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石碾也是農村常見的用具,在80年代以前都是常用到的農具,石磨主要是用來打豆腐的,在米雲的家鄉,到了每年夏天和快過年的時候,家家都要用石磨和石碾磨麵粉和豆子,打豆腐來過年,就要用到石磨,把自己家裡種的黃豆用水浸了,然後就用這個石磨來磨碎,再來打豆腐吃,家用主要是米豆腐,老豆腐和水豆腐一般在街上和菜市場買。
石磨還有另一個用途,農村家裡都會養有豬,就每年種了一些豌豆,黃豆,穀麥,小麥等雜糧,這些雜糧如果這樣像青草一樣煮給豬吃,就怕它不好消化,因此,每次都要用到這個石磨,把它磨碎,成顆粒狀,然後放到鍋內煮熟了,給豬吃的。
我印象中在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兩個村子用的都不多,我家有石磨,我四姨家也有,我家的石磨沒有打過豆腐,隻磨麵粉類,可以做一種吃食,圓形的如湯圓,還可以攤餅吃,一年用不到幾天的時間,我家主要是在夏天用,平時的話,就是放在一個角落裡麵,我四姨家的石磨也是,他們家的石磨也隻是多打了米豆腐。印象中後來就基本不用了,街上有很多電機石磨,我家和四姨家的都是老式的手搖推石磨。
在八十年代以前,大多數農村還沒有現代麵粉機,要把糧食加工成米、麵粉、豆腐,都是用比較原始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器物。就是手搖推磨,我家和四姨家的都是那種老式手搖石磨,用起來要花大把時間,還要費人力,一個推磨,一個還要喂豆子,後來有需求,就直接上街找電機石磨了。
石磨等用具可能在80年代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不然我家也不可能有,現在都躺在老家的廚房屋裡,一年都用不上一回了,我以前還可能經常在石磨前喂過豆子,甚至都用雙手推拉過石磨,所留下的記憶也不多了,還是二十多年前經常使用過的,高中以前的記憶,石磨石碾等用具曆史悠久,在網上百科了一下,還是魯班大師發明的,值得科普一下。
手推石磨是我國農村古老的一種加工麵粉、麵漿的一種機械。它的製作材料是一種沙石,將厚約15到101novel.com公分的沙石,鑿成直徑50到1101novel.com厘米的兩扇圓形磨石,一個做底盤,一個做頂盤,磨石底盤中央鑿一個洞,把一個鐵軸固定在中央,頂盤中央也鑿一個洞,將一個鐵圈固定在洞內,鐵圈正好套在底盤的軸上,底盤固定不動,頂盤上套上一個長木杆,用人推或者牲口拉動頂盤轉動。頂盤上還要鑿兩個洞眼,磨麵的時候,糧食從兩個洞眼裡流入兩扇磨石之間,由於底盤和頂盤上鑿出很多向外移動的波紋似的凹凸的槽,頂盤和底盤的紋路正好相反,頂盤轉動的時候,從頂盤洞眼裡流進的糧食就會被磨碎,並順著紋理向外運移,從兩扇磨石縫裡流出來。
晉朝以後,人們發明了水磨,就是用流水打動水輪轉動,水輪再帶動石磨轉動。
石磨是過去用來加工豆腐的磨豆子的石磨。原理和磨小麥、玉米的石磨一樣,隻是尺寸比較小,直徑大約隻有40厘米左右,而且頂盤上是凹進去的,而且底座有凸起的邊。之所以做成這樣,因為是磨豆腐要把豆子磨成漿,需要加水,防止水和磨碎的豆漿流走。
還有碾糜子麵和小米的石碾,石碾的用處和石磨一樣,也是八十年代以前農村加工麵粉和小米的一種石料器械。不同的是,石磨主要加工小麥、玉米、豆子等主糧麵粉和豆腐,而石碾主要加工糜子麵粉,和加工小米的石料器械。
石碾的主要零部件是(一)、碾盤底座,中央立著一個固定的木柱或鐵柱,(二)、石滾。石滾的直徑大約100厘米左右,石滾中央兩端各鑿一個洞,各嵌進去一個鐵臼,然後做一個鐵框,鐵框兩邊中部各有一個錐子形鐵軸,套在石滾上,鐵軸進入鐵臼,可以轉動,和打麥場的碌碡一樣。再在鐵框上固定一根木杆,供人推或牲口拉讓石滾在碾盤上循環移動,就可以將糜子碾碎,碾成麵粉。或者把穀子的殼碾掉,成為小米。
加工糜子麵粉為什麼不用石磨而要用石碾呢?這是因為我們老家糜子麵粉用來製作一種食品叫“不翻饃”,用石碾加工麵粉細膩滑潤,製作的“不翻饃”口感特彆好,而石磨加工的糜子麵粉口感不太好。
舂米的石臼,舂米的石臼是黎族人民加工稻米的一種古老器械。
最古老的舂米器械很簡單,就是一個石臼(石灰岩和沙石做石料),一個木杵,人手持木杵在石臼裡搗米,將稻穀的皮殼去掉。
後來,為了省力,發明一種簡單的器械,就是將木杵安裝一個長長的把,木把在靠近石臼的部位固定在一個木架上,可以上下轉動,腳踩木把一頭,木把可以上下往複活動,帶動木杵搗米。
儘管比直接拿著木杵省力而且效率高,但也是很費力的,要舂一臼米,大約需要舂300下左右,花費一個小時左右。而黎族的舂米任務是由女人完成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以上石磨、豆腐石磨、石碾、石臼這四種八十年代以前農村使用過的生活工具,一般家庭都能用到一兩個。偏遠山區的可能四個石頭用具都還在使用,有的把石臼這當飯碗拍視頻搞直播,碾辣椒麵和各種佐料。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麵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裡用杵來舂搗。
傳統片式石磨,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滿城漢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約2100年的石磨,是一個石磨和銅漏鬥組成的銅、石複合磨。這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石磨實物。
現代片式石磨保留了傳統石磨的研磨部分即兩片圓柱形岩石,改變了傳統的動力產生裝置,由原來的驢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給變為由電動機產生研磨小麥的動力,同時增加了輸送裝置和清理裝置。現代片式石磨相比傳統片式石磨節省了勞動力,減輕了勞動量,提高了石磨的產量。
現代片式石磨,輸送裝置包括大料鬥、風機、閉風器、沙克龍和管道等主要部件組成。清理裝置包括篩絹、毛刷和圓羅等主要部件組成。
現代輥式石磨采用古老傳統的石磨磨粉工藝,組合現代全風運自動循環的先進設計,配備篩理提粉裝置,實現了全自動操作,既保留了石磨工藝的低速運轉、精研細磨的傳統特色,又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
現代輥式石磨包括大料鬥、風機、圓羅、閉風器、沙克龍、岩石磨輥和管道等主要部件組成。石碾,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的農村常見,每一個村莊至少會在村東部或村西頭安一盤石碾供村人碾壓粉碎糧食用。
石碾是當年村裡人加工糧食唯一的大型工具,所以,我記憶中的石碾,除了雨天,差不多每天從早到晚不停歇。偶爾無人用時,孩子們也會一窩蜂似的衝到石碾上去玩耍,附近善良的鄉親怕小孩們被石碾壓著,沒人用時,都會提前用磚頭把碾子固定住。
石碾是選用堅硬的大石頭鏨製加工出一個平整的大圓磨盤,以中心為原點,鑿出大約四五公分深,直徑約六七公分大的圓孔,孔中立一半米高,直徑約五公分粗的鐵柱,用來安裝石碾子,圓碾盤做好了,再做石碾子。
石碾子的製作也是選一個堅硬的大石頭,加工出一個直徑約六十公分的圓形石柱體,石柱兩端中央各開一個圓滑孔,用於安裝推動石碾子的軸架杆,石碾子打磨成跟大石碾盤一樣的平滑,便於碾碎、掃乾淨糧食。用的時間越久長、整盤碾就會越光滑。
碾子是安有四邊木框架的,外邊的框架兩頭,一邊鑿一個三四寸的圓孔,用來插碾棍。有大孔的一邊是主棍方,推動主棍的人是用腹部頂著碾棍向前走,一邊左手拿苕帚裡外掃掃加工的糧食,保證糧食碾得均勻,還不向碾盤下掉落。另一邊的碾棍是另外一個人助力用的,隻管推或拉。兩個人推石碾,會比較輕鬆一些。隻要是推碾能插上助力手,多一個人會多一份輕鬆。
石碾,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明創造的一種重要的農業生產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手工工藝逐漸被機器所替代,石碾慢慢地被拋棄了,現在許多的特色鄉村民俗文化為了展覽,不惜花高價從農村把沉重的石碾買來,安放在合適的地方,供遊客觀賞。
這些石碾雖經曆長久的風雨侵蝕,但依然可以使用,依然堅毅,就像是勞動人民的脊梁,撐起了幾代人的幸福,留存著過去的回憶。
石碾,作為一種傳統的生活用具,除了碾壓攤煎餅專用的料,粗玉米麵等,現在用的極少,幾乎真的是隻能作為一種擺設了。但有史以來,沒發明鋼磨以前,它就是加工糧食獨一無二的必備工具。
以前凡是需要脫粒碾碎的東西,如碾米、碾麵、軋玉米麵等等全靠它了。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人民生活十分艱苦,大部分靠野菜、乾秸稈等代替糧食充饑。人們會弄來秋天的乾地瓜秧子,將其碾壓。碾碎一遍用籮將細麵篩出來再碾,直到把地瓜秧子碾成絲團狀為止。用碾岀的麵摻上些榆樹皮麵做成“膠皮”窩窩頭。因為榆樹皮麵有粘性,沒有它,秧麵是和不成團的。
自一九六二年開始,土地政策稍稍放寬了,農民可以“自由”開塊小菜地,補充糧食指標的不足,生活自然是好了很多。平時省吃儉用,過年雖沒大米白麵,但可以粗糧細做。一到臘月,人們就開始加工年貨,準備蒸粘糕、棗糕、做豆腐等,所以,推碾就要排隊了。碾米、碾麵、碾粘米麵、碾玉米麵、碾綠豆麵,家家戶戶都如此。
村裡的石碾都排著隊用,有的人怕排不上號,頭天晩上就拿來推棍子插在碾上先占位,第二天天不亮就早起去推碾,一直忙乎到除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各村配備了碾米機、粉碎機、磨麵機等全套加工機器,誰有需要,把要加工的糧食,往磨坊裡一放,一會兒功夫就完成加工了,不僅大大減輕了人們的勞務負擔,也免除了推碾排隊擁擠的局麵。從此,石碾基本退出了加工舞台,成了後人觀賞、了解、研究曆史的物證。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不僅糧食加工由機器替代,莊稼地裡、場院裡的農活也基本上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各村都配齊了收割機、脫粒機等。
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農民不再以種地為主,年輕人大多出外打工,在家的經營果樹,開辦旅遊業等,糧食加工的機器偶爾還用用。
現在,石碾早已成為了曆史。但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前,它為人類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給80年代以前的幾代人留下了深刻、甜蜜的回憶。
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手工石磨和石碾磨逐漸消失在農村的日常生活中。取而代之的是機械化的設備,更加高效和方便。現在,隻有在一些文化活動或博物館中,我們才能看到石磨和石碾磨的身影。
儘管如此,石磨和石碾磨在我的記憶還是留下了一點位置,儘管過去二十多年了,還能想到當時的場景。
它們代表了農村的勤勞和樸實,代表了父輩們幾代人辛勤勞動的付出,代表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付出,雖然現在淡出了曆史舞台,但曾經在中國盛行幾千年之久,值得中國人們永遠懷念。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