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假日_80後的回憶錄_思兔 
思兔 > 都市言情 > 80後的回憶錄 > 第150章 假日

第150章 假日(1 / 2)

前麵章節各種類型的都有回憶,就連自然天氣都有科普,主要還是停留在米雲十幾歲的記憶之前,之後的記憶不願觸碰,40歲之前回憶前三十年的生活故事,米雲50歲左右才原意回憶前二十年的故事,人的一生中,往往都是童年的回憶最為珍貴和純潔,青壯年的記憶其實也還好,中老年的記憶可能就更多壓力和憂傷了。

說實話六月之後,米雲還是有大量空閒時間的,沒有重要的學習任務和考試,每天都可以大規模的書寫文字,但可能懶惰,反而不願下筆,寧願多刷視頻,可能現階段確實不方便寫下去,近二十年的生活確實還有點敏感,不願觸碰,太多的人都在世,老年化時代到來,人均壽命80歲已經是平均水平了,其實還可以多寫一點,至少先寫到中學和大學時代,其實這段上學時間也還是純潔的時代,也是有回憶的畫麵的,尤其大學畢業後的十幾年中會有太多的故事,剛出社會,跟社會人士打交道,碰到的事情太多,經過社會實踐活動,更能體會到社會生活的複雜和不容易,發生的故事最多,記憶也很深刻,更多敏感的故事也就發生在這段時期,非常敏感和深刻,但又不能多提,真實生活就是如此,一代代人的努力,很多的黑暗逐漸走向正大光明,米雲就體驗過暫住證和居住證製度的時代,居住證到現在都還存在,也許有一天也會在生活中消失。

時光飛快,世事變遷,一代人會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無論如何變遷,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萬萬不能背棄的。優秀的文化需要繼承,迷信落後的文化可以淘汰剔除,有些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卻因西方文化的衝擊,而漸漸被國人淡忘,有人稱之為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米雲也認可,但完全遺忘也是不對的,畢竟也是先輩們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可以完善和變更,選擇性的繼承下去。

當你對這些外來的洋節趨之若鶩時,你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還了解多少呢?說實話米雲個人是從來不過洋節的,不討厭,也不反感,不支持,不反對的態度,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出處,存在即是合理,不能強求彆人跟個人喜好一樣。

端午節剛過,說實話,今年的三天端午節假期米雲都沒有吃上粽子,但在去年,米雲一年四季都會有吃粽子,粽子就放在冰櫃,米雲會在網上買一堆儲存到冰櫃當糧食吃,日子過的算比較窘迫吧,近兩年經濟不景氣,各方麵的日子也不好過,本章節就說說過節吧,除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這幾個享受假日的傳統節日人們會牢記不忘之外,年輕人們的心目中不能忘記的,恐怕當數自家的國慶節,國際勞動節、和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及聖誕節、平安夜了。情人節一到,是一花難求,愚人節一到,是一飯難求,平安夜又是一果難求。而精明的商家們,近幾年又搞了什麼雙十一光棍節、雙十二購物節等等,不僅弄人們是目不暇接,還培養了一大批消費者。

米雲幾十年中,最喜歡的還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勞動節和中秋國慶。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了,留有印象的也就是這些節日,這些節日都能吃到好吃的東西,還能和親人相聚,米雲記得小時候勞動節的假日一直就是五天,近十年有調整,最近幾年又調整回來了,現在的中國節假日並不多,比起古人來說還是少了很多很多。

米雲個人比較喜愛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可能有點不合群,不合時宜,畢竟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活方式,不能強求每個人的喜好,有興趣的可以跟米雲回顧一下那些我們先輩生活中非常重的傳統節日吧!

在中國古代,“年”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日”,而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雖然現在春節還被我們隆重慶祝,但是“人日”已經被逐漸淡忘了。

其實在古代,“人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進入新年之後的第一個節日。陳樹千在《節日中的詩歌盛宴》中講了“人日”的來源——在西漢時期,人日這個節日就有了雛形。東方朔在《占書》中記載“歲後八日,一為雞,二為犬,三為豕,四為羊,五為牛,六為馬,七為人,八為穀。”這樣的創世神話是先民對人類起源的猜想,也是人類對自身主體性的一種確認。

中國曆史悠久,先後出現的節日也有很多,有些我們一直延續到現在,比如“元日”,就是現在的春節,還有清明節、端午節等。

還有很多節日,已經逐漸消失在曆史長河中了。具體說來,比如唐朝節日中,“人日、上元、晦日、中和節、二月八日、社日、上巳、寒食、四月八日、伏日、七夕、中元、重陽、冬至、臘、歲除”等十多個節日已經消失了。

到北宋時期,一年節假日合計大約有76天,除了現在已有的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等節假日外,寒食、冬至、天慶節、上元節各休假七天;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日各休假三天;立春、人日、春分、春社、上巳、天祺節、立夏、天祝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授衣、重陽、立秋各休假一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為什麼那麼多傳統節日會淡出我們的生活?

有的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隨著宗教色彩的淡化,人們曾經熱衷於慶祝的盂蘭節、浴佛節與佛誕節、天日(玉皇大帝聖誕日)等等已經逐漸消失於視野之中;有的節日隨著社會主流思想的變化,被人們放棄慶祝,如曾經是男女外出聚會遊樂的上巳節也在程朱理學興起的宋代被逐步廢棄,與寒食節一起融合在了清明節之中。

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傳統節日之中的細節也已丟失了,比如端午節的祭祀和用艾草淨身、中秋節的祭月等等。

現如今情人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萬聖節,聖誕節等洋節被很多人知曉,而很多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則被逐漸冷落,甚至有一些已經被人們遺忘。

以下的五個傳統節日,都是曾經很火很流行而如今被冷落遺忘的中國傳統節日。

1、花朝節

花朝節,也叫花神節,或者叫百花生日,這是一個以花為名,體現人們花神信仰的節日。

說到花,咱們今天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好看,觀賞這些,但在古人的觀念裡麵可不一樣。在咱們中國古人的觀念裡,花代表著生命的孕育與輪回,是象征著人與萬物的生老病死的。相應的,神格化的花神,也就主管著人們的生老病死,甚至是農作物的收成好壞了。這也是花朝節產生的心理動機。

花朝節由來已久,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這是紀念百花的生日。

2、寒食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現如今還有多少人寒食節呢?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誌,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這一日,禁煙火,隻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

3、下元節

下元節的來曆與道教有關。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彆是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分彆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之辰。

下元節習俗有

1祈願神靈下元節這一天天黑之前,一般需要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忠誠。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農作物能夠安全過冬。

2祭祀祖先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節月亮出來的時候,把家譜、祖先像、排位等供於家中上廳,然後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開始祭祀祖先亡靈,祈求祖先保佑。

3飲食風俗民俗雲:“早吃糍粑晚吃魚”,在下元節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到了下午祭祀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豐富的菜肴,像魚肉、羊肉、豬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對生命曆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種生命的體驗,並不能隻用“愚昧無知”“宗教盲從”來概括甚至打壓。

4、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主要習俗

1祭祖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

2祭祀土地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3放河燈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中元節放河燈,據說是從上元節(元宵節)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最新小说: 雙人方塊求生,性感蘿莉終成嬌妻 我在原始部落混的風生水起 我嘞個驚天霹靂玄學真千金 八零,首長不追了,帶崽離婚真香 快穿:惡人終入病嬌懷 小師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 八零滬市:和冷麵軍爺的風月官司 小巷人家2艱難之路 末世:最後一個男人的我多子多福 海賊:輝煌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