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除了悠久的曆史文化傳承,也發生過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隻有勤勞節儉的美德傳承一直持續了上千年之久。米雲比較偏愛傳統文化,與現在的社會可能有點格格不入,也許是從小到大的教育如此,出生在中國經濟比較困難的時候,那時候物質匱乏,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主要受母親家族的影響,母親一家人全部都比較節儉,除了外婆不在節儉之列,可能外婆的大方多於節儉看不出來。
米雲印象中母親一家十幾口人比較節儉,算上外公的五兄弟開枝散葉的話就是百口大家,整個家族都有節儉之風,可能是時代局限性,受限於當時的物質條件,也有可能從古至今,勤勞節儉就是家風流傳至今。由於前文提及到過多次,儘量不重複前文內容,隻分享沒有提及過的回憶。
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最基本最突出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春秋左傳》中有“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記載。
大意是說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隻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早在3000年前成書的《周易》中則說“甘節,吉”。意思是說,甘於節儉,樂於儉樸,美好;“不節,則嗟。”意思說,不能節儉,結果必定招致禍患,落到愁眉苦臉,唉聲歎氣的地步。
從傳說中的堯、舜、禹起,各個曆史時代的廣大人民群眾,乃至封建統治階級的有識之士,無不以勤儉為做人的美德、持家的要訣、治國的法寶,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
米雲隻分享幾個家庭回憶,重點科普古今故事,其他的家庭回憶以後有機會慢慢穿插,不像集中回憶,太過真實的回憶有點敏感。
米雲分享的就是高中階段的一件事,也有可能是初中,已經記不清了,已經有二十年左右了,有一次米雲和外公坐公交大巴車進縣城,全程大概兩小時左右的車程,就是現在各鄉鎮的路修好了也要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當時坐車的人隻有米雲和外公兩人,不知道什麼原因,外公可能是吃酒席或者本身就在村裡小住,下車後我們的落腳點是小姨家,當時是在汽車東站下車,離目的地大概七八裡路,打的大概是三元左右,坐公交一元左右,當時還不能直達小姨家門口,米雲和外公下車,米雲當時是想坐公交車或者打個摩的慢慢遊去的,畢竟那是外公已經是70多歲高齡,那時候還沒有老年癡呆,米雲的外公是解放前的初中學曆,比一般當時建國的將軍學曆都高。
米雲外公主要為了養家糊口,才沒有選擇高升,隻是平淡了當了三十年村支書,卸任村支書後又當了鄉鎮十幾年的各個單位支書,當時還是在編的支書,光學曆就能足夠高升,村支書離任後都還能最後高升十幾年。外公下車後主動在前麵帶路,米雲也不好說什麼就隻能跟在後麵走,邊走邊聊,肯定少不了一番教育,米雲隻記得當時外公不是和米雲一樣輕裝徒步,外公肩上還挑了一擔行李,用鋤頭當扁擔挑的東西,當時可能就是為了帶鋤頭進城,外公當時身體還好,雖然七十多歲了,還是健步如飛,米雲在後麵小跑跟進。米雲隻能推測發生在米雲上初二和高二階段的時候發生的事。
那個年代出生的人身體素質都比較好,米雲的爺爺也是如此,聽父親說過,米雲的爺爺經常步行幾百裡來回湖南和湖北兩地的縣城,一走就是幾個月,解放前的剃頭匠,就靠剃頭的手藝,賺了幾棟房子和幾百畝土地,好在最後都在解放前賭博輸光了土地,解放後還是評了個中農成分。米雲父親說,父親三兄弟都會老式剃頭,米雲小時候就體驗過,但從不認可剃的發型。長大以後就不願再讓其剪頭發了。今天也是父親節,就隨便說幾句,願所有父母長輩都健康長壽。
回到勤勞節儉的主題,現在所理解的勤勞指的是人們對待勞動的態度與品格。它要求人們熱愛勞動,積極參加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和豐富自己的生活;所謂節儉,指的是人們對待個人生活欲望的態度,它要求人們節製自己的生活欲望,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節約生活,節約財用,合理消費,正確理財。
勤勞和節儉是相互聯係的。勤勞是源泉,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節儉是節流,節約社會財富,以利積累財富、再生產和合理消費。如果隻勤勞不節儉,猶如竹籃打水一場空。沒有勤勞,就沒有財富的創造;沒有節儉,就沒有財富聚積,兩者有機統一,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自諸葛亮<戒子篇>,高考的名言警句都可能會考。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出自於《尚書·大禹漠》,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出自於《左傳》,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出自李商隱《詠史》,大意縱觀曆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出自於《朱子治家格言》,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黎明即起,灑掃庭院”出自於《朱子治家格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耳熟能詳的詩句,小學課本都有專門一課。古人對勤勞節儉留下的名言警句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引用了。
最後看幾個古今經典勤勞節儉故事
第一個典故陶侃愛惜物力
陶侃是東晉的名臣,他曾擔任侍中、太尉、大將軍等握有政務及軍事權力的高官。雖身居高位、重權在握,但始終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因此對於不珍惜資源的人,很不以為然。
有一次,他看見一個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稻穗,就問他稻穗那裡來的,那人回答是隨手采的。陶侃聽了之後很生氣,當場訓斥道“你不但自己不種莊稼,還要糟蹋彆人的糧食。”那人被責備後,頓時不知所措。
任荊州刺史期間,有一回地方上造船,他叫人把造船剩下的竹竿和木屑收藏起來。大家對於陶侃此舉都議論紛紛,不明白他保存這些廢物有什麼用?到了冬天下起大雪,路麵又濕又滑,很不好走,陶侃叫人把木屑拿出來鋪在地上,有效地解決了人車通行的問題。
後來國家發生戰爭,要造戰船,可是沒有足夠的釘子可用。陶侃拿出收藏的竹竿,劈成竹釘,解決了造船的困難;陶侃去世後,東晉大將桓溫要伐蜀,發現缺少裝船用的竹釘,於是陶侃生前保存的竹頭又派上了用場。
至此,人們才明白陶侃愛惜物力的用心。在他的節儉的影響下,荊州地區的人民都養成了勤儉的風尚,從而使農業迅速發展,成為當時的富庶之地。也算米雲的半個家鄉。
典故二蘇東坡節儉自律
蘇東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名字叫蘇軾,號東坡。他曾做過宋哲宗的侍讀。他在給皇帝的奏章中講述皇帝成功治理天下必須注意的六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件是講節儉,簡約樸素,不傷民財。
有一次宋神宗要大辦元宵節,購買“浙燈”四千盞。蘇東坡反對這樣鋪張浪費、勞民傷財,就大膽寫了《諫買浙燈狀》。神宗認為他的意見是對的,決定不再購買“浙燈”。
蘇東坡21歲中進士,相當於現在的研究生學曆,做了40年官,有得意之時,也有被貶的不幸遭遇。不管是處於逆境還是順境,他都節儉自律,極力反對奢侈。他認為奢侈腐化、大吃大喝不僅有害風氣,也有害身體。在給一位友人的信中,他寫道“口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約,亦是惜福延壽之道。”意思是說,人的欲望是無窮儘的,注意節約,對身體和事業都有好處。
他曾經被貶官降職來到偏遠地區時,由於俸祿工資大大減少,生活出現困難。為了度過困境,他將大大降低了的薪俸,精打細算,計劃開支。這個辦法是
將收入分為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又分成30小份,每日用一小份。他把分好的這些錢裝在口袋裡掛在房梁上,以後每日清晨取下一包。取下這包錢,再計劃一下,先買急需的,能省就省。一日下來,決不超支。每日剩下的錢,他又裝入另備的一隻竹筒裡,以備緊急事件時再用。
就這樣,由於他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再運用精打細算的理財方法,確保自己的每一分錢都能正確使用,度過了困難的時候。
當他順利時,身居高官也不忘節約儉樸。他給自己規定每頓飯隻能是一飯一菜。若來了客人,也隻許加兩個菜。如果親朋請他去作客,他也事先告知對方,不要鋪張,不然他就拒絕入席。
一次,他的一位好友從遠地來,多年不見,分外親熱。好友請他去敘舊,蘇東坡推辭不過,再三叮囑他按老規矩,不可鋪張。友人連連答應。
第二天,蘇東坡按約赴宴。當他來到友人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友人覺得多年不見,今日宴請蘇東坡,理應豐盛一些,而在蘇東坡看來,卻是過於奢華排場了。
蘇東坡皺皺眉頭,說有約在先,怎麼還這樣鋪張。友人一再解釋說按我原意,比這還要豐盛,已經按兄長之意減去了一半。
蘇東坡搖搖頭,說“你還是不了解我呀,我不是僅嘴上說說而已,而是從心眼兒裡反對浪費的。請你撤去多餘菜飯,夠我二人食用即可,不然,我就要告辭了。”那友人點點頭,心裡頓時升起敬佩之情,說“好,按你的意思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