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70、80後而言,很多人來自於農村,不像現在的城鎮化發展,很多農村人都紛紛湧入城鎮,大部分農村人進城的原因主要就是教育和醫療兩方麵的問題。當年上學的時候那可是相當的熱鬨。就拿米雲回憶的湖南某個鄉鎮的的村辦小學校而言,那時候都是熱鬨非凡,教室和學校不斷擴建和修葺。
在90年代裡,米雲的記憶中學校裡那可是相當熱鬨,不僅有小學部,還有初中部,學生們在家裡就可以完成義務教育。
每當上學或者下學的時候,村子的主要道路上總會看到成對的小學生們集結趕往學校,一路上大家打打鬨鬨,嬉嬉笑笑,充滿了歡聲笑語,那時候的笑容是天真無邪。而當這些人長大成人進入城市之後,他們的孩子也離開了故鄉,剩下的大多數是離不開土地,或是家庭各種原因。
作為80和90年代的一員,馬上就要奔四了,看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上班回家,給孩子們複習輔導功課,卻不曾忘記自己童年讀小學的時候讀過的那些課文。現在回憶起來,滿滿的都是童年的回憶。
記得當時進入小學一年級,拿到新課本的時候,那種心情真是無比的興奮。那個時候的孩子比較都很純真、甚至有點羞澀,不像現在的孩子個個都是見過世麵的,一點也不害怕。每學期發新書本,同學們都會用廢舊報紙來包書皮。
米雲記憶中,小學四年主要就是語文和數學兩門功課,數學教材可能記不住什麼了,但語文課本上有很多經典篇章,很多朋友可能還會殘留一點記憶,像某一篇課文是《小小的船》。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裡坐,隻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篇課文現在仍然有在使用,但是回憶當時的場景,有一種莫名的感覺,很難用言語來表達。
如果上麵那篇課文印象不是很深刻,《蒲公英的種子》總會勾起你的回憶吧?這篇課文至今仍然記得,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這幾篇文章,《小猴子下山》,《猴子撈月》,《司馬光》,《曹聰稱象》以及《小貓釣魚》。回憶上課的畫麵,老師是不是經常提醒某某沒認真聽講,叫哪個同學站到後排聽講呢?記得那時成績好的同學都能很快的背誦課文,而智力稍微差點的同學總是背誦不了,放學的時候被老師留堂,一定要在組長或者老師手裡背完才能回去。天色已晚,還免不了一頓打手板,各種書麵處罰,恨不得馬上跑回家去。
《小貓釣魚》這篇文章最能勾起童年的回憶,小貓三心二意的舉動,一直都會被大人用來教導孩子們要專心學習,米雲經常跟著大人或者一幫小夥伴去河邊或者池塘邊釣魚。隻要到了周末,米雲就會和小夥伴挖好蚯蚓,拿好竹子製作的簡易釣竿去釣魚去了,完全不在乎家庭作業有沒有做完,直到第二天老師檢查作業的時候才發現,昨天的作業又沒做,最後就免不了罰抄作業了,那個年代的作業還是比較少的,孩子們主要是娛樂為主,學業比較輕鬆。
童年的回憶是美好的,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語文課文內容,還記得多少文章,勾起了多少回憶,幾十年過去了,有沒有熱淚盈眶,無限感歎,歲月不饒人,看過這些課本的基本上都是奔四的一代人了。
回憶小學故事,除了上麵的語文課本介紹,米雲還想補充和更正以前的部分記憶,因為與事實有出入,米雲的回憶日記,大部分都是米雲自己猜測和推斷寫出來的內容,因為過了三四十年,米雲的記憶片段可能不會那麼準確,年少的記憶,米雲可能也不能完全記住,很多事情的記憶可能會有少許的出入,小時候的視角看問題可能也會不那麼準確,後麵又谘詢過父母,提到了部分小時候的事,有很多人和事,米雲比父母都記得清楚,但因為幼小,十幾歲發生的很多事,米雲自己也不能完全記得清楚,尤其米雲六七歲前的記憶。
米雲首先更正的是,米雲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上的一年級,90那個年代的農村小學都沒有幼兒班,至少米雲念書的時候沒有幼兒班,是米雲後麵幾年後才開始開設幼兒班教室,當時學校上麵有政策,村小學應該要開設幼兒班,小學校長委托母親物色幼兒班教師,母親也是找了很久,最後挑選了一個剛初中畢業的女子當了幼兒班老師。
母親回憶,剛開始請幼兒班老師,那個幼兒班老師沒有信心來當幼兒班老師,怕教不好孩子,反正最後就被母親做工作走馬上任了,那個幼兒班女代課老師最後嫁給米雲家右邊的鄰居家,村小學的最後六七年才正式開設了幼兒班,米雲記憶中自己是上過幼兒班的,父母兩人都確定米雲沒上過幼兒班,米雲也就隻能默認沒上過了,因為就是近三十年發生的事,米雲隻能簡單回憶,不能描述太清楚。
米雲再想回憶補充的就是村小學的整個場地和故事,有限的回憶,不能回憶的太清楚明白,要避嫌。學校舊址就是村墳山遺址,肯定錯不了,母親說叫義莊,就是古代存放骨灰的場所,村裡人和鬼子都埋了不少,尤其是學校旁邊的那邊沙地原來也是河流,解放前被鬼子拋屍進河裡不少,米雲推斷應該是外公說給子女聽的,母親才會知道解放前幾十年前的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那條與湖北交界處的河流,是母親一輩們抓魚的場所,在米雲出生後基本被填平變成了耕地和宅基地,隻不過當時的村民很少能知道五十年前發生的事,三大隊原義莊的村墳地解放後才建成學校,米雲推測的是隻有70末的村裡人才在本村上學,我們父母輩都可能要過河去外村上小學。那個外村小學舊址現在已經是民房了,米雲今年去農村吃酒席,經過學校舊址的時候,已經變成民房了。
小學的夥食費回憶米雲記得一點,學費就記不得,父母沒有提過,村裡小學的夥食費一直都是由學校老師代管,直到近十年村學校的消失,才正式退出,各行各業都有夥食費,有單位食堂的人都有專門管後勤夥食費的人員,多少都會有一點毛利,能吃一點點小回扣。那個年代的小學學生都會搭餐交夥食費,初中也是,米雲到高中階段,才開始用錢買菜買飯,正式的精打細算打理個人的夥食費。
村小學的夥食費,一直是由一個老師代管,校長和母親是堂妹關係,代管的老師也是同姓,三個老師都同姓,那個年代的老師基本上都有三四個子女,養家糊口比較困難,一半時間教書,一半務農和做小工養家,那個前輩老師的主要精力在賺錢養家,經常遲到早退,校長舅舅就有點不舒服,收回了學校的夥食管理權,主要平時學校用餐的菜不好吃,就輪流管理夥食,學生的早中兩餐夥食費是四兩大米,兩餐各二兩米,學生交大米給學校倉庫,學生自己在家帶菜過來就白米飯吃。那個年代一餐二兩米算多的了,平時在家都可能達不到這樣的夥食標準。
那個前輩老師管了十年夥食後,後麵十年的夥食費用就是老師輪流代管,夥食費主要就是老師吃的菜和學生吃的米飯兩樣。夥食費基本上不可能中飽私囊,因為就買點葷菜,偶爾買點魚和肉,蔬菜學校裡麵可以自給自足,每天四個老師的教職工夥食標準就是總共兩三元錢,每天都有記賬,如果降低夥食費標準,老師們就會有意見,經常抱怨夥食差,一天兩三餐兩三元錢的標準確實難以貪汙,再貪就會換夥食管理人,一般主要是早中兩餐,晚餐很少,偶爾煮個麵條,一般老師們一周一兩次晚辦公。
米雲母親也管過幾年夥食,米雲母親16歲就在學校教書,除了在縣城進修學校學習的時間,基本上都在村學校裡教書,村子全部搬遷走後,母親才會到鄉裡的十幾所小學輪流任教。母親親口講述的,學校老師的夥食費基本上占不到便宜,幾個老師每天人均五毛錢的葷菜標準,沒法再扣,如果管理夥食費的再搞名堂,那老師在學校的兩餐基本就吃不上什麼菜,吃不上一碗飯,老師們會集體吐槽夥食差。
學生交的糧食每學期還是會有結餘的,因為可能有節假日,不定時的放假,天氣原因,還是其它法定假期,那個年代的法定節假日算的沒現在精細,一個月都是按二十五天左右用餐的標準糧食,老師們吃的也是學生上交的糧食,學生一餐二兩米也吃不完,米雲記得小時候一搪瓷缸米飯就能吃的飽飽的,都是蒸的白米飯,自帶糧食和飯缸,主要看菜,而且蒸米飯的廚師不一定剛好給每個學生都放二兩米,都是肉眼抓一把淘好的米放進幾百個飯缸,一個飯缸放一兩五的大米就差不多了,不可能用量杯去勻米,完全憑肉眼撒米,米雲就見過父親給學生飯缸勻米。
米雲父親在學校也做了兩年飯,後麵沒有課可代課的時候,米雲父親是湖北那邊的初中教師,到湖南這邊教書沒有編製,隻能在全鄉十幾所小學代課,父親也不喜歡教書,後來乾脆不代課了,米雲念五六年級的時候,米雲父親就在村學校幫廚。那時候米雲母親不在村裡教書,出去教師進修學校學習去了,米雲記憶中,母親在米雲從小到大的記憶中都是在外麵進修學校學習。米雲自己小時候就多次去進修學校,還住過幾晚,進修學校原校區後來給了二中,後又給了實驗小學。隻能說曆史發展變化太快,很多人和單位在近二十年都慢慢退出曆史舞台了。
米雲母親說過,買菜的夥食費很難占便宜,米雲母親就管過幾年,但學生上交的糧食肯定會有結餘,就看結餘多少的問題,因為學生可能因為請假,或者節假日,滿額度上交的糧食不可能退回給學生,那個年代法定和臨時休假日都沒法計算精確,學生上交糧食是一學期一上交,因此每學期學校的糧倉都可能會結餘一點糧食,就是多少的問題,少的話,糧倉管理人和學校廚師可以各分百斤以內,基本上夠一家人吃上好幾個月了,餘糧比較多的話,就是學校老師均分糧食,人均一百斤左右,就是在學生每人每餐二兩米的標準上,稍微減少一個指甲的米粒,百來個學生一天就能結餘幾斤糧食,一學期就能結餘不少糧食,學生也會吃的飽飽的,就當糧食損耗了。學生家長也不會想太多,計較太多,相當於請老師每天吃兩頓白米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米雲在想,不是村裡的學校有這些油水漏洞,鄉裡其它十幾所小學可能都有,甚至油水更多,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油水漏洞,隻要有人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故事,初中學校也應該如此,米雲上初中的時候,也是學校搭餐,上交大米,自己帶菜買菜,如果學校全麵管理學生的夥食費,那生活標準就是差的不行,米雲上初三的時候,不用自己帶菜買菜,學校全麵管理夥食費,那頓頓如豬食,常年水煮白菜和土豆片,常年不換菜,吃的想吐,不堪回憶的生活。米雲估計有相同經曆的朋友不少,隻要是學校包攬整個夥食費的時候,就是同學們吃的最差的時候。
米雲的整個中小學生涯算是幸運的,還算不錯,雖然比不了城裡的學生,但比偏遠農村和山村的條件還是好了太多。網上可以看到很多偏遠落後的山村小學,就是近十年都有,趕不上米雲三十年前的小學條件。簡單看幾條偏遠農村的教育問題
一、偏遠山區農村教育落後的現狀
1、教育條件差,教育資源配置不足
偏遠山區農村由於人口居住分散,學校設置數量少,學生上學路程較遠,每周多數住校學生要走幾裡或十幾裡的路程來上學,交通工具有限,少數走讀學生早出晚歸,有些學生因此而輟學。
多數偏遠山區農村學校師資缺乏。師資力量差,大部分教師既代語文、數學課程,又要代體育、美術、音樂等課程,並且很大一部分農村教師知識基礎薄弱,教育觀念比較陳舊,教學方法相對落後,很少主動接受新的信息,教學效果低下,教育質量不高,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陳舊。
2、教師工作、生活條件差,積極性不高
偏遠山區農村學校自然條件惡劣,教師生活工作的條件差,嚴重影響農村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首先,山區交通不便利,很多村莊之間不通公路,教師出行困難,信息閉塞。其次,大部分農村教師居住條件較差,特彆是外地教師和家離學校較遠的教師一般隻能在學校居住。
農村學校給教師的條件有限,這對於未婚的青年教師來說,存在找對象難、結婚難的問題。即使已婚教師,由於基礎設施不健全,教師子女很難接受優質教育。導致很多農村教師都竭儘全力在城市購房,或想儘辦法調進城市工作,工作積極性受到極大影響。
另外,在偏遠農村地區存在圖書閱覽室和計算機網絡不配套等情況,教師精神生活貧乏,信息閉塞。所有這些問題,都使得農村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
3、學生失學率高、成績差
偏遠山區農村學生由於當地農民生活條件差。學生家庭負擔重,學校教育質量不高,社會就業壓力大等原因,使得農村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知識麵狹窄,綜合素質較城市學生偏低,對上學的積極性不高,農村失學率高,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
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逐漸流向城市,不少地市縣級以上的小學出現了人滿為患的情況,一個班級坐下七八十個人更是司空見慣,一個年級就有十幾個班,就連上課老師都感覺到了人山人海的味道,壓力太大,一人要同時教三四個班。
反觀農村的村辦小學,正在出現大量學生流失,甚至完全被廢棄的情況,各村的小學舊址已變成了民房,米雲的家鄉鄉鎮就是如此,即使剩下來的學校,也大多被合並,設立為孤零零的教學點,一個學校隻剩下掰著手指頭就能數得著的老師,一邊是城市小學的一座難求,一邊是鄉村小學的門可羅雀,兩相對比,讓人不得不心生惆悵,無限感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