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柴榮開始讀第二封信,柴宗訓心中卻是頗為忐忑,雖然他也看信中內容,大致也明白這封信是王樸為自己所寫。可柴榮作為一代明主,說到底他的想法卻是自己能左右的,此時柴宗訓覺得自己像隱隱回到了小學時代,作業交給了老師,老師正在批改,至於是批評還是表揚,可都還不知道。
當第二封信快要看完的時候,柴宗訓發現柴榮在偷偷的打量自己,目光中帶著驚喜欣慰又有不敢相信的感情,甚是複雜。
“倒是奇怪了。”看到信後的柴榮,卻是自顧自的笑將了起來,“這次回來,居然你兩個師父都在麵前都稱讚你,皆言你可擔重任。”“那是兩個師父謬讚了。”柴宗訓連忙謙虛道,連稱不敢。
“是嗎?”柴榮輕輕一笑,轉而嚴厲的問道“我今日倒是想好好的問你一句,這天下的重任你到底擔得起還是擔不起?”
突然見到柴榮這麼嚴厲的問話,柴宗訓一時之間倒不知該如何回答了。“王樸信中言你算是可造之材,我不管你怎麼想,作為一個男人,若是敢做敢當都做不到的話,一家之責未必能擔起,更彆說擔天下之責了。”柴榮說這般話的時候,柴宗訓清楚在他眼中看到了一絲失望之色,“王樸是已故之人,雖然我認得出這是他的親手筆跡,但有人若有模仿也未必不可能,但你師父馮道卻還是活生生的在,說句心裡話,現在的馮道跟我認識的馮道幾乎成在了兩個人。
“我以前認識的馮道,是一個惜命如金,同時擅長明哲保身之人,可是今天我卻看到一個七老八十的馮道,拖著殘病之軀為你說項。我也跟你說句大實話,馮道與我同朝五載,雖然彼此君臣相知,他卻從來沒有因為任何人任何事來找過我,可今天卻是為了你為了你的事,不顧病體,親自上朝見我,而且他還跟我說,這也許是我們君臣最後一次見麵了,王樸先一步而去,他此生除你之外也沒有什麼放不上的了……”
柴宗訓被柴榮這麼一說,聯想到進殿之前在門口碰到白發蒼蒼的馮道,心中沒由來的一苦,正要答柴榮之言。
“你這麼久都沒有回答我,證明你還沒有準備好,也許這天下的重擔你未必擔將得起。”柴榮收回了目光,眼中失望也深藏了起來,深深吸了一口氣,“有些事強求不來的,除非你已然作好了準備,即使是命在閻羅,身墜九幽,亦九死未悔。當初我也不是心甘心願坐上這個位置的,但我比好的一點,是我有一個好皇後。
“而你!也有一個好母親!”柴榮俯下身,溫柔的撫摸著柴宗訓,“有時候說實話我隻想讓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其實你已然做得夠好的,隻是為父的要求太高。也許等我死了到地下的那天,我也能自豪的告訴你的娘親了,我們有一個好兒子。沒作好準備就再繼續準備吧,一切自有父皇。”
柴宗訓這一刻,你真的有種衝動告訴柴榮,自己已然作好了準備,能承擔一切。可是等冷靜下來一想,的確如柴榮所言,自己沒有在第一刻時間回答他,說明自己在內心深處還是拒絕和畏懼的。此刻他想到馮道以前給自己說的話,那便是隻要自己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應做之事,至於適不適合,柴榮自然會評判的。
當下也不再多言,感覺當場氣氛有些哀傷,有意轉移柴榮的注意,說道“還有件事忘了告訴父皇,陳摶仙師已經離開皇宮了。”
“嗯!”沒想到柴榮隻是隨便的這麼應了一聲,似乎並沒怎麼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父皇!你可不可以告訴孩兒陳摶仙師到底是什麼什麼來曆,為何他能在皇宮之中來去自如,這點能孩兒都做不到。”柴宗訓問道。
果然!這次成功轉移了柴榮的注意力,柴榮看了柴榮訓一眼,笑道“怎麼?莫非你在皇宮之中還有人誰敢攔你不成?”柴宗訓撓了撓頭,苦惱道“關鍵有些地方是二娘不讓去!”柴榮聞之莞爾。
“陳摶,說到他就不得說到道教,可是一說到道教,又不得不提及儒家和佛門二派,這三派在大唐鼎盛之時,亦可謂如日中天,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便是世外之人,也未必逃得出世間牢籠,總要分出個高低來,排出個前後來。不必多說,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行大一統以來,各朝皆重用儒士治國,當然唐末除外。天下讀書人何其多也,不必多言,這儒家排名第一至實歸,誰也不能說什麼。”
“那佛門和道教呢?”不得不說柴榮很會說故事的潛質,三言兩語便提起了柴宗訓的興趣,馬上追問道。
“關鍵就在於佛門和道教,如何說呢?昔日秦王李世民還未定鼎天下,佛門卻是於關鍵時刻曾派出十三棍僧救駕,所以說來這大唐李家還欠著佛門一個人情。”聽柴榮說到處,柴宗訓忍不住插言道“如此說來大唐該支持佛門嘍?”
柴榮了搖了搖頭,笑道“千不該萬不該大唐姓李,而道教之祖李耳剛好也姓‘李’,所以各發標榜自己乃是正統,李世民非但沒有幫助佛門,反倒順帶著提攜了道教一把,他自稱老子李耳之後,以道教為國教。本來應該論功行賞的佛門沒有排在第二也就罷了,可偏偏還讓宿敵道教占了待機,你可以想象後麵的事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看來至少佛門和道教不會善了了。”柴宗訓插嘴道。
柴榮點了點頭,說道“終唐一代,佛門和道教的爭鬥都在持續,因為李世民自詡李耳之後,道教自然站在李家這邊。而武則天執政之時,卻是因為離不開佛門的支持,他掌權之後卻是提倡弘佛,處處打擊道教。再等武則天下台之後,又輪到道教支持的李隆基上台了,他便又提倡滅佛。
“所以縱觀唐朝,有皇帝或倡佛或滅佛,亦倡道或抑道,但如果你看穿了他們背後都有佛、道兩派的影子,那便見怪不怪了。”
聽罷柴榮的的這番感歎,柴宗訓想到了儒家,於是問道“既然儒家自古都是排一,而佛道之爭,他又超然於外,應該發展得更不錯才是。”聽到這裡,柴榮卻是笑了起來,道“道理是這個道理,然而曆史又有多少事是按道理而行?佛道不與之爭,但他卻能自己跟自己爭,其情形之慘烈,便勝佛道之爭。”
“此話何解?”雖然柴宗訓前世對曆史有些了解,但這方麵卻是一知半解。
“當外部再沒能構成威脅的敵人,那麼找不到對手的情況下,內部定然就會分裂成兩派,繼續爭鬥,而唐朝儒家便是如此。你應該聽說過‘牛李黨爭’,牛僧孺和李德裕儒家兩派相爭,卻更是你死我活,幾乎人耗儘儒家所有元氣。而安史之亂後,即便儒家有心助唐皇勘平亂世,亦是力不從心。
“或因唐皇自己原因,或因宦官與番鎮勾結,謀事不秘之下,反而讓天下有風骨的讀書人被殺儘大半。以至於到現在,文人隻能依附武人而活,更多的都隻會唯唯諾諾,成為的武將的應聲蟲,早已沒有了讀書人的風骨。
“所以你要記住,父皇欲變革唐末以來武將專權之局,當重文治。這並不是簡單的啟用文臣便算完了,你更要重造文人之愛國之心,塑‘俱千萬人往吾往矣’之風骨,聖賢之德,忠孝之禮亦不可荒廢。”
柴宗訓點了點頭,接過話頭道“按父皇這麼說來,儒家因為內鬥和外亂,反而倒不如佛門和道教了?”
“確是如此!佛、道之爭都被限製在一定範圍之內,而儒家內耗卻是無所不用其極,我兒要謹記有時候內耗更甚過外爭,比之更為慘烈和無情。”柴宗訓默默記下,表示記住了,“安史之亂後,佛、道都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甚少向唐皇施以援手,所以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相當的實力。至到實力到底有多雄厚,我現在也不清楚。”
喜歡崛起後周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崛起後周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