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譏諷的一笑“代王乃趙臣之後而王於代,何不奉趙王在代登殿?難道代王不是與寡人一樣以臣代君?”
蒯徹向西北一拱手“自趙王臨中山,外臣領王詔,多次遣使入靈壽,之前外臣也曾親往,皆為促請趙王入代,我王虛位以奉趙王為君。然趙王謙辭,言我王率先反秦立國,且代地世為武安君(李)牧鎮守,代民恒擁戴之,所以隻願趙代世代友好。”
他話鋒一轉“然大王據常山,趙王卻邀代出兵協助請大王離趙。我王與大王皆趙臣,趙王不欲逐我王,卻請大王去國,大王又當如何?”
李左車是不是真的請趙王歇到代王稱王,這事兒除了趙代兩國君臣外,沒人能知道,所以蒯徹的話是真實還是謊言,張耳完全無法反駁,沒有任何證據。
現在蒯徹說了,趙王不想取代李左車為王,但又請代國出兵趕張耳走,那趙王是什麼心意卻任是誰都能知道。
張耳對蒯徹的說法無言以對,就改了個方向“趙王荏弱,趙相餘於暴秦來伐時又畏秦如虎不敢戰。寡人從項王伐秦,將暴秦趕回關中,還山東一個無暴政的天地。寡人自立國常山以來,百姓安居,國政通和,鄰國交好。趙相餘實是因與寡人有私怨而挾持趙王來伐,代王助之,是否閒愚不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蒯徹心中暗笑,你張耳不過當了不到半年的王,所借助的是霸王的威懾之力,談什麼閒愚?
不過這種話不能放到台麵上,所以蒯徹搖搖頭“我王尊趙王,大王逐趙王,大王非禮也。既然大王不為趙王所承認,那我王自當從趙王之君命,請大王離國。至於趙境百姓,既然山東已無秦之暴政,那麼在趙王治下,一樣也能安寧生活。趙王既然都沒有取我王而代之之心,自然也不會與鄰國相仇而致使趙國再起戰亂。”
張耳冷笑一聲“代相是聰明人,難道想不到如果寡人被陳餘與代軍共逐之,項王就會興兵伐趙,而讓趙國百姓又陷戰亂?不止是趙,就連代王,恐怕也會成為項王征伐的目標吧。”
蒯徹眉頭皺了皺隨即舒展“大王此言倒是非虛,大王乃項王所支持,若請大王離國,項王確有可能伐趙,複迎大王歸國。”
張耳自得的笑容還沒浮到臉上,蒯徹接著又露出神秘的微笑“可是大王有沒有想過,若趙王伐常山時,又有其他諸侯起兵伐如大王一般以臣逐君者,項王一身,又將先顧哪邊呢?”
張耳一愣,隨即想起以臣逐君的不隻是自己,還有齊國和濟北國的田都與田安,還有甚至連君王都殺掉的燕王臧荼。
韓廣已經死了,燕國應不會再有什麼內亂,那麼蒯徹所說的,自然就是齊國。
膠東王市也要伐齊王都了?
蒯徹換上一副特誠懇的表情“大王有沒有想過,雒陽分封,最受害的人是誰?”
“難道不是趙王、燕王和齊王?”張耳被蒯徹一帶,這句話都沒過腦子就說了出來。
蒯徹一臉的不讚同“以外臣看來,雒陽分封中最大的失意者乃漢王也。”
“此言怎講?”
“當初懷王分兵兩路,上將軍(宋)義與武安侯(劉)邦各領一路,並相約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後項王取上將軍義而代之,領諸侯聯軍伐秦,至潼關而止步。漢王獨領一軍,亦驅秦入關中,至武關而止步。兩者似乎相同,可漢王軍在轉戰中還為項王聯軍掃清了不少障礙。”
蒯徹喘了口氣,拿起早就備在案上的酒爵向張耳雙手一舉為禮,喝了一口“可是雒陽分封,項王恃強而隻與漢王一郡之地,自領楚地八郡,且將南郡予共敖立臨江國製約漢王。大王認為,漢王冤否?”
史書中西楚國共九郡,本故事中原屬西楚的南陽歸了劉邦,所以隻有八郡。
張耳從來沒想過彆人冤不冤,讓蒯徹這麼一說,還真就覺得劉邦是夠冤的。話又說回來,既然漢王當初沒有統領諸侯聯軍的能力,那也是技不如人。不過張耳沒有把這話說出來,因為他越來越覺得蒯徹這時候扯上漢王,顯然還有自己沒想過的內情。
蒯徹看張耳麵露沉思,接著說了下去“漢王已經因臨江王貪欲不足想奪南陽而反取了南郡,但漢王心中怨氣未儘,所以外臣認為其接著還會取三川郡,這樣一來,漢王據有三郡,若項王欲伐之,漢王也有足以支撐戰事的糧秣輜重和卒夫來源。項王與漢王皆有強文勇武相輔,所以外臣認為,山東的安寧不過是暫時的,早晚漢王與項王會並立,山東戰事會再起。”
“那麼大王以為,義帝會支持誰呢?”蒯徹眯著眼睛看著張耳。
義帝自項羽殺宋義而取代之後就成了傀儡,可張耳也聽說漢王奪臨江國,義帝隨後就承認了他的占領。傀儡是傀儡,但也占據了大義的名分,也正因此,項王才將義帝趕出了彭城。
雖然項羽的武力強大,又占有山東最大的一片領土,可如果義帝接著又繼續支持漢王占據三川郡,項羽伐漢就失去了大義的名分。
張耳突然回過味兒來“代相的意思是,趙相餘與膠東相榮,已經相約共同複國?而他們二人的行動,又是在漢王的授意下同時舉事?”
“大王英明。”蒯徹讚歎著,這個張耳還不算蠢嘛,看來自己的這番遊說已經現出了一道曙光。
“漢王要伐河南王而取其地,必然擔心項王伐之。而趙相餘與膠東相榮又欲複國,那麼在趙與膠東複國時,項王就無暇顧及漢王伐河南。”
“陳餘和田榮就甘為漢王所用?”張耳又現出譏諷的神色,“他們倆這麼配合漢王,又能得到什麼好處?”
“趙相配合漢王,並沒有直接的好處。”蒯徹輟飲了一口酒,“但趙與齊呼應,則可減少來自西楚的壓力,因為若膠東相榮逐齊王都,則項王必先伐齊。至於相榮配合漢王……”
他莫測高深的笑了笑,又舉爵飲了一口酒“則現在卻無法與大王言之。外臣想,若大王去常山王號,離開趙地,往投漢王,則可知之。”
“你讓寡人去投漢王?”張耳有些驚訝。
“然。適才外臣已經將漢王有可能的動向為大王刨析,若大王往投,以大王在山東義舉中的名望,外臣想漢王必會大喜而歡迎。而且,外臣可代趙王和趙相承諾,允可大王帶走二萬卒及必要的輜重糧秣,作為向漢王輸誠之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張耳心中急速的開始盤算起來。
若趙代聯軍的目的隻是複趙王之國,那就沒有必殺自己的理由,但如果兩方開戰,隻要常山軍敗,陳餘必不會饒了自己。
現在在開戰之前代相不避矢石親來城下遊說,就是說趙代兩軍並不想跟自己火拚,死人不說,糧秣輜重的消耗也可暫時不提,單就這時代攻城戰的曠日持久,就有導致楚國出兵來援而增加很多變數。
既然要讓自己和平離開,遊說者的最佳方式就是一條很具吸引力的出路。蒯徹不但了出路,還允許他帶走兩萬軍,這實在是大出張耳所料。
看來自己的常山國基本上保不住了,蒯徹的此番遊說是不戰而使自己全身而退的最後機會。
換個角度想,常山軍有五萬卒守城,趙代聯軍七萬雖然比常山軍多,但還沒多到攻城必破的數量,想當初趙守巨鹿所麵對的秦嘯軍可是二十萬。
可自己軍中也沒有那個守巨鹿城的奇才李齊,而且代國要下決心趕走自己,還能繼續增兵……
蒯徹也不催促張耳答複,而是在自己已經有一些吸引力的建議下又加上了一個砝碼“外臣有一友乃漢國客卿,此時正在大野澤一帶訪友。若大王肯納外臣的建言,可一方麵準備二萬軍的出行必需,一方麵遣使持外臣書信前去接洽,外臣認為他定然歡迎大王引軍投漢王,那麼大王由趙往漢的路途安排,則亦無可慮也。”
“代相所言之友是何人呢,是否可明告於某?”張耳不再稱孤道寡稱本王,蒯徹在心裡鬆了一口氣,看來這次遊說已然接近成功。
十日後,張耳領常山軍二萬出襄國,由代軍“護衛”,經邯鄲向南由白馬津渡河水,在酈食其讓彭越派出的五百向導軍引領下,繞過殷國南緣,一路轉進,最終於一個月後抵達韓國新鄭,韓相張良專程從都城陽翟親往新鄭迎接,代傳漢王詔,賜張耳漢國將軍符信,封上柱國。漢王請韓國暫且安排張耳軍在新鄭附近駐紮下來,糧秣等暫由韓國周轉供給,漢國立即運糧到韓國補充。
於趙代聯軍伐常山時,濟北國西部遭遇大股無名流匪侵襲,被奪數城。濟北軍前往驅逐,卻被打的大敗,濟北王急請齊往田都救援。
這股流匪自然就是投靠了膠東國相的彭越,奉國相田榮令,侵擾濟北以調動齊軍。
喜歡陰謀天下秦二世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陰謀天下秦二世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