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兩季已回憶,春天記憶不多,夏秋冬三季其實還是有蠻多回憶的,春天是播種和百花盛開的季節,對小朋友的影響不多,小時候放風箏少,米雲小時候對春天的記憶隻有柳樹和釣魚,沒有春遊活動,那個季節沒有新鮮的蔬菜瓜果吃,也沒有較長的休息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上,課後和周末也沒多少活動可以玩。夏天的記憶本來很多的,前麵很多章節都有分享過相關的故事,釣魚,遊泳,乾農活,乘涼,儘量不回憶重複的記憶,前麵章節提到的,隻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接下來還有秋冬兩季的回憶,冬天的回憶,前麵章節比較多的提及,秋天的回憶好像不多,秋天是承上啟下的季節,接過炎熱的夏天,又要為寒冷的冬季做過度,秋天也是比較重要的,雖然短暫,米雲記憶中發生的故事不多,主要科普一下家鄉秋天的傳統文化故事,秋天在米雲的老家中部城市湖南和湖北兩地並不算短,農村當時有個土話叫秋老虎,米雲當時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秋收就比較好懂,收獲的季節,吃的東西在秋天都能吃到,蔬菜瓜果在秋季都有吃的,秋天落葉歸根,到處都是枯黃的樹葉落地,可以撿一堆樹葉回家燒火煮飯,河堤上,水塘邊枯黃的野草都是小夥伴們點火的地方,看著大火蔓延,都非常的開心,燒完一批,過段時間又會生長起來,接著再燒,野火燒不儘的感覺。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入秋時間差異懸殊。在西藏中南部、四川西南部、雲南高海拔山區等地的部分地方,一般6月份就會判定秋天已來到;7月份,黑龍江中北部、內蒙古中東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東部、川西高原等地也早早開啟秋天的進程。
8月份,東北大部、內蒙古、西北地區大部、山西中部和北部、貴州中西部、四川中部等地也進入秋季的版圖中。9月份,秋季前沿抵達浙江中部、江西北部、湖南中部以及廣西北部一線,10月份到達華南南部沿海一帶;廣東和廣西南部沿海地區以及海南島、台灣島等地要到11月份以後才會陸續迎來秋天。
大城市中,呼和浩特入秋最早,一般8月12日就邁入了秋天的門檻,海口則要等到11月26日,為最晚盼到“秋涼”的大城市,一南一北入秋時間相隔106天。
秋季最短暫的地區要數東北和華北了,大多在50天上下。在北京,小夥伴甚至調侃,“脫下夏裝,直接穿上冬裝”,感覺風衣是最不實用的裝束。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氣溫逐漸升高已經成為一個不爭事實,並影響到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氣溫升高,還必然對以平均氣溫來衡量的氣候季節產生影響。
“月半十五,年怕中秋”之說。一年時光,轉瞬就快過完了。然而中秋和重陽時節,讓人有心曠神怡之感。在農事節日上,也進入收獲之期,經過立秋、處暑、白露、秋分之後,白天一天比一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長。此時讓遊子往往興起“寒露霜降水推沙,魚奔深潭客奔家"的思緒,從而興起不如歸去,準備回家過年的感歎。
中國天氣網通過盤點氣象大數據發現,1991年至今,我國多地的秋季都在推遲,總體來說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明顯。對比1991年至101novel.com101novel.com年逐十年的平均入秋日期,鄭州、寧波、深圳等地的秋季推遲幅度最大,超過10天,南京、合肥、杭州、南昌、廈門、福州、青島、蘭州、銀川、烏魯木齊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從全國平均來看,101novel.com世紀90年代開始,春季、夏季偏早,秋季偏晚。
入秋時間推遲與氣候變暖關係密切。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王偉躍介紹,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氣溫逐漸升高已經成為一個不爭事實,並影響到農業生產、社會經濟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氣溫升高,必然對以平均氣溫來衡量的氣候季節產生影響。
秋天不僅來得晚了,長度也在逐步縮短。不少科學家對我國季節變化進行研究發現,很多地的入秋時間和入冬時間推遲,而且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長度均變短;從區域來看,北方地區比南方地區明顯,東部地區變化比西部地區明顯。
中國天氣網整理了近三十年的氣象數據發現,1991年以來,我國多地秋季的變化情況與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大城市中,長沙、寧波、杭州、上海、鄭州、銀川等地秋季明顯“縮水”,幅度較大的寧波,從101novel.com世紀90年代至今秋季縮短12天,銀川、杭州、長沙也變少了7天至9天。
不管來得晚,還是變得短,都在提醒著我們“最富詩意的秋季”是一個短暫而珍貴的存在。
秋季(9月至11月),頻繁南下的冷空氣與實力尚在的暖濕空氣相遇,鋒麵活動加劇產生較長時間的陰雨天氣。
這就是我國華西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甘肅東南部、寧夏南部、陝西南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等地特有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華西各地並非同時進入秋雨期,秋雨空間分布不均,年際變化也較大。
華西秋雨的顯著特點是降雨日數多,有時30~50天,多則近60天,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兩天在下雨。
1991年至101novel.com101novel.com年,四川雅安平均每年秋季雨日多達57天,占秋季總日數的六成多;四川成都和貴州貴陽的秋季雨日都為38天,占比均超四成。
湖北恩施、陝西漢中、湖南張家界、甘肅舟曲等地秋季雨日都在30天以上,占比都在三成以上,可謂“天無三日晴”。
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道破華西地區多夜雨的特點。
農曆七月,此時已進入中國時間生活曆上的孟秋,即中國傳統秋季的第一個月。此時長沙天氣尚處於在燒烤模式中。很多時候,隻要天氣多變,長沙的某一天就可以體驗春夏秋冬四季。
曆史上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確在農曆七月,但“三伏在秋”,也就是說最熱的第三伏就在立秋後。更何況,三伏後,長沙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白天雖炎熱,但早晚卻明顯會感覺涼意,尤其晝夜溫差已特彆明顯,夏夜原本露宿屋外街旁的男人們已將竹床移入房中,擔心“被打露水”,新涼天氣就此開啟長沙秋天的明潔。長沙亦有俗語稱“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坎”。
當一夜之間,長沙街頭,忽然滿街都傳來稚嫩孩童喚出的“扯麻糖”吆喝聲,這一準到了農曆七月的孟秋時節,而七夕節、七月半的“鬼門關”也已臨近。小孩買賣扯麻糖,也被列為初秋“長沙怪習慣”。
“扯麻糖”在長沙曆來就是一種呼應節令轉換的食物。扯麻糖,據說是利用夏末初秋新獲穀子發芽製成麥芽糖後再加工而成。
扯麻糖應市,帶有農事收獲後“薦新”的意味,也表明初秋已經來臨。尤其市麵賣扯麻糖和賣扯麻糖的,幾乎全都是蹦蹦跳跳的小孩。那時就是從一聲聲扯麻糖叫聲中,長沙城內的市民會驚覺嗬,炎夏終於已經過去,初秋已經來臨,內心中會感覺似有一絲絲新涼,開始從鄉間向城內街巷彌漫。
農曆七月,長沙滿街小孩買賣扯麻糖習俗,來源甚古。晚清民國時期,外地人初到長沙,忽聽得滿街一片“扯麻糖”聲,往往驚得目瞪口呆。
1917年,從5月9日開始,長沙《大公報》連續刊載一組《長沙鄉俗竹枝詞》中,寫儘長沙民俗風情,在開篇四首《長沙鄉俗竹枝詞》中,就以“扯麻糖”為題,寫道孟秋朔日鬼門開,習俗家家接祖回。
每到七夕至中元節,長沙俗稱“鬼門關”時節,在蔡鍔路等處街頭,偶亦能遇上成年小販推著販賣扯麻糖的小車默默經過。隻是當初老長沙城中與斷續蟬聲相伴的稚嫩“扯麻糖”聲已不再可能灌滿我們的耳朵了。
牛郎織女神話,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農曆七月初七名“乞巧節”“女兒節”,這是中國古代一個專屬婦女的節日。是夜,夜觀天象,據說可見牛郎、織女二星相會於天河。
唐詩中杜牧已有“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的名句,之前在公元六世紀生活的南朝宗懍已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七夕節風俗,說當時婦女於天上牽牛織女相會之夜,“結彩縷,穿七孔針”,又“陳瓜果於庭”向織女“乞巧”等,這些風俗與1101novel.com0年後清代光緒年間編撰的《長沙縣誌》等書記載的長沙七夕風俗並沒有多大的區彆,可見風俗傳承,並未變樣。
曾國藩曾孫女曾寶蓀在晚年回憶說,她小時候在湖南時,於七夕夜也曾乞巧。除在庭院以瓜果敬織女星外,更要新月星光下,用紅絲線穿七口繡花針。那夜用大瓷盆盛清水放在月光下,次日早將花針輕輕橫放在水上,如果花針浮而不沉,且日影射向水下時,針影現出如花蕊,如筆,如算珠等,便是乞到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