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勤勞節儉的美德_80後的回憶錄_思兔 
思兔 > 都市言情 > 80後的回憶錄 > 第151章 勤勞節儉的美德

第151章 勤勞節儉的美德(2 / 2)

仆人撤去了一大半,僅剩下四個盤子一壺酒。蘇東坡笑著說“這不是很好嘛!”他和友人舉起酒杯,熱情地敘談起來。

典故三陳嘉庚勤儉辦學

陳嘉庚,是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1874年他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裡集美村。9歲入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麵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入大規模工業生產。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財由我辛苦得來,亦當由我慷慨捐出。

他集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1913年他創辦集美小學,以後又辦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學校。1919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到1937年,廈大已發展成為當時國內科係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

儘管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台、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夥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種魚。

他有一把從南洋帶回來的布傘,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說那傘太不像樣了,要給他更換,他說“不像樣不要緊,能用就行了。“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陳嘉庚事業達致頂峰時,不過擁資一、二千萬元左右,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始終如一地慷慨輸捐而自己一生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的,唯有陳嘉庚。正因為如此,黃炎培先生曾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隻有陳先生。”他辦學的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典故四勤儉的傳說

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餘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

儘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麵寫道“隻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隻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

兄弟倆才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典故五季文子勤儉生活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彆國的人笑話您嗎?

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最後反而被策反過來了,開始是這樣勸說,太過節儉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麵,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

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隻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隻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隻是用穀糠、雜草來喂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典故六朱德的扁擔

也是米雲曾經在課堂上的一篇課文,“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誌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鬥,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80後可能都學過這篇課文。

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持鬥爭。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裡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

這條扁擔如今還珍藏在革命曆史博物館內。這條扁擔說明了我們的中國共產黨是乾什麼的,說明了我們共產黨領導的乾部和舊社會官老爺的區彆,一個共產黨員,不論地位多高,官職多大,都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應該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和人民同甘共苦,按人民的意思辦事情。

人民靠扁擔挑糧吃的時候,我們不能坐著吃現成的,人民的肩膀還壓著扁擔的時候,我們不能自己躲到一邊圖清閒、享清福,而應想著如何通過自己勤奮勞動換來勞動人民生活的改善。

看了這麼多古今典故故事,應該都容易懂得勤勞節儉的意義。

“成由節儉,敗由奢”是治國安邦的大道。春秋戰國時期,齊桓、晉文、秦穆等都極力提倡儉樸而摒棄奢華,從而達到了富國強兵、稱雄列國的目的。西漢文帝躬修節儉,思安百姓,選賢治國,大度安邦,與民休息,輕徭薄賦,使當時出現了社會安定、人給家足的繁榮景象,出現了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文景之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等開國明君,也都以勤儉治國,而使國富民強,社會繁榮的。

“克勤克儉,開源節流”是治家之法寶。“一夫不耕,或為之饑,一婦不織,或為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節,則物力必屈。”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家庭也如此,即一方麵要辛勤勞作,創造財富,一方麵要善於理財,合理開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這樣才能使家庭富裕。

懂得“勤以立誌,儉可養德”是做人之美德。儉是德的全麵體現,是道德的根本;侈是萬惡之首,也是萬惡之源。隻有倡儉尚廉,鄙棄奢侈,才能克己奉公,為人景仰。立誌繼承勤勞節儉傳統美德,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美德。以實際行動繼承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

珍視有限資源,愛惜勞動成果,節約用電、用水、用糧,養成勤儉習慣。不講吃穿,不亂花錢,不擺闊氣,不與同學和世人攀比。學會根據量入而出的原則理財,合理規劃自己的零用錢開支並做好記錄。

喜歡80後的回憶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80後的回憶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修仙,從被雷劈開始 重生漁村:1982 被迫加入妖精籍的我成為至強 爹爹是鏢師 卡拉多蘭德的諸界之征 回到相親前,被七零兵王一眼定情 修煉一天漲百天修為,我要無敵了 四合院之小道士下山 穿越60:我在南鑼鼓巷82號 小人物的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