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_桔子一夢_思兔 
思兔 > 綜合其他 > 桔子一夢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 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淒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思念自己。全詩詩意反複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

獨在異鄉為異客2,每逢佳節倍思親3。

遙知兄弟登高處4,遍插茱萸少一人5。1

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本太原祁人,後遷居於蒲(今山西永濟),蒲州在函穀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

2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3佳節美好的節日。

4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5茱萸(zhuyu)即草決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2

白話譯文

全譯

獨自在異鄉做異鄉來的客子,每遇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天登高的地方,遍插茱萸時會想到少了一人。2

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這說明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禦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雲“俗於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禦初寒。”13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王維少年時期創作的抒情小詩,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寫得非常樸素。但這首詩卻有著強烈的打動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對作客他鄉的人們。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鬨,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麵。“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彆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

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麵,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最新小说: 星穹鐵道:我帶著神之心亂入 心動信號請注意查收 閨蜜貌美如花,我掙錢養她 死而複生我成為幽靈係寶可夢大師 綜穿: 投資返利,我族兒郎人人如龍 首輔:我那一言不合就殺人的娘子 四合院:易中海親兒子在賈家 洪荒歸來 喪屍爹,炮灰媽,末世冤種湊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