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打穀機_80後的回憶錄_思兔 
思兔 > 都市言情 > 80後的回憶錄 > 第50章 打穀機

第50章 打穀機(1 / 1)

插秧割穀也是小時候不能忘卻的記憶,那麼脫穀粒也是,脫穀粒比插秧割穀的時間雖然相對短暫,但留下的記憶也是不可磨滅的,插秧割穀一般消耗的是人們的時間,相對輕巧,時間可長可短,可以慢慢乾,人多快點乾,人少就乾的慢,不請人,自家人也能完成,脫穀粒就必須要請人了,而且時間不等人,在一定的時間就要完成,對比插秧割穀的巧勁,脫穀粒算體力活,脫穀粒的師傅也不會等你家慢慢乾,機器也需要休息。

因為在居住的兩個村子裡都留下了深刻的脫穀粒記憶,兩個村子都是分彆生活了十年以上,但親眼目睹全過程的場景還是太多,兩個村子的田地裡都留下了米雲的腳印,95年之前的脫穀粒,算半機械化,上邊用手,下邊用腳踩脫穀粒車,是一種老式的打穀機,非常笨重,上百斤的重量,腳要特彆用力,才能脫穀粒,而且還要消耗持久的體力,割一摞稻穀,就往打穀機機裡進行脫穀粒,那個打穀機車應該是古代的勞動人民發明的,也是木頭製作的,隻有少部分鐵片,民間叫打穀機車,現在農村基本上都不用了,95年後都是用全機械化的脫穀粒車,隻需要用手喂稻穀,不需要用腳使命的踩,那時候用腳踩的感覺就是扯命,體力基本會消耗乾淨,渾身上下無力。那時候的半自動打穀機車,戲稱要命車,要人半條命的車,沒有點力氣的人乾不了全程的老式打穀機。

老式打穀機全部是用木頭製作的,隻有那個轉盤和杠杆,還有滾子上麵有鐵,就是不帶滾子的空打穀機,乾的時候大概都有90100斤左右,滾子大概5060斤,它的木材用的是鬆木,耐打,所以要重一點。

在南方,幾百年以來都是用這種打穀機來打稻穀的,現在的話,基本停用腳踩打穀機了,都是用的機器脫穀粒車,老式打穀機三十年前就基本退出曆史舞台了。

腳踏式打穀機,是農村三十年必不可少的收割稻穀的機器,打稻穀時須用腳用力踩傳動踏板,手抓稻禾塞進快速滾動的打穀機中打落穀粒,所以也叫“脫粒機”。

年少的記憶猶新,經常在村裡的所有親戚每年都會先去幫外公家插秧割穀和脫穀粒。我們自家有一段時間的土地就在二組,後來土地才分回三組和四五組交界。經常看到大人們用力腳踩打穀機,當時還以為是個好玩的工具,沒想到是個要命的機器。

沒有振動篩的腳踏式打穀機,把桶鬥裡的摻雜著雜物的稻穀裝進包裡是個大工程。每年7、8月和11月,是早晚稻收割的時節,各家各戶會把打穀機抬出來,檢查一下齒輪、皮帶等部位,給齒輪滴上一點機油,然後用腳噔一陣子看機器是否靈活。

看到打穀機,人們心裡就會禁不住地顫抖,因為累得脫一層皮的雙搶就要來臨了。

手搖腳踩老式打穀機有個直徑約30公分的鐵圓筒,上麵固定一些鈍釘,中間一根軸,一頭配上一大一小兩個齒輪和搖柄,用軸承固定在搭鬥上。工作的時候,一人搖動搖柄,鐵圓筒轉動,另有幾人輪番拿稻穀在上麵翻來覆去的刷動即可。

手搖打穀機的人很費勁,當時的人們搖一天手柄回來,晚飯的碗都可能端不穩,渾身上下無力酸疼,事後回憶都是要命車,中國種田的老百姓還是比較能吃苦耐勞的,用了幾千年,現代人一下子就淘汰了老式打穀機車。

每到農忙的時節,就是一大家子一齊出動的時候了。當時村裡腳踏式打穀機並不多,一個大家族就這麼一台,因此當時我們這一大家族十多戶人家是合起來一起趕‘農忙’的,按照責任田的遠近一路收割過去,一天也就收割得1畝地左右,碰到7、8月的‘雙搶’時節,一大家族的人要忙活近一個月。”近一個月的高強度體力和耐力的消耗,任你是七尺男兒也要脫一層皮,想起當時的情景,事後都是顫抖。

腳踏式打穀機全都是木頭的,很笨重,六七十公斤的大家夥,從家裡把它抬到田裡,需要4個大男人一起抬著走,那時候田裡還沒有機耕路,都是走田埂小道,難走程度可想而知。也難怪要淘汰,現在脫穀粒都可以直接回家脫,不用在稻田裡等著脫穀粒。這種打穀機的動力是腳踏板,可供一個人腳踏脫粒,也可以供兩個人同時使用,但都非常吃力。特彆是在夏季“雙搶”的二十來天裡,因打穀機在水田中使用,除每天弄得一身泥水、洗幾次澡之外,更要命的是,有時拖動深陷在泥漿中的打穀機前行,即使用出吃奶的勁也不管用,後來找到竅門了才能拖動。從早到晚,披星戴月,日複一日,二十多天下來,渾身的筋骨如同散了架似的,連動都懶得動一下,打穀機才會被戲稱會奪命機。

在農村,許多人談及“雙搶”都會色變,近一個月的高強度體力和耐力的消耗,任你是七尺男兒也得脫一層皮。

到101novel.com00年以後,農家水稻收割有了電動打穀機。這種打穀機是在人力打穀機的基礎上改造而來,利用柴油機或電動機驅動,工作效率大增,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腳踏式打穀機比較笨重,對農民來說比較吃力。而且那個打穀機沒有振動篩,每次打到桶鬥裡的稻穀都摻雜著很多斷杆雜草之類的雜物,每次用手篩稻穀裡的雜物出來,手都被紮得傷痕累累,又痛又癢。回到家把稻穀曬在曬穀場上的時候,還要一遍遍地把篩不乾淨的雜物揚掃出來,稻穀乾得慢,活也多,太累了,脫穀粒是最累人的一步,插秧,割穀,揚穀和曬穀都相對輕巧一點。

還好,最近這幾年,收割機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掉到田裡的稻穗越來越少了,農忙時節,村裡家家戶戶都是請收割機來收割穀了。請了收割機,我就隻需要在路邊拿著蛇皮袋等著收割機把稻穀吐出來打包好就行了,現在的收割機,還可以直接把稻穀風乾淨,我夥計直接把稻穀拉回家曬一天就可以收倉了。

屬於打穀機的農忙時代一去不複返了,但那段與打穀機一起“農忙”的往事卻一直塵封在人們的記憶中,想想以前那份苦,就知道中國古代種田的老百姓有多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一句玩笑話,真的是很辛苦的勞作,最後才有一顆顆的米粒的。

曾經忙碌的田野,而今也多了一份寧靜,由於很多地方隻種單季稻,還有很多瘋長著的花花草草。加上拋秧技術和除草劑的推廣,收割機開進了農田,這些現代化的種田技術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以前十天半個月的傳統收割工作量。

人工打穀的壯闊場麵已漸漸在農村消失,回不去的收割,已成為一種鄉愁,這種老祖宗手上就有的傳統收割方式,代表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曾經是農民生活的得力夥伴,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但畢竟太費力氣,終究還是要退出曆史舞台,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淘汰落後的產能是必然之路。

其實,這種傳統的收割方式,在南方的農村以前家家戶戶都有,隻是這些年,我們不斷向城市擁擠,向城市靠近,塵世的喧囂,讓我們漸漸忘記家鄉的樣子,忙忙碌碌,鋼筋混泥土的叢林裡,讓我們漸漸迷失了以前的辛勞,有點不思進取,都隻知道輕鬆,不再願意選擇做勤勞的小蜜蜂。

忘記過去就是背叛,不知道是哪個名人說的話,我們回憶過去,緬懷小時候的事,不是希望回到過去的原始生活,隻是希望記住過去的那份真情,那份付出辛苦勞作收獲果實的期待。

曆史的腳步永遠會前進,我們不是要開倒車,淘汰落後產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可以記住過去的那種辛苦勞作的精神,這個還是可以繼承的,中國人自古就是勤勞的民族,用自己的雙手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走歪門邪道的追求其他。

時代變遷日新月異,農耕文明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量和質的飛躍,農業現代化也逐漸融入到農民的生活之中。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村莊種田已不再需要打穀機了,水稻收割機成了農民田間地頭常用的生產工具,本地或外地來的聯合收割機隊伍替代了雙搶的一切操作。

如今一個人種幾十上百畝稻田也不是難事,插秧、施肥、收割都由機器完成,再也不需要人拚死拚活地去勞作了。那個讓人顫抖的雙搶再也不覺得可怕了,這讓農民朋友們感到欣慰萬分。

如今的水稻收割機,不僅能把稻子割下來,還可以直接把稻粒給脫下來。農民隻需坐在收割機上把口袋一袋袋裝滿稻穀,收完後拿回家直接曬乾就行了。由此,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高。農民們也能在閒暇時間進城打短工補貼家用。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開局SSS天賦:把校花做成傀偶 雙人方塊求生,性感蘿莉終成嬌妻 我在原始部落混的風生水起 我嘞個驚天霹靂玄學真千金 八零,首長不追了,帶崽離婚真香 快穿:惡人終入病嬌懷 小師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 八零滬市:和冷麵軍爺的風月官司 小巷人家2艱難之路 末世:最後一個男人的我多子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