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鄉間,習繡女子多會在朦朧月色下穿針引線,乞求獲得織女星的神授。
臨睡前,湘繡女們並將七夕夜穿針的五彩絲線,懸掛於門外樹梢枝頭,因民間傳說,是夜夜深之際喜鵲會往天河搭橋,這些絲線會被喜鵲銜去,鋪搭天上鵲橋,湘繡女們也以此寄托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
俗傳七夕當天,鄉村四處已不見喜鵲,俗以為喜鵲在這一天都飛到天上去為牽牛織女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在樹頭嘈嘈啼叫的喜鵲,如果細看,會發現它們的頭上毛羽已現出白色,這是因為它們上天為牛郎織女搭橋被他們踩過的緣故。
農戶們於七夕常有夜看天河明晦之俗,謂可卜當年米價。天河暗,則米貴天河明,即米賤。究其實,大抵因農戶皆“靠天吃飯”之故。各行各業都有靠天吃飯,老天爺賞飯吃,才能吃得最香。
“七月半,鬼亂竄”。農曆七月半,在中國民間向來俗稱“鬼節”,此日燒包祭祖,道家則稱此日為中元節,佛家稱盂蘭盆節。可見七月半,儒釋道三教彙流,互相影響,所含神秘色彩頗濃。農村人向來也迷信,這是不爭的事實,米雲母親都有點迷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長沙有句俗話“掛寶祭土,燒包祭祖”。“掛包祭土”說的是清明,“燒包祭祖”則說的是七月半。
七月半燒包祭祖,在長沙人意識中,意在紀念祖先,追思教養之恩,其出發點符合中國傳統的“孝”的觀念,因此從民國起,政府以破除迷信、推崇科學及防止火災等理由,禁止民眾過“七月半”鬼節,但七月半燒包之俗,卻直到現在,仍在湖南各地流傳。
民間“七月半”燒包,可從農曆七月初一,一直燒到七月十五。但民眾公認七月十一至十四這幾天的黃昏和夜晚為燒包的最好時期,這一時間段因燒包而帶來的空氣汙染值也一定非常高。
七月十五,民間相信這一天是“鬼門關”,因鬼門關閉,燒包太遲,祖宗隻怕領不到包封及錢紙了,故“鬼節”雖稱“七月半”,實際上七月十五這天,長沙城內闃然清淨,反倒無人燒包。至於七月初一起,會有人燒包,則是燒給新亡之鬼的。
從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半打止的鬼節期間,長沙人“接祖宗”也分彆有“接新客”和“接老客”之說。“新客”指的是新亡之鬼,接它們要從七月上旬開始接老客則是亡故已久的人,包括老祖宗,在七月初十後接就可以了。過年還有拜新年的習俗,就是給新亡之人拜年。
大人擔心孩童“火焰”較低,怕其撞上不乾淨的東西,故禁止其出門,或告誡大人帶出必須早歸。
七月半燒包,在燒包時,會出現一個個印著藍色或紅色花紋、像信封式樣的紙套,這就為“包”。燒包居民往這個信封紙套內裝入黃裱戳印紙錢,有的也裝冥府紙鈔。但包上寄送地址,從民國開始,人們就已經不知道如何寫了,於是一般人就在信封上寫“今逢中元之期,某某奉全家虔備錢財一封給某某享用”等等。米雲記得還會在信封上寫上過世的親人名字,怕他們收不到,米雲十幾歲的時候家裡都有燒紙錢,近二十年好像淡化了許多,大家都在努力賺錢,沒時間顧上了。
“七月半”對餓鬼也免不了會進行一些祭祀。道家就在“七月半”——道家所稱的中元節有“普度”活動,佛寺因目連救母等故事,會在七月十五“施食救助十萬餓鬼”。
此外,民國長沙報紙記載,“七月半”長沙亦有在湘江中放河燈之俗,據說可引導水中孤魂上岸享受祭食,故放河燈時,河邊放有桌子,桌上擺設三牲及酒食,甚至預辦酒席,讓其享用,如飯菜不夠,還提示它們可去廟中享用。當然與科學精神,與“無神論”的理論不合,所以不必詳談,點到為止。
在舟楫盛行的年代,有明月的中秋佳節,買舟賞月,泛舟湘流,往往成為中秋賞月最愜意的事。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和詩詞歌賦。秋天比較出名的詩詞,就是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詞,還有歐陽修的嶽陽樓記,好幾篇都上了中學教材,米雲都學過,還背誦過。
讀過蘇東坡前後《赤壁賦》等詩文的人都知道,這些在中秋月夜泛舟湘江的文字,無論吟嘯江麵,吹洞簫嗚嗚然,煮肴烹魚,賞月喝酒,“不知東方之既白”,其意境幾乎無一不出自800年前蘇東坡詩文所述範圍。
民國時期,嶽麓山一直就是愛中秋、愛月亮、內心充滿浪漫詩性的男男女女,在八月十五佳節前往賞月的地方,雖然彼時嶽麓山與長沙城區橫隔一條大江,跋涉頗為不易。
進入民國後,因廢除夏曆,實施陽曆,中國人陰陽曆合並,“節慶日曆”一度嚴重混亂,從1928年開始的五年間,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重陽遭到打壓。但到1934年後,執政者重新意識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成為主流。從1934年開始,隻要天晴,長沙即明確規定,重陽節等傳統佳節,各學校必放一天郊遊假,由學校老師帶隊遊覽郊野,嶽麓山就是好去處。
秋收後,尤其中秋後,以至重陽,長沙及全湖南,乃至周邊省份,民間有朝南嶽之俗。南嶽衡山為五嶽之一,曆代以南嶽能出雲雨,產材木,有益民生,而為一方之鎮,故南嶽載入祀典,依時祭之。
過去的封建王朝,國家禮製,在每歲春秋仲月,守土官必詣廟致祭,國家有大慶典則隨時遣官致祭。此後民間俗信認為東嶽主生,南嶽主壽。凡人俗子因此形成了在每年陰曆八月後至九月初上南嶽進香之習俗。
每到秋收之後,尤其中秋前後,從長沙等地前往南嶽的路途之中,男女混雜,奔走若狂,鄂、贛、皖、蘇等省男女,也在此時相率來朝南嶽,“項背相望,南嶽的熱鬨,乃至無與倫比”,南嶽附近數十裡內的鎮市,自秋徂冬,皆無晝無夜。
賣香燭紙錢酒果者,以及各種旅行禮神必需之物無不利市三倍,茶店飯店人滿為患,以至於至今南嶽素食仍名聞全國。
當年從長沙到南嶽路途中茶館飯店門前,最讓外國人稱奇者,是每家飯店前必置辦一個巨大香爐,以為朝山者上香之用。當年朝南嶽者,每個人手中必時刻捧一炷香,入客店休息,即可隨手將香插入爐中。最興盛的時段,據民國初年統計,長沙南郊往南嶽路途的路邊客店所積炷香之柄,每日可得二三十斤至五六十斤不等,家家如此,香客之多,可以想見,米雲念大學的時候,班上就組織過一次衡山遊玩,山頂過了一晚,穿的軍用棉大衣,依然凍的發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朝南嶽的禮儀,在朝拜之前,必須自我審視自己為何人而朝南嶽,又為何事而朝南嶽,預先寫好禮文申禱,為父母祖父祖母朝南嶽者最多,此時又須審視他們之是否還活著。仍在世間生活者,為朝清香,身著青衣、紅衣外,一般胸掛黃袋為已故父母親戚朝香者,為朝亡香,朝亡香的人,必須在帽簷邊纏一小幅黃布。
朝南嶽之風在清代及民國蔚然成風,故從晚清起,每到中秋之後從長沙前往南嶽的主要道路集鎮旁為香客服務的攤點甚多,蔚成集市。也有長沙小商販前往南嶽鎮做生意的。而南嶽出產的黃精和鹽筍及各類菜暢銷於南嶽鎮上,亦風行於長沙城中。
1933年9月5日《湖南國民日報》載,“南嶽為名勝之區,每年秋季,各方仕女,來往朝拜香,不下二十萬人”,可見雖經戰亂及政府努力移風易俗,朝南嶽者依舊人數眾多。長沙城內小古道巷雖有南嶽行宮,但主要為衡陽船幫煤幫行會所在,在此亦有市民前來遙拜南嶽還願者,但為數並不太多。
重陽節時,長沙人又有做重陽酒之俗。重陽節時所做之酒,至春季開壇,則稱杜鵑酒,至第二年重陽開壇,則稱重陽酒,其味最是甘醇香醇。
重陽過後,天氣已寒,時已逐漸入冬,歲時娛樂消閒活動,自此多轉入室內。戶外活動最好的時間也就是在秋天,不冷不熱的季節,爬山還是觀景都適宜,湖南和湖北都有名勝古跡在,嶽陽樓和黃鶴樓就是代表,無論是坐在愛晚亭內,欣賞比花還火紅豔麗的楓葉,還是登上嶽麓山頂,眺望萬山紅遍,層林儘染,都能感受到湖南最美的秋天。黃鶴樓上也可以看到江景。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描繪出了麓山紅葉的美景。嶽麓山上的紅葉樹很多,成片成片的,特有氣勢。孤帆遠影碧空儘,唯見長江天際流,長江邊上的黃鶴樓以前就是古人送彆好友的地方。
小時候的秋天,米雲隻有釣魚和燒野火回憶,不值得單獨回憶,以後有需要再穿插回憶記錄到其他章節,本章節主要科普一下秋天的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故事更為重要,因為這些值得國人了解,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不像現在的直播鬼魅低俗文化,國人生活太苦,不得不當小醜,也能理解,不做過多解讀,努力賺錢,努力工作和好好生活,國泰民安的時候,老百姓才能靜下心來,不會隻吃快餐文化,丟掉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傳承,沒有過去,忘記過去,也不會有好的未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前車可鑒,時代要發展,淘汰落後的產能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不是意外著淘汰傳統文化傳承,好的文化傳承需要繼承,落後迷信的文化傳承需要過濾,好的保留下去,差的可以放棄,追求進步和幸福的生活是最終目標。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