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球解決了天天燒火的麻煩,像一個成熟起來的青年人。隻要我們用正確的方式與它相處,第二天早上等著我們的還是一爐溫暖。烤火時,無需像柴火、炭火那樣,時時注意火勢,注意添柴加炭。但是,它卻不能像柴火、炭火那樣烤紅薯了,方便的同時少了童年的樂趣。
最初的火爐沒有煙管通向窗外,剛燃起的煤球散發著刺鼻的氣味,通風不良的話有煤氣中毒的風險,所以,天氣再冷,家裡的窗戶也會有一扇是打開的。
九十年代後期,烤火桌、烤火罩盛行起來。火爐算是有了標準的配置,烤火變得更舒適,更溫暖了。烤火的時光裡有了麻將聲,電視換成了彩電。鄰居們串門更多的是約麻將了。往後,我們成年,離開了家鄉,對於家鄉烤火時光的記憶好像更多的是停留在了年少時。
現在的家鄉已經今非昔比,農村洋房、農村彆墅拔地而起,路路通,通到了家門口。城裡家庭有的家具、電器、空調和取暖桌他們樣樣都有,城裡附近的親戚家還是會專門買個烤火爐。烤火爐燒的是柴火,能燒開水和煮菜,但如今的烤火爐不再是生存的需要,而是成了一種生活的選擇。爐子燒起來後,整個房子都會暖和起來,不比空調的效果差。
藕煤爐子是米雲家用過最久的一種烤火方式,米雲家在小學用到大學畢業,整整十幾年,雖然這種移動式的煤火爐方便了很多,但烤起火來總是不暖身,要烤很久,並把火門全打開燃得很大的火才會有暖身的感覺。這種火爐其它方麵作用也和地坑火爐一樣,又可以烤火取暖也是農村家庭用作煮食物用的火爐,就是現在都沒有完全淘汰,用不慣煤氣和天然氣的老人,還是喜歡用幾十年前的那種藕煤爐子,就是煤上麵十幾個小洞,像蓮藕一樣,米雲的家鄉把這個鐵皮煤爐子叫藕煤爐子,缺點就是火小,不著急的還是可以用的,也非常耐用,幾十年都不容易壞掉。
冬天裡,每家每戶都會自己做糍粑,木柴燒過後,就會剩下火芯,在火芯上撐個鐵夾,放個糍粑,那是非常愜意的事了,這也是我們烤糍粑得最好工具了。小時候的冬天,能烤個糍粑吃,已算的上奢侈了。
如果糍粑不夠,烤橘子,橙子,泡柑,花生或者想換個口味,烤紅薯也是不錯的選擇。米雲家過去的二十年沒種過紅薯,都是彆人家給的,倒是近十年每年開始種點紅薯。
烤紅薯,也是個技術活啊,主要是要有耐心。像我們小孩子,心急的,把紅薯放在大堆火芯裡烤,用不了多久,紅薯表皮已經燒糊,但裡麵還沒熟透,烤紅薯適合小火慢燉,這樣烤出來的最香,大城市烤紅薯的小販不少,留意看下就知道了。
小時候烤火的盆子叫火盆,顧名思義,是盛炭火等的盆子,用來取暖或烘乾衣物。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製作。火盆,也叫“神仙爐”,具有極強的地方風韻與傳奇色彩。
據說是在“三國時期”開始使用的,傳到今天已經有101novel.com00年的曆史了。
從前,室內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內的熱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時雖然把炕燒得滾熱,也抵不住外邊的風雪嚴寒,於是人們就發明了火盆。
火盆最早是用泥製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點是傳熱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鐵、銅製成的火盆,火盆的形狀以圓形為主,大小不一,其直徑大多都是五六十厘米,有的還在盆邊刻上吉祥花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解放前,大多數農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舊時,物質文明落後,加之農民生活素來清苦,冬日無防寒設備,就用火盆取暖。每年中秋節後,各家就挖泥打火盆。多用紅泥、黃泥、黑泥,泥質好,無沙礫雜物,且粘稠細膩。在陰涼處放上幾天,過過“性氣”,以防成盆後崩裂。把亂麻舊繩,拆細剁碎,為“麻道”,摻和在泥裡,然後用瓦盆作“型模”,盆口朝下扣在地上,盆外敷一層草木灰,把泥拍貼在瓦盆上,放在陰涼處二、三日,取出“型模”,泥成盆狀,是為半成品。再進行加工收口,加底,拍平,擀光放起陰乾十天半個月。
嚴冬一到,即可生火取暖。農家做早飯燒開鍋後,就把灶膛裡的火扒在火盆裡壓實。彼時農家多為三代同居,火盆一般放在老人炕上。小屋子有一盆火,既可烤手又暖屋子;有時哄小孩燒土豆,婦女燒烙鐵燙衣服,也頗方便,可謂“一盆多用”。
建國後一個時期,鄉村不少農家還有冬天用火盆的。如今偏遠山區農村或還有之,一般地方已不多見。
一直到如今,農村多數人家做飯還是用大鍋大灶。冬天,做完飯,趁灶膛裡的火還沒有化成灰燼,把它扒出來,放到火盆裡,要一邊放一邊用腳或灰耙壓實,一家人一天的取暖就靠它了。一般一個火盆都配有一個扒火鏟,鐵製,用來把不斷燼化的灰撥開,露出火來供人取暖。如果晚上火用不完,還可以壓實,第二天早晨把上麵的灰倒掉,下麵的火在充分接觸空氣後又是紅紅的一盆,是真正的“死灰複燃”。
火盆的功用第一當然是取暖,“快來烤烤火”,是冬天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話。其次是充當熱源,大人做活用的烙鐵、牙刀子,都要在火盆裡加熱,孩子們可以在火盆裡燒豆包,燒土豆。把土豆埋在火盆裡,耐心地等著,看到幾股灰柱從火盆中騰起,那是土豆“放屁”了,趕緊把它翻過來再埋好,等到再一次“放屁”,就是燒好了,口味不次於烤地瓜。火盆旁還是一個聚居處,幾個人把手搭在火盆沿上,一邊烤火一邊嘮嗑。
火盆是家裡的老人天天守著的東西,小貓小狗也天天圍著火盆轉。老頭老太太點煙對火,也從火盆裡取火種。愛喝酒的老漢,往往在吃飯前把酒壺往火盆上一放,轉眼間酒就熱乎了。民間歌謠中把整天守著火盆的人形容成為有福之人“老太太,小媳婦兒,一個一個有福人兒不做飯,不淘米兒,坐在炕上烤火盆。”
過去,火盆還是刁婆婆虐待兒媳婦的“武器"。刁婆婆總嫌兒媳婦不乾活,就用火盆裡的火炭去燙童養媳,火盆記載了舊時童養媳的悲痛和苦難,火盆還是祛除黴運的方式,有點迷信,不過,這些都已成為了過去。
我們中國人很講究吃,煎、炒、燜、蒸、炸,花樣百出,然而,最讓我難忘的還是童年時候在村子裡的美味。
燒花生。小時候吃過的燒花生永遠是那麼香,我常常懷念那個味道。上村裡的小夥伴,圍著一盆取暖的炭火,隨手丟一把花生進去,便能聽到它們斷斷續續發出的“劈劈啪”的聲音,約莫一分鐘後,便可撈出香噴噴的烤花生。
拿起一顆烤花生,用嘴輕輕吹一把,一來吹去火灰,二來沒有那麼燙,再用兩拇指用力一掰,隨著“啪”的一聲,一股帶著燒焦味道的花生仁的香味穿過鼻孔,刺激著你的味蕾,那叫一個幸福!雖然吃完花生手指頭黑黑的,但內心的滿足與快樂卻超越了一切。
燒番薯。雖然現在的街邊上也有很多賣烤番薯的,但我再也找不到童年時的樂趣了,畢竟“烤”和“燒”是兩種不一樣的方式。
小時候,挖完番薯,總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到地裡去,就地“起鍋”——找來一些乾柴升起火堆,把番薯放在火堆邊上就可以靜靜地等吃了。幾雙帶著童真的眼睛緊緊盯著火堆,仿佛幾隻極度饑餓的小鹿盯著食物,脖子伸得長長的,唯恐閃爍的火光將它們突然吞噬掉。番薯一熟就忍不住開吃了。拎起一個番薯,在手裡來回打滾幾下,縱然燙感非常,可總也抑製不住貪吃的欲望。尤其在剝開燒焦的皮,金黃色的或紫紅色的番薯冒著熱騰騰、香噴噴的白氣的時候,那才叫誘人哩。猛咬一口,滿嘴的香甜味讓人百吃不厭。偶爾有個小夥伴心急了,燙到了嘴,蹦蹦地跳了起來,但仍舍不得吐出嘴裡的番薯,此情此景真是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燒玉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玉米也能燒著吃,大概在他們看來隻有煮玉米和炒玉米粒這兩種傳統的製作方式吧。可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燒玉米就已經是我最愛的美食了。放學後一口勁跑到玉米地裡,掰下一個玉米,拾柴,點火,扇風,把玉米皮剝光,用一根削尖的木棍串起,放在火焰上燒烤,看著玉米慢慢變黃,變黑,直到玉米粒變皺即可享用。要是蘸上香油和生抽,那香味更足。輕輕咬上一口,香甜鬆軟中帶著絲絲脆,令人回味無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燒芋頭。一般的芋頭或者用芋頭做的美食固然深受許多人的鐘愛,然而燒芋頭的清香以及燒製過程的趣味,或許隻有生活在鄉下的孩子才能享受到。
在農村,一到挖芋頭的季節,小夥伴們就會忙碌起來。就地取材,燃起火光,大家圍在一起,有說有笑,有吃有玩,十分愜意。燒芋頭外皮黑黑的,剝出來卻黃燦燦的,吃起來又綿又香。在寒冬時候,架著火盆,邊烤洋芋邊烤火,此番意境最佳。
火堆中烤魚。小時候的家鄉河水很少受到汙染,每當抓完魚蝦後便在路邊用削過的木棍把魚串起來,再架一堆火,火光冉冉,口水溜溜,等待烤魚的時間總覺得是最漫長不過了。香嫩的純天然河魚,骨肉鮮美,特彆是經過耐心火烤之後,直接就可以連骨帶肉一起吃了。魚刺在牙齒之間發出“絲絲”脆響,彆提有多可口了!
美食常有,可如此烤味美食恐難再見、亦難再有機會儘情品嘗。用明火燒出來的飯永遠都是最香的。
臨睡覺前,柴火燒熱的水壺裡的熱水正好用來洗臉。母親用濕熱的毛巾擦洗我的臉和手,臉上的蘿卜絲和手上的裂痕,那條久久未換粗質量的毛巾像把刷子,我被毛巾蹂躪的臉不是感覺好受,而是感到難受。洗完腳、臉後,烤火的結尾工作一般都是媽媽和父親完成。將那剩下的細碎的紅得發亮的柴火粒子挑揀出來,用水噴灑冷卻,變成了可以再次利用的木炭。餘溫還在的火堆裡,隻剩下空蕩蕩的竹椅和細膩的灰燼在冬夜裡堅守。
烤火這種古老的取暖方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可是,在米雲的記憶裡,依然忘不了那個曾在寒冬裡給人們帶來溫暖的火堆,那個曾經在單純年代裡給人融洽親情的火堆。烤火,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不僅是為了取暖,還有更深的涵義。那是人們過冬的一種儀式,是人們在漫長寒冬裡找到的一種表達,更是對新年的美好期待願生活像這火焰般溫暖紅火。人們以跳動的火焰為圓心閒適地坐下來,談論事情,交流感情,燃燒的火堆用自己的光把人心照亮。
現在回憶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內心升起的是對生活變化的深深感慨。感慨我們的幸運,幸運出生於改革開放的初期,成長於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期,父輩們吃過的苦,我們沒有吃過,父輩們沒能上過的學,我們安安穩穩地上到畢業,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沒有電子產品和大量作業的困擾,比80之前和90後之後出生的小孩更快樂,感慨我們的小時候幸福,幸福地過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年少的烤火時光裡也都是美好的回憶,每年春節烤電火的時候都能想到小時候左鄰右舍的圍著樹樁烤火的情景。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