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帝永初元年,
蜀郡界外羌人首領龍橋等,率領六部一萬七千二百八十人內附。
第二年,蜀郡界外羌人首領薄申等,率領八部三萬六千九百人,舉土內附。
當年冬天,廣漢郡塞外參狼羌二千四百人內附。桓帝建和二年,
白馬羌一千餘人寇掠廣漢郡屬國,殺害當地吏民。
益州刺史率領板楯蠻夷前往鎮壓,大敗叛羌。
湟中縣月氏胡,他們是大月氏留下的分支,原來居住在張掖郡、酒泉郡。
月氏王被匈奴冒頓單於殺害,月氏諸部落分散,大部分西行,翻越蔥嶺,
留下羸弱者,南下進入祁連山脈,依附於羌人,與羌人通婚。
及至驃騎將軍霍去病打敗匈奴,奪取黃河以西,開辟湟中,月氏投降漢軍,
與漢人雜居通婚。雖然依附於漢廷,然而月氏人首鼠兩端,左右觀望,
其族人跟隨漢軍作戰,隨著漢朝國力的強弱而有所變化。
月氏人使用的被服,飲食、語言與羌戎較為接近,也是以父名母姓作為部族稱號。
大的部落有七個,能當兵打仗者,有九千餘人,月氏分散居住在湟中縣和令居縣。
有數百戶在張掖郡定居,號稱義從胡人。
靈帝中平元年,月氏與北宮伯玉等造反,殺害護羌校尉泠徵、
金城郡太守陳懿,寇掠隴西地區。
評論如下羌戎之患,從夏商周三代以來,就已經存在。西漢時,相對於匈奴,
羌戎的勢力還比較弱,光武中興以後,羌戎造成的邊患,逐漸擴大。
朝廷對於控製羌戎沒有既定政策,或安綏或羈縻,邊郡守將缺少信義,
那些內附的羌戎,有些受製於當地土豪,有些淪落為漢人仆役,受到漢人盤剝、欺淩。
邊郡安定,羌戎由於積怨會奮起反抗,既而釀成禍患;邊郡動蕩,
羌戎則像飛鳥般驚起,釀成羌亂。安帝永初年間,羌戎諸部落造反,
相互間解除仇恨,訂立盟約,推舉首領,轉瞬間嘯聚山林,揭木為兵,負柴為械。
羌人騎上駿馬,馳騁於漢地,轉戰於三輔,甚至建立國號,僭越皇權,
在北部恣意橫行。羌戎向東進攻趙、魏,南下攻入漢中、蜀郡,阻斷湟中,
隔斷隴山通道,焚燒皇家園陵,擄掠城市居民。北部駐守漢軍屢遭敗績,
邊郡告急文書接踵而來。並州、涼州的百姓慘遭羌亂蹂躪,
青壯男子委身於沙場,柔弱女子淪為戰俘。漢人墓塚遭挖掘,屍骨暴露於荒野,
生民慘遭塗炭。西部羌亂以前,百姓從未有過如此慘烈的景象,
漢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和熹太後以女主臨朝稱製,不能與朝廷大臣見麵,
在廷議時,朝臣忌憚損兵折將,大多傾向於苟安圖存。
有些朝臣以邊疆州郡難以維持,諫言放棄;還有人擔心邊患蔓延至內地,
釀成大亂。朝臣彷徨,武將猶豫。此後,朝廷將河西四郡百姓內遷,
分散安置在關西諸縣。在當時,政府拆毀民居,砍伐樹木,防止邊民思念故土,
焚燒多年積累的財富,防止邊民重返家園。鄧騭、任尚、馬賢、皇甫規、
張奐等將軍力主剿滅羌寇,奉命率軍征剿,朝廷征調大軍,謀劃製敵方略。
在北部州郡,漢軍戰馬,縱橫馳騁,大軍所過,猶如雷霆,軍餉花費,每日達千金。
朝廷不得不再向百姓增加賦稅,甚至向諸侯借貸錢糧,耗儘府藏的金錢彩繒,
征用大量的軍糧、鹽鐵。這其中,又有將軍賄賂、中飽私囊。
為轉輸軍餉,滿足徭役,前後花費達數十億。前線傳來的捷報,
或擒獲賊首,或摧毀頑敵。投降的羌戎,成群結隊,繳獲的牛羊,滿山遍野。
然而,朝廷始終未總結出平叛的經驗及教訓,新的警訊,又不時傳來,
這種征剿,實在是勞而無功,得不償失。軍隊暴露在外,戰事連年,功效甚微,
文武百官均感到疲憊,有誌之士難以看到希望。段熲受命負責征剿羌戎,
依靠秦中將士驍勇善戰,加上熟悉羌戎的習俗、輿情,想儘各種方法,
文武兼用。將軍身先士卒,戰士甘冒鋒銳,在百死之地出生入死,踏霜冒雪,
曆經千辛萬苦,最終平息叛亂,平定東部戎狄。在平叛中,
漢軍將士身臨險境,拚死搏殺,奮不顧身。戰士墜下高山峽穀,殘肢斷體,
懸掛在重崖斷壁,悲壯故事,難以勝計。在戈矛撞擊聲中,戰士們奮勇拚殺,
在箭鏃飛舞之下,僥幸不死的將士,百不存一。張奐感歎“戎狄也是天地之氣所生,
不宜趕儘殺絕。戰場上血流成河,恐怕會傷及陰陽,招致災祥。”
這樣的見解,又何等迂腐!羌戎雖然為外患,也是內禍,
如果不從根本上總結如何治理邊民,仍然會養癰遺患,既而轉為邊患。
羌寇叛亂終告平定,漢室福祚也隨之耗儘。嗚呼!在往昔,古代聖王劃分九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分出京畿與五服朝貢,羌戎為荒服。聖王知道,羌戎、蠻夷性情野蠻,
難以用華夏文明治理,把他們區彆於華夏,減少他們的貢賦,僅以信義約束。
前漢、後漢的治邊政策,已經遠離先王的初衷。怎麼會這樣?先零羌反複襲擾邊郡,
趙充國平息羌亂,將羌戎遷入內地;煎當羌寇掠邊民,馬文淵平息羌亂,
將羌戎遷入三輔。這些決策,隻是考慮安定邊民,同時相信,
羌戎在漢文化的影響下,會逐漸漢化,其實都是權宜之計,忽略治邊的長遠之策。
這樣的決策,怎麼能洞察幽微,深謀而遠慮?微子當年看到紂王使用象牙筷子,
不禁感歎,擔心紂王墮落,大夫辛有看到戎狄在伊川祭祀,不禁憂慮,戎狄會蠶食華夏。
金行氣剛,播生西羌。氐豪分種,遂用殷強。虔劉隴北,假僭涇陽。朝勞內謀,兵憊外攘。
西漢武帝時,西域諸國內附,當時,西域有三十六國。
漢廷為西域諸國設置專護使者、校尉,加以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