亨。
秋娘雖出自香料世家,卻也經曆過家道中落,應驗了富不過三代的俗語。
好在,其父親熬製香料的手藝在,後來,便也有了重振家門的機會。
當,沈安若聽到秋娘的這段過往時,沒有歎服與誇讚,反倒沉寂了良久。
自與齊麟成婚後,她已習慣了從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
齊麟的思維總是那麼奇特,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她想探尋、想跟上節奏,就必要試著從齊麟的角度去思考諸事。
可惜,她未曾尋到齊麟的思維規律。
不過,她卻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感悟。
就拿秋娘的這段過往來說,沈安若之所以沒有歎服與誇讚,其原因在於她的思緒並不在故事上,而在與故事相同的道理上。
這就相當於表麵與本質的區彆,再精彩的故事也隻是故事,其展現出的表麵效果也是一場情感波動與情緒變化。
秋娘的這段過往,其本質是在好心態上,可說到底,好心態也隻是一種情緒。
情緒構成著喜怒哀樂,更塑造出了愛恨情仇。
——假如,拋開情緒不管,人是否也就隻剩下了生與死兩種狀態?
這是沈安若第一次迸發出如此大膽的自問,且還是萬般深奧的自問。
既有此一問,那不妨將情緒看做是一種虛無,生與死也就尤為凸顯,對比強烈了。
什麼意思呢?——其實很簡單,人這一生隻有兩種形態,那便是活人與死人。
人能活著,才會有情緒;人若死了,情緒也會蕩然無存。
這就很玄妙了,生與死呈現在外,人人都可分辨;情緒這東西是內在的,不表露出來,也是無人知道的。
然,一個人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內在的表露,可以分出可愛、聰慧、靈巧、淡雅、細膩等等數不勝數的姿態。
那麼,我們是否也能將情緒看成是一個人的靈魂呢?
很多人向往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事實上,有靈魂的人,才有趣。
沒錯,先有靈魂,後才會覺得有趣。
所以,活著比死去更有意義,也更豐富多彩。
這看上去像是一句廢話,可若去細品,是不是也意味著先活下來才能擁有一切呢?
這大概也是一句廢話,但,廢話中又往往蘊含著最淺顯的道理。
若要總結,也隻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海闊天空終是虛,飲水喘息方知味。
這也便是秋娘能夠勇敢活下去的原因。
現在,沈安若不僅能喝水,還能呼吸。
秋娘的父親能度過苦中作樂的日子,自也更珍惜金玉滿堂的生活。
然,秋娘的父親卻並不貪戀金山銀山,既能經受住過往苦難,又何必在乎日進鬥金
就算他被打回原形,他依舊有活下去的好心態。
不可否認,女人的魅力多半來源於自信,且是足能壓倒一切的自信。
沈安若既知曉了好心態的重要性,自也變得嫵媚動人,毫無畏懼。
是的,她今晚就要拿下齊麟,將齊麟從藏獒治服成一隻小綿羊。
倘若,齊麟真在她麵前變成了一個聽話的孩子,那她也一定會更加自信迷人。
從今日過後,她大概不會再將情緒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人身上,因為,她的心房很小,小到隻能容下一人。
可,心房既被一人完全占據,她又不得不心潮澎湃,泛濫成災。
女人在如何裝扮自己都不滿意時,也少不了急躁,發發小脾氣。
當然,沈安若的小脾氣也隻會發向齊麟,這也使得剛進屋的齊麟頓時迷惘。
待齊麟緩神,他已然被沈安若按上了床榻。
“沈安若,你做什麼?”
“我沒做什麼,隻是十分惱火,無處撒氣!”
“喂~你沒處撒氣也不必對著我來吧?我可沒招你惹你啊”
“夫君確定沒招我惹我嗎?如果我說,夫君你在沒回府前,就已經惹火了我,你可願信?”
“沈安若,我知道你會偶爾發下神經,你鬨夠了就早些消停,彆再給我整這些有的沒的”
“有的沒的?本妃為了你已經換了十幾套衣裳,還為你重畫了十一次妝容臉都因卸妝、上妝抹得生疼,你還敢說沒招我惹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啊?這也算招你惹你了?不是你有沒有搞錯,又不是我讓你換十幾套衣裳,畫十一次妝容的你自己不願放過自己,這也能怪我?”
“就怪你!因為,全都是為了要和你圓”
沈安若沒有說出“圓房”二字,她已用行動在詮釋著這兩字。
齊麟腦中一片嗡鳴,早已失去了抵抗能力。
他還真就成了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的眸光有些癡,更透著傻氣。
隻在片刻,他的臉頰就已緋紅,全身血脈似在燃燒
在這個世上,每一人都有一套與人相處的模式,這模式可以是千奇百怪的,但,也定是最舒服的。
至少,不會有束縛,更不會堵心。
多年來,沈安若習慣了謙謙有禮,亦習慣了卑微遵從。
確切地說,“謙謙有禮”一詞是極不準確的,當你了解過女子的處境與地位,也一定知曉“謙謙有禮”是美化過的修辭,實則,是極致的打壓,甚至是被完全扼殺了天性。
在男人為尊的世界裡,永遠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
究其原因,也不過是容易掌控。
正如,曆代帝王多崇信道教,所宣傳的卻是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