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隊是一位名叫韓有德的中年工程師,他在聽取了許寧關於新磨削設備的概念後,顯然被這個創新的想法所震撼。
韓有德幾乎本能地說出了一串外文短語,聽起來有點複雜。許寧沒聽明白,反正不是英語。
幸運的是,對方很快意識到這一點,拿起桌上的一支鉛筆,在繪圖紙上迅速畫了起來。
韓有德的繪畫技巧顯然比許寧強多了,即便沒有使用任何測量工具,他畫出的線條依然非常直且整齊。
“許……”
“我叫許寧。”
“許寧同誌提到的這台設備,我在十幾年前去東德進修時就見過。用德語來說,這叫做流體磨料加工或磨粒流加工。”
韓有德邊說邊繼續作畫,幾分鐘後,一台機器的輪廓已經清晰地呈現在紙上。
“這種磨削技術原理簡單,設備也不複雜。除了夾具需要根據具體零件定製外,其他部分的設計大約四到五天就能完成。”
聽到這裡,周圍響起了幾聲驚訝的倒吸氣聲,許寧自己也忍不住驚歎。
“這麼快?”
他問道,心中同樣充滿疑惑。這樣的速度確實讓人難以置信。
“這並不是什麼新技術,機床本身設計非常基礎,沒有高速旋轉部件或高壓組件。
即使直接複製我在東德見到的那台設備,再用二十年也不會過時。”
韓有德將鉛筆隨意放在桌上
“真正的挑戰在於磨料的比例調配和控製係統的設計。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外這項技術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國內了解的人也很少的原因。”
“由於柔性磨料的特性,幾乎每種工件都需要專門設計。
在東德看到的那台機器是用於加工高壓共軌管的,雖然設備可以自由參觀,但磨料配方是嚴格保密的。
據說他們花了兩年時間才找到最適合那個零件的解決方案。”
“彆擔心,這部分工作正是常工的專長。”旁邊有人插話道。
“看來這個工藝確實大有可為。”有人評論道。
韓有德抬頭看了一眼許寧,隻是淡淡地點了點頭,並未多言。
儘管之前從未接觸過磨粒流設備,能夠想到這個解決方案已經相當不易了。
“開工吧。”
雖然410廠和盛京第一機床廠是項目的主導方,但它們並不具備進行數值模擬的條件。
幸運的是,601所目前的工作重心轉向了十一號工程,計算中心與俄方專家合作,專注於蘇27設計資料的電子化工作,因此暫時沒有繁重的計算任務。
於是,許寧得以回到601所借用幾台工作站和包括林歐華在內的三位同事。
離散元法雖在理論上與連續有限元法有所不同,但對於已有基礎的團隊成員來說,並不需要太多的解釋就能理解任務。
特彆是林歐華,最近幾個月的進步令人驚訝,從最初連紙質資料電子化都感到困難,到現在已經能夠靈活運用知識並提出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