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咱們說說這“肝滿、腎滿、肺清皆實,即為腫”。哎呀,這可不是說咱們的肝臟、腎臟吃多了撐得滿滿當當就會腫起來哦!這裡的“滿”和“實”,其實是說它們的功能狀態出現了異常,就像宮殿裡的庫房(肝、腎)堆滿了不需要的東西,或者通風不暢(肺雖然清,但整體狀態失衡),結果整個宮殿(身體)就開始“發福”,出現了腫脹的情況。這就像咱們周末宅家,零食吃多了,不運動,身體自然就“圓潤”了起來嘛。
接下來,“肺之雍,喘而兩胠滿”。這“雍”字,咱們可以理解為“擁堵”。想象一下,肺這個“空氣淨化器”堵了,呼吸不暢,那不得大口喘氣嘛?而且,這氣兒還容易在胸肋兩側(兩胠)積聚,感覺就像是穿了一件緊身衣,勒得慌。這時候,咱們得趕緊開窗通風(多做深呼吸,適量運動),讓肺活起來!
再聊聊“肝雍,兩膚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肝要是“雍”了,就像是肝臟這個“情緒調節站”出了故障,全身的氣血都不順暢了。特彆是肚子兩側(兩膚),感覺像是吹氣球一樣鼓了起來。晚上一躺下,心裡還七上八下的,容易驚醒,連小便都排得不順暢了。這時候,咱們得學學怎麼給肝“減壓”,比如少熬夜,多笑笑,讓心情像春天的風一樣舒暢。
至於“腎雍,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脛大跛,易偏枯”。哎喲,這腎一“雍”,下半身可就遭殃了。從腳底到小肚子都脹脹的,小腿還粗細不均,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這畫麵,簡直是現實版的“企鵝漫步”。長期下去,還可能引發“偏枯”,也就是半身不遂的風險。這時候,咱們得趕緊給腎“鬆鬆綁”,比如適量喝水,多吃黑色食物補腎,還有,記得彆老坐著不動,起來走走,讓腎也活動活動筋骨。
說到脈象,那可是中醫的獨門秘籍。比如“心脈滿大,癇瘛筋攣”,這心脈要是跳得又強又快,還伴隨著抽搐痙攣的症狀,就像是心臟在敲鼓,提醒咱們得注意情緒管理,彆讓自己“火”太大了。而“肝脈小急,癇瘛筋攣”,肝脈細且急促,同樣會引來抽筋的煩惱。這時候,咱們得學會“柔肝”,就像對待嬌嫩的花朵一樣,溫柔以待,彆讓它“急”壞了。
最有趣的是這段“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這說的是肝脈突然變得急促而強烈,像是受到了驚嚇,但過了一會兒,脈象又恢複正常,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這就像是咱們偶爾被小嚇一跳,心跳加速,但很快就調整過來了。這種情況嘛,其實不用太擔心,就像是一場虛驚,自己就能“不治自愈”。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這裡的“瘕”,咱們可以理解為肚子裡的“小秘密”,可能是個腫塊,也可能是氣血不暢形成的結塊。當腎、肝、心的脈象都變得細而急促,但又不像正常跳動那樣有力時,就得警惕這些“小秘密”了。這時候,就得找中醫大夫好好瞧瞧,用溫和的方法,比如針灸、中藥,來慢慢調理,讓身體回歸和諧。
“腎、肝並沉為石水”,這話聽起來挺玄乎,但其實講的是如果腎脈和肝脈都顯得深沉而有力,同時伴隨著身體出現水腫,尤其是那種堅硬如石、難以消退的水腫,中醫就稱之為“石水”。這就像是身體裡的河流被大石頭堵住了,水流不暢,自然就形成了積水。不過彆擔心,中醫有它的辦法,比如通過利水消腫的中藥方劑,比如“五苓散”,那可是古代名醫張仲景的傑作,主要由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五味藥組成,每樣幾克,具體還得看病情,就像做菜放調料,得恰到好處。
“並浮為風水”,嘿,這可不是說風水輪流轉的那種風水哦!這裡的“風水”指的是一種起病急、發展迅速的水腫病,特點是脈象浮,就像水麵上漂浮的葉子,輕輕一碰就晃悠。腎和肝的脈象都浮起來時,往往伴隨著這樣的水腫,中醫就稱之為“風水”。治療起來呢,可能得用到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法子,比如“越婢湯”,通過讓身體微微出汗,再配合利尿,把多餘的水分排出去。
“並虛為死”,哎呀,這聽起來可有點嚇人。不過彆慌,這裡的“死”不是真的說人就沒救了,而是指病情危重,預後不佳。當腎脈和肝脈都顯得極其虛弱,幾乎摸不到時,往往預示著身體正氣極度虧虛,就像是樹木失去了根係的滋養,隨時可能枯萎。這種情況下,中醫會采取大補元氣、扶正固本的策略,比如用“獨參湯”這樣的猛藥,直接給身體注入強大的生命力,但具體用量可得小心翼翼,多了少了都不行,得精準到克,比做甜品調糖還講究。
“並小弦欲驚”,這句話說的是腎脈和肝脈都細小而弦緊,像是緊繃的琴弦,隨時可能斷裂,預示著患者可能有驚恐不安的情緒或者容易發生抽搐等症狀。這就像是身體裡的兩個小人在打架,力量雖然不大,但動靜可不小。治療上,中醫會注重安神定誌、平肝熄風,比如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這方子就像是個和事佬,既能安撫肝的“小脾氣”,又能讓心神安定下來,各種藥材的比例也是精心調配,確保藥到病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至於“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這裡說的是如果腎脈和肝脈都顯得既大又急還沉,那很可能是疝氣的表現。疝氣嘛,就是身體裡的一些器官或組織離開了它們原本的位置,跑到不該去的地方了。中醫認為這跟肝經和腎經的經氣不通暢有關,治療上可能會用到疏肝理氣、溫腎散寒的方法,比如“暖肝煎”,通過溫暖肝腎,讓經氣順暢起來,疝氣自然就乖乖回去了。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說的是心脈搏動滑而急促時,可能是心疝的征兆。這裡的“心疝”可不是心臟長了個“疝氣”,而是指心臟功能異常導致的一係列症狀。治療起來,就得根據具體情況了,可能是養心安神、活血化瘀之類的方子,比如“天王補心丹”,既能補養心氣,又能安神定誌,是調理心臟的一把好手。
哎呀,這古文的醫學知識,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高深莫測,不過彆怕,咱們今天就來個穿越式解讀,讓這些古老的智慧變得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
咱們聊聊這“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想象一下,如果把人體的經絡係統比作一條條錯綜複雜的交通網絡,那麼三陽經就像是城市裡的主乾道,車流不息,活力四射。但要是這三條主乾道突然“堵車”了,急衝衝地堵成一團,那就好比身體裡的氣血運行不暢,積聚成了“瘕”——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腫塊、包塊之類的。至於三陰經嘛,它們更像是城市裡的幽靜小巷,平時默默無聞,但一旦這些小巷“急了”,氣血亂竄,就可能形成“疝”——疝氣,就像是巷子口突然鼓了個包,讓人不舒服。
接下來,“二陰急為癇厥”,這裡的二陰,我們可以理解為人體內部較為深沉、陰柔的部分。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地方的氣血突然“暴走”,就像是平靜的湖麵突然掀起巨浪,人就容易失去控製,出現癲癇、暈厥等症狀。這就像是你熬夜追劇到深夜,突然眼前一黑,那就是“二陰”的小宇宙爆發啦!
再來說說“二陽急為驚”,二陽經,就像是身體裡的陽光大道,溫暖而明亮。但如果這陽光大道上的能量過於急促、猛烈,就容易讓人受到驚嚇,心神不寧。想象一下,陽光明媚的日子,你正悠閒地散步,突然一聲巨響,是不是會嚇得你一跳?這就是“二陽急為驚”的生動寫照。
接下來,咱們聊聊脾脈的那些事兒。“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下血”,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脈摸起來感覺像是被吹鼓的氣球,但又沉沉的,那就得小心了,可能是腸道出了問題,比如腸澼(現在的腸炎、痢疾),嚴重的還會下血。這時候,如果身體還發熱,那可就是凶多吉少了,因為“血溫身熱者死”,就像是鍋裡的水燒開了還不關火,遲早要乾涸的。
不過,彆慌,古人還說了“心肝遊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心肝寶貝嘛,雖然它們偶爾也會“鬨彆扭”,但隻要它們倆不是單獨出問題,而是手拉手一起麵對困難(即二臟同病),那還是有希望的。這就像是你和朋友一起麵對挑戰,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再深入聊聊脈象,“其脈小沉澀為腸澼”,小脈就像細線,沉脈則像是潛水員在水下的感覺,澀脈則像是沙子卡在齒輪裡,轉動不暢。這樣的脈象,往往預示著腸道的病變。而如果這時候再伴隨著身體發熱,那情況就不妙了,因為“其身熱者死”,這就像是身體在告訴你“我已經在超負荷運轉了,再不降溫就要崩潰了!”
至於“熱見七日死”,這可不是說隻要發燒七天就一定會掛掉,而是強調了一種極端情況如果持續高熱不退,超過七天,那病情就可能急轉直下,危及生命。這就像是你連續加班七天七夜,鐵打的身子也扛不住啊!
咱們聊聊這“胃脈沉鼓澀”和“胃外鼓大”的奇妙景象。想象一下,你把手輕輕搭在病人的手腕上,那感覺就像是潛水員在深海裡探索寶藏,突然間,你感覺到了什麼?對,就是那種“沉”而帶點“鼓”的阻力,還有點“澀”,就像是老茶壺裡倒出的陳年老茶,不流暢卻又帶著歲月的韻味。這“胃脈沉鼓澀”,說的就是胃氣不夠順暢,可能是胃裡有那麼點“小情緒”,需要調理一番。
而“胃外鼓大”,哎呀,這可不是說胃跑到手腕外麵去了,而是指脈象在胃對應的部位顯得特彆“張揚”,就像是你吃飽了飯,肚子鼓得圓滾滾的,告訴彆人“看,我吃得多好!”這其實是脾胃功能亢進或者有些積滯的表現,得悠著點,彆給胃太大壓力。
再來說說“心脈小堅急”,這聽起來就像是心臟在跟你玩“捉迷藏”。你仔細一找,嘿,那脈象細得像根針,還硬邦邦的,跳得飛快,就像是小兔子被貓追,急得不行。這可不是好兆頭,說明心臟可能有點“小緊張”,得趕緊給它鬆鬆綁,讓它悠著點跳。
接下來的“皆鬲偏枯”,聽起來挺嚇人的,其實就是指身體的一側可能因為氣血不通暢,出現了麻木、無力甚至萎縮的情況,就像是植物沒有得到足夠的陽光雨露,慢慢失去了生機。這時候,中醫的調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通過針灸、拔罐、中藥等方式,努力讓氣血重新流動起來,給身體來個“大掃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