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鬱文小姐又提問說道“張啟哥哥,剛剛你提到了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不能留種,為什麼會這樣呢?”
張啟回答道“其實,不僅僅是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不能留種,世界上所有的雜交水稻都是不可留種的。迄今為止,無一例外。
那麼,不能留種的作物,能不能吃?答案是當然可以吃。
我舉一個例子,無籽西瓜就是不能留種的。請問,我們吃不吃無籽西瓜?
101novel.com世紀50年代,市場上就出現了無籽西瓜。無籽西瓜是用種子種出來的,但這個種子不是無籽西瓜裡的種子,而是自然的二倍體西瓜跟經過誘變產生的四倍體雜交後,形成的三倍體西瓜裡的種子。由於是三倍體,所以本身是沒有繁殖能力的,也沒有籽。無籽西瓜是從三倍體的種子發育而成,但是它自己長成之後,是沒有種子的,即不能留種。在當今市場上,目前無籽西瓜的市場份額占到了90以上。很多人胡說什麼“現在的東西口感差”,我是感覺無籽西瓜口感很好,一點不比以前的品種差,而且更好。還有蘋果,小時候吃的蘋果又小又黃又澀,現在的品種飽滿好看口感也好的多。”
謝鬱文連連點頭“確實如此,無籽西瓜就能吃。”
張啟道除了無籽西瓜,雜交玉米也是不能留種的。因為雜交玉米的種子是雜交種,特點是退化很快,僅在第一代時具有高產優勢,到了第二代就不行了。”
謝鬱文又問“那麼,是不是雜交高粱也不能留種呢?”
張啟點點頭“哈哈,你這就猜對了。雜交高粱也是不能留種的。
請記住不管它是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或者雜交高粱,隻要是雜交品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無法留種。”
謝鬱文問道“既然雜交品種都無法留種,憑什麼我們非要研發它們呢?”
張啟回答道“答案很簡單啊,雜交品種優勢大。什麼優勢那?就是讓不同親本進行雜交,其產生的後代,比父母更加優異。雜交產生的後代,它們比父本和母本都長得更加高大、健壯,產量也更高。
一般來說,農作物需要經過開花授粉才能結出果實,有些作物是自花授粉,有些作物是異花授粉。而自花授粉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現象。水稻一開始就是自花授粉。
比如,現在有一株水稻花,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兩個一起生長,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由於挨的太近,所以正常情況下雌花隻能接受它的雄花,這個就是自交。自交是不可避免的情況。相當於妹妹隻能和她的哥哥進行婚配。如果要與其他品種雜交,必須要趕在雄花,就是她的哥哥性成熟之前,用手術剪刀把雄的去掉。這樣就可以用這個作為母本,與其他的父本進行雜交,產生雜交種。
這個雜交種,是具有優勢的,是農民急切盼望獲得的種子。所以需要對水稻進行人工的修剪,即“去雄”。也就是組織很多工人,用剪刀把雜交水稻花的雄花剪去。這是有目的的人工雜交。
但是用剪刀一個一個去弄,豈不是累死?就得尋找一種更加科學高效的方法,於是到了袁隆平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那就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正是因為有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所以以後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地用人工去修剪雄花了。
當時,袁隆平提出了一個理論構想,就是利用雄性不孕的材料,即培育一種不用去雄的植株,來完成雜交製種,免去了人工去雄的過程。這個不用去雄的植株,叫做雄性不育株,簡稱不育係。
也就是說,不用人工修剪就直接得到雜交種。比如,我們還看上麵的那個圖,一株水稻花不是同時有雄花和雌花嗎?如果讓那個雄花一開始就是不育的,豈不是就無法完成自交了嗎?不能自交,也就無所謂你是不是雄花,因為那是‘太監’。於是,這株水稻就被迫與其他的水稻花進行雜交。而如果與其他的水稻花進行雜交,則它們的後代質量就更高。
這就是袁隆平爺爺的理論思路。”
張啟說到這裡,腦海中回憶起上一世與袁隆平院士親密合作的場景,又繼續說道
“理論畢竟是理論,首先得找到一個研究開始的範本,也就是說,得在自然界發現一個天生的雄花不能發育的水稻花。有了這個範本,然後才能研究下去。袁隆平每天晚上就在想不育係、不育係、不育係,親愛的您在哪裡啊?於是,袁隆平的團隊就開始天南地北地展開了尋找工作。
這個工作無異於大海撈針,因為理論畢竟隻是理論,能不能找到還不好說。但他們的運氣還是不錯的,概率相當於同一隻羊被雷連續劈中9次。運氣就好到這種程度。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亞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偶然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也就是‘野敗’,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後來的三係法雜交水稻技術,就是從這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開始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謝鬱文又問“那為什麼李必湖不是‘雜交水稻之父’呢?”
張啟向她解釋道“雖然是李必湖第一個發現了‘野敗’,但袁隆平依然是‘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是理論的開創者。沒有理論指明研究方向,就沒有應用。李必湖是按照袁隆平的理論指導,才找到了需要的研究材料‘野敗’。所以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之父’實至名歸,確實無可置疑!”
謝鬱文又說道“如果農民就是不喜歡雜交品種呢?讓農民擁有可以留種的作物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