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了清軍一輪又一輪猛烈的射擊後,革命軍迅速調整戰術,以三人為一組、十人為一隊的方式,靈活地組成了數千個小分隊,如洶湧的潮水一般向清軍撲去,雙方隨即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且異常慘烈的白刃戰!
與此同時,革命軍的第三師與卜達率領的五千兵馬也廝殺在了一起。
隻見戰場上喊殺聲震天動地,兵器相交發出的撞擊聲響徹雲霄。
而第三師無論是所配備的先進武器裝備,還是士兵們過硬的軍事素養及戰鬥能力,都遠遠超過了卜達手下那些初出茅廬的新兵蛋子。
因此,這場戰鬥幾乎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卜達的軍隊剛一接觸到革命軍第三師那淩厲的攻勢,便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瞬間土崩瓦解,毫無還手之力。
真可謂是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一瀉千裡。
坐鎮後方指揮作戰的喬鬆年在得到前方傳來的戰報後,深知卜達根本無法阻擋住從左翼襲來的革命軍銳不可當的進攻。
無奈之下,他隻得咬咬牙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要知道,在如此混亂不堪的激戰之中,想要安全有序地撤退絕非易事。
稍有不慎,就極有可能引發部隊內部的恐慌和混亂,進而出現士兵之間相互擁擠踩踏等災難性後果,從而演變成一場無法收拾的大潰敗。
然而,喬鬆年畢竟隻是一介文官出身,對於行軍打仗之事並不精通。
儘管他意識到了撤退可能帶來的風險,但麵對眼前嚴峻的戰局,除了撤退已彆無他法。
於是,隨著他一聲令下,原本還算勉強維持著戰線的清軍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一時間,恐懼和絕望的情緒在軍中蔓延開來,士兵們爭先恐後地轉身逃跑,完全失去了組織性和紀律性。
整個隊伍就像是被狂風吹散的沙堆一樣,瞬間分崩離析,全線崩潰。
而這種混亂的局麵一旦形成,就如同脫韁的野馬般難以控製,清軍兵敗如山倒,逃得漫山遍野都是。
一直在遠處密切關注著戰場動態的赫連城見到此情此景,心中不禁大喜過望。
他當機立斷地下令麾下各個騎兵團將戰馬的馬蹄用厚布包裹起來,以防在追擊時因地麵濕滑而摔倒。
緊接著,他揮舞手中的軍旗,帶領著剽悍勇猛的騎兵們如疾風驟雨般向著那些四處逃竄的潰兵衝殺過去。
因為在赫連城看來,這些狼狽逃命的潰兵可都是極為寶貴的人力資源,如果能將他們俘獲並加以整編訓練,必將極大增強己方的實力。
所以,絕對不能讓這樣一筆巨大的財富白白流失掉!
隨著河津之戰的落幕。
硝煙彌漫之中,喬鬆年麵色凝重地率領著所剩無幾、不足三千人的殘部,匆匆忙忙且略顯狼狽地撤退至臨汾府。
一路上,士兵們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但喬鬆年深知此刻形勢危急,容不得絲毫懈怠。
抵達臨汾府後,他立即奮筆疾書,一封求援信應運而生。
信中的言辭懇切而焦急,懇請清政府速速派遣精銳之旅前來增援。
然而,此時的清政府自身也是焦頭爛額,麵對曾國潘與李紅章在西撚軍攻入秦地之時未能及時調遣大軍前往支援一事,正大發雷霆,並斥責道“如今秦軍已然全線潰散,根本沒有其他可調動的兵力可用!撚匪四處流竄騷擾,簡直無處不是賊人出沒啊!”
如此一來,整個秦省仿若陷入一片混亂,幾乎淪為了撚軍以及各路義軍肆意馳騁的疆場。
此時此刻,放眼廣袤的西北地區,能夠真正形成有效戰鬥力的軍隊唯有金順、蘇倫堡、林之望以及陶茂陵所統領的那區區兩萬寧北軍。
但即便是這兩萬寧北軍,目前的處境亦是岌岌可危——他們竟然被馬潮輕死死堵住去路,難以施展拳腳。
隨後,清廷再次下達嚴令,催促老左迅速率領大軍進入陝西地區剿滅匪患。
這道命令猶如一道緊箍咒,緊緊地套在了老左的頭上。
然而,麵對如此緊迫的局勢,老左卻顯得格外冷靜和沉著。他深知此番任務艱巨異常,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於是,他回應道“如今西邊戰事萬分危急,我既不敢有絲毫耽擱、停留不前,從而貽誤戰機;也絕不敢輕率魯莽地貿然前行,以免留下悔恨終生的遺憾。”
正因如此,隨著清廷催逼得越來越急切,左宗棠對於入西北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反而思考得愈發細致周全且謹慎小心起來。
他毫不猶豫地上奏清廷,表示希望能夠得到更多寬裕的時間,以便儘可能地將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到萬無一失。
在老左心中,始終堅定地信奉著“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至理名言。
所以,即便麵臨巨大壓力,他依然堅守著自己一貫秉持的信念——不追求一時片刻的功績,而是著眼於最終的勝利。
因為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徹底地平定叛亂,還西北地區一片安寧與太平。
其實,左宗棠自己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並非無所不能的神靈。
並不是說隻要他一踏上西北這片土地,那些叛匪所帶來的種種棘手難題就能立刻迎刃而解。
早在此前半個多月的時候,他就在呈遞給朝廷的奏折當中著重強調了兩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其一便是大力推行屯田政策,以此來妥善解決軍隊糧食供應的問題;其二則是務必確保軍餉的足額發放並且切實落實到位。
畢竟,如果沒有充足的糧草作為支撐,沒有足夠的軍餉來維持軍隊的正常運轉,那麼所謂的軍隊也就無從談起。
而一支缺乏戰鬥力的軍隊,自然更是難以取得任何勝利。
喜歡清末起義恩仇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清末起義恩仇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