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親王傑書兵敗消息是汪士榮從荊州發來,消息確鑿無誤。
雖然荊州明軍並未能渡江奪取武昌,但已在長江北岸形成對湖廣清軍的局部優勢。
汪士榮判定清廷若不能及時向湖北派來援軍,三個月內湖北除長江以南地區外大部將重歸明軍所有,屆時不僅隔絕長江以南的武昌,也將對清軍控製下的河南構成威脅。
其更是斷言若荊州明軍西進援救西山老順賊,則被困山中多年的老順賊們就將脫困而出,無論是攻還是守,局麵都將回到永曆十二年,即清軍三路進攻西南前的局麵。
當年西南數省為明李定國所有,如今西南數省則為吳三桂所有。
看上去不同,實則卻是相同。
如今戰事在湖北發生反複,盤踞在荊州的明軍不僅牽製長江上遊、中遊清軍,更直接對中原腹心之地構成威脅,而燕京一無八旗可用,二無時間調兵遣將,局麵顯然對燕京大為不利,縱然不能就此動搖清廷統治,也將一定程度動搖士紳人心。
此捷報令得吳三桂不禁大為欣慰,對當日極力主張大贈“嫁妝”的方光琛道“廷獻眼光比我長遠,幸聽你言,否則焉有這大喜事。”
吳三桂是真高興,傑書這一敗燕京的注意力就將全部集中在荊州,而不是昆明。
他那“賢婿”再接再勵的話,說不得燕京方麵不僅不敢再給昆明使絆子,還得哭著求他平西王發兵北上。
屆時,還虞他燕京還有削藩之念麼。
未想方光琛卻是反問他一句道“荊州大勝,傑書大敗,王爺心中可有它念?”
“它念?”
吳三桂怔了片刻,道“廷獻有話直說無妨。”
“好,那我就直言了。”
方光琛一改先前態度,慷慨說道平西藩下親軍、各鎮官兵都是百戰精銳,省外又有若乾忠於平西王的大將,這些人要麼為提督,要麼為總兵,無一不是手握重兵之人,因此隻要王爺起兵,各省必將從命。
“滿洲入關以來名臣能將大半死去,健在者極少,滿洲八旗又腐朽墮落,黃龍山一戰便是明證,因此我以為八旗已不足為慮,今有額駙重創傑書使湖北旦夕變天,燕京又疑王日久,順治死時便疑王爺起兵,其後不斷削弱王爺權柄,又使各種名目削王爺兵馬”
方光琛激昂陳詞,認為現在是老天爺給吳三桂的一場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清廷最虛弱之時,隻要昆明發兵,貴州、四川等省傳檄可定,其餘各省如廣東、廣西、福建或觀望、或響應,湖北、湖南則是奪取易如反掌,半年之內長江以南便不為清所有,因而現時再不起兵北上問鼎,留待將來必是自取滅亡。
“父王之威望、兵勢當世第一,若發大兵天下必震動!”
見嶽父最器重的方先生竟支持起兵,胡國柱一下激動起來,立時大聲附和。
夏國相猶豫了下沒有吭聲。
顯是方光琛所言有一定道理,且其也沒想到康親王傑書竟會大敗,讓他不由重新審視起清廷的實力,以及嶽父起兵會導致什麼樣的局麵和後果。
“廷獻所言我豈不知?”
吳三桂卻是一臉躊躇難決之狀,皺眉道“隻恨應熊尚在燕京,我若輕動,則子孫必會遭殃。”
“王爺無須擔心世子、世孫安危!”
方光琛意當下局麵燕京除擔心明朝死灰複燃外,最擔心的就是昆明發兵北上趁清廷病要清廷命,所以建議吳三桂當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趁勢向燕京提出世子南歸請求。
隻要世子南歸,昆明這邊舉兵的顧慮便能徹底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