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本該是個寧靜的村落,人口極少,非老即幼。
沒有人統計過具體人數,因為它足以被世人忽略,也足能被當權者遺忘。
以至於多年未見征兵令,村中人也過著自生自滅的生活。
幸運的是,這裡的村民卻又過得很滿足。
隻因,它位於閣皂山下,而雲闕門就在閣皂山玉女峰上。
可能很多人對閣皂山並不了解,但,若提起“葛玄”怕也無人不曉。
東漢建安七年,葛玄在此悟道修真。
葛玄是靈寶道派的始祖,葛玄之後,其弟子繼續在閣皂山布道煉丹,種藥行醫,其中以葛洪貢獻最大。
唐高宗儀鳳年間賜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後,與金陵茅山、廣信龍虎山並稱為天下三大名山,盛況空前。
曾有宮觀殿宇一千五百餘間,道士五百餘人,良田三千畝,道家稱之為“神仙之館”。
如此名山,信徒百萬,日日朝拜,應也不為過。
可,“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歸隱深山”的俗語也並非子虛烏有。
前朝末年,以雲闕門為代表的道門中人紛紛走出山門,選擇懸壺濟世、治病救人。
多處道觀安置流民、贈衣施粥已成常態,無數山匪和叛軍也陸續被他們打散。
要知道,在大襄開國皇帝蕭正則眼中攻城奪寨、搶下政權才是頭等大事。
他不會將某地的山匪當成一回事,也絕不會去追趕沒了主帥的叛軍或前朝的殘兵敗將。
然,恰恰又是山匪和殘兵迫害百姓最深。
他們也想活著,也要生存,燒殺搶掠自成“家常便飯”,欺男霸女之事亦層出不窮。
他們不易被消滅,具備分散性和廣泛性,非踏平一山一寨可絕後患也。
為了護下蒼生,道士與江湖俠士也成了剿滅他們的主力軍。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淩霄派並不在閣皂山上,而是遠在長白山上。
由此可見,民間俠士和道長應如春筍怒發般團結一致,護佑著流離失所的千萬百姓。
“北淩霄,南雲闕”的聲名亦在那時達到了鼎盛。
但,鼎盛過後必有衰,這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同一道理。
人口銳減是必然,江湖門派在一夜之間覆滅也成了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要想避禍藏身也多選擇道觀或深山。
所以,如今閣皂山下村落中的百姓亦算是雲闕門的自家人。
不過,齊麟來到此處後,並沒有見到極其和諧的一麵,反倒看到方莫率領著雲闕門弟子正和上百名士卒對峙。
上百名士卒應是駐守在附近的地方軍,他們來此不為其他,隻為巡視。
當然,巡視隻是一種說法,借機搶奪百姓財物才是他們的目的。
他們手中有掙紮不斷的雞和鴨,也有粗布裹著的稻穀和糧食,亦有癱坐在地不停啼哭的少女。
沒人知道他們為何要對無辜百姓下手,隻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眼前的村落並不富裕。
這裡不會有堆積成山的金銀,更不會有豐裕的物資。
一個不足百人的村落自也不會有什麼豪紳大戶。
倘若,這上百名士卒隻是想耀武揚威,彰顯一下特權,怕是也絕沒來對地方。
——彆說是些士卒了,即便是從景都皇城來的大官也絕不受百姓待見。
——他吃他的大魚大肉,百姓吃自己的五穀雜糧,本就是天差地彆、活在兩個世界的人。
——沒金銀就是沒金銀,沒餘糧就是沒餘糧,僅有的家畜和糧食都被搶走了,再無縛雞之力百姓也會上前拚命。
齊麟沒打算現身去質問那些士卒來此的原因,因為無論這些地方軍有再多理由,也絕不該危害百姓。
他一旦現身也會將這上百名士卒全部屠殺殆儘。
原因很簡單,並不是所謂的替天行道、鏟惡鋤奸,而是,這上百名士卒壓根就沒見他的資格。
可,方莫正遞向地方軍將領的一塊玉佩又偏偏引起了齊麟的注意。
也正因這塊玉佩,將領才沒和方莫所率領的雲闕門弟子大打出手。
這玉佩,齊麟識得——那也是他曾命人丟在陶傑屍身上的玉佩。
或許,他已幡然醒悟,當初在景都郊外誅滅陶傑全家一事之所以沒有暴露,全因方莫在事後做了手腳,並順手拿走了足能代表鎮北王身份的那塊玉佩。
那問題也來了,那時的方莫又為何要這般做呢?
齊麟想不出,因為他和方莫壓根就毫無交集,方莫至始至終也如一個小透明般不被世人知曉。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自然也調查過方莫,亦從中得知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
按照先帝定下的規矩,方莫是當朝太尉之子是可以入宮伴讀的,也就是說方莫是有資格成為齊麟的同窗的。
這也是眾多朝臣夢寐以求的事,自己的兒子能和皇子們一起讀書,這不止是一種恩寵,更有結識皇子的機會。
而,方莫卻不需要這種機會,為了不進宮伴讀,他不惜與父親方萬霆決裂,對著乾。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不得不提一提方莫的生母了,與趙瑾睿不同的是方莫不但見過自己的娘親,還很依賴自己的娘親。
但,他卻又救不了自己的娘親。
或許,他遺傳下了母親的剛烈性格,在親眼目睹娘親懸梁自儘後,他就如換了一個人般沒再開口說過一句話。
那時的他還是個孩子,他母親則是死於小妾構陷。
構陷,大概是深宅大院中最常見的女人手段,而,大多數女人卻並非死於簡單的構陷,反倒是死於迫切想要贏得丈夫的信任,又死於丈夫之手。
隻因一件小事,方萬霆選擇相信小妾,方莫的母親才在心灰意冷下選擇了自戕。
所以,方莫能到雲闕門拜師學藝並非偶然,方萬霆自然也想讓方莫入宮伴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