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機械化的橫空出世,除了之前回憶過的傳統農具被淘汰,慢慢消失退出舞台外,就連傳承幾千年平常做飯的傳統模式也是慢慢淘汰,隻能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燒柴火做出來的吃的,消失的蒸米飯,消失的多用鍋和柴火飯,農村都在慢慢消亡,城市裡就更不可見了,清一色的煤氣和燃氣灶,早十年還流行過電磁爐幾年,科技越進步,生活方式就變幻的快,炊煙嫋嫋的時代逐漸遠去,煙火味消散了不少。
消失的東西太多,米雲一下子也想不起來,想到就記下來,希望留下傳承記憶,而且大部分都是米雲打過交道和親密接觸過的老物件,還有很多米雲都不願提及的老物件,能留下多少記憶算多少了,畢竟也是真正的曆史,真正的生活,隻是已不適應現代化的環境,才會慢慢被社會淘汰。
老話都說,民以食為天,食以灶為先。柴火土灶台曾經是鄉村生活的一個亮點,那灶台前承受著煙熏火燎的人,一日三餐為家人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俗話說無米有柴死得快,有柴無米得燒水。可見,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柴"排在首位的重要性。
在這個意義上,廣義的"米油鹽"都是所需要的。而隻有"七件事"中唯一不能吃而又與吃密不可分的"柴"是我們人類的"特需",也是人區彆與動物的最重要的物質。
古代的老百姓不知道現代自然科學、也不知道現代的人文科學,但是,他們把"柴"放在"開門七件事"首位,還是很有些道理的。正是"一家一戶,無柴不成火,無火不成炊,炊煙不起,萬無生趣"
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農村家家戶戶廚房裡的灶台,基本上有兩口灶,一口大灶燒柴,一口小灶燒煤,也有的地方是大灶台煮豬食,春節煮豬頭,臘肉,臘魚,臘雞和臘鴨等臘菜。米雲的家鄉大鍋平時一般就是用來煮豬食的,大灶的鍋直徑1101novel.com㎝以上,平時燒菜煮飯完全用不上,就是農村擺酒席,燒菜也不是用大鍋,一次性做五六盤菜,50㎝的小鍋就夠用了,大灶可以熱菜和蒸菜沒有任何問題。米雲就親眼見證過酒席大廚在自家下廚,米雲考上大學和成家都有在農村老家擺過酒席,傳統的農村柴火宴席菜,就是用50㎝的小鐵鍋做出來了,當然也比現在城市裡家用32㎝鍋也大不少了。
米雲也估計農村的大小灶雙鍋也是傳承幾千年了,這個習慣煤氣灶和燃氣灶都有繼承,儘管日常生活中隻需要用到一個,另外一個永遠作為備用。衍生到現實生活中就是災備環境和生產環境,老祖宗的智慧,壞了有備用的替代,曆史上打仗都會留有預備軍,應對意外和不確定性的狀況發生。
土灶據說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從遠古時代就有,土灶的曆史也是悠遠流長。
據曆史相關資料記載,最開始的土灶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居住在洞穴裡,或者簡易的窩棚裡,生一堆火,架上一些器具,就是最原始的灶了,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叫做野炊,或者生篝火。
到了新時期時代,古人們就在自己居住的草房裡,挖一個灶坑,把炊具架在上麵做飯,這種方式,比用石塊或者土球支架做飯相比,更好的利用了熱能,後來在某些已開發的遺址中就看到了互通式的圓形灶坑,估計這就是雙灶或者多灶的鼻祖。這種掘地成灶的灶坑模式,就是最早的地灶,也是最早的土灶的雛形。
春秋戰國的青銅器時代,進入秦漢以後,絕大部分炊具必須與灶相結合,才能進行烹飪活動,灶因此成為烹飪活動的中心,這就是現在集成灶的雛形。出土最早的應該是漢代的陶灶,都是這種連體灶。
漢朝以後,列鼎而食的習俗改變之後,人們在地麵上開始用磚或者土坯砌成方形的單眼灶,或者雙眼灶,這種灶的發展,相比之前的在地上挖坑成灶的方式又進步了很多,這種模式的灶具也是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最開始是用泥土砌成的,這種灶體,最大的優點就是簡易,砌房子的時候用的泥土就可以砌成一個灶台了,非常快速和實用,缺點就是太簡陋,不能耐火,還容易開裂,沒有擋火板,做飯的時候汗流浹背,沒有水箱和案台,功能性差了很多。
後來開始使用石塊或者磚頭壘砌成更加結實和堅固的灶台,灶體更加的嚴密,密封性更好,更加的省柴和高效,使用的時間也更長,有的還配備了水箱和案台,也是更加的方便了。
進入新世紀,隨著農村新型房屋的出現,老農們砌成的灶台更加的大氣和美觀,不僅占地更大,而且都貼上了好看耐用的瓷磚,顯得整個檔次就更高了,更加的乾淨衛生,清潔起來也是更加的便捷,一點都不輸城裡的燃氣灶和集成灶。
鄉下孩子沒有不燒火做飯的,他們大多數都喜歡燒火,尤其是家裡來客人或冬天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那時候,鄉下都是燒柴火,現在大多數鄉下仍然在燒柴火,因為柴火旺,燒出來的飯菜好吃,也經濟實惠,木材出門一圈就可以撿回來,煤氣和沼氣需要成本,偶爾熱菜和加菜用下。
鄉下做飯,煮豬食需要大量的柴火。這些柴火除了莊稼地裡的麥草、穀草、玉米稈,油菜枝,還有自家山上的樹丫和雜樹。好多家庭光是這些柴火還是不夠燒,那就得需要人去拾柴火,多半又是家裡的孩子去做這些活。
割豬草一般是去田邊地坎,行走在田野裡,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因為豬一天三頓都要吃,吃得多才長得壯。拾柴火那就要去爬山上坡,穿行在大山裡。拾柴火最好的季節就是夏天暑假裡或秋天落葉時。每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環境不同,取材就不一樣,米雲家基本上小時候都是去對麵荒村收割豬草,木材就在門前門後就能自給自足,棉花枝條也可以燒半年的時間。
灶台,是鄉下居民每家每戶必不可少的炊事設施。從單鍋灶到雙鍋灶、三鍋灶,甚至包括有蒸鍋的四鍋灶,其大小形製則是據每家每戶的條件而各不相同。
農村砌灶台是一門技術活,它的壘砌也有一定的學問和規矩的。灶台砌得好,會使灶好燒,又可節約柴禾。鄉下的人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好像無師自通似的,米雲家的灶台,一般都是找村裡的泥瓦匠砌的,非常好用,父親自己也會,但專業的事給專業的人做最好,不然火難燒旺,還要備受煙熏火燎,父親在菜園砌個圍牆攔起來,或者修補灶台和地麵還是可以的。
灶台一般是一米多高的灶台,灶台上安放著一大一小的兩口鐵鍋,小鍋用來煮飯炒菜,大鍋用來煮豬食。
灶台的旁邊還一溜煙的放了幾口鋁鍋,用於燒熱水,鋁鍋的後麵就是高高立出屋頂的煙囪。鋁鍋的上邊一年四季都掛著熏得漆黑的臘肉和香腸。灶台的對麵是一個樹疙瘩做成的一個凳子,早已坐得油光發亮,旁邊堆放著枯樹枝的燒火用的燃料。
燒飯的時候,媽媽把灶台打掃得乾乾淨淨,米雲兄弟和奶奶負責燒火,一會兒灶堂裡便紅彤彤起來。頓時,炊煙嫋嫋,散發出淡淡的柴火味。
其實燒火也是一個需要技術的活,不會燒的總是一會兒把火燒大了,一會兒燒小了,一會兒燒滅了。火沒有燒好,衣服褲子都沾上一層黑黑的炭灰,手上臉上也是抹上了黑。還容易死火,燒黑心火。
其實,燒火是有竅門的,灶膛裡的柴火不能太多,柴火架空,火心要空,這樣才能把火燒好。那時媽媽總是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當然,燒火也需要跟灶台上做飯的人配合好,炒菜時要燒得旺旺的,燉菜時要小火慢慢地煨。
大人們在灶台那邊忙這忙那,鍋碗瓢勺,叮叮當當。切菜,放佐料、揮鍋鏟、鍋裡的菜“嗞嗞”作響,香味陣陣。米雲這邊可以把火燒得旺旺的,柴火“劈劈啪啪”作響,熊熊燃燒的火焰照得小臉紅彤彤的,照得全身暖暖的。
那時候,家裡的鐵鍋都是用木頭鍋蓋,當然木頭鍋蓋最好的材料是馬尾鬆,鍋蓋上散發的鬆香味道,混和著飯菜香總是讓人胃口大開。
夜晚的時候,柴火燒得“劈啪”作響,屋裡不用點燈,灶裡的火焰,穿過濃重的幽暗,把房間映得火紅。
灶房也是孩子們的美食樂園。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正是紅薯收獲的季節。紅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吃,我們最喜歡的把紅薯放在灶裡煨著吃。
小夥伴把紅薯放在灶裡,用滾燙的柴灰掩埋起來,半個時辰左右,紅薯就煨熟了。當小夥伴們剝落那層滾燙的焦皮後,咬上一口,燙在嘴上,香在舌尖,屋後小舅家五一以後就會打油,經常會燒火製炳,火燒的旺旺的,紅薯在那個火下烤的嘴焦黃最好吃,家裡的灶台烤個雞蛋、紅薯和馬鈴薯還是可以的,一頓飯的功夫就能熟,相當於還有零食加餐。
“人要實心,火要空心”。熊熊燃燒的火,和那嗆人的柴煙,是一種精神的象征,是灶神的化身,是紅火日子的寓意。當然更重要的是,“人在實心,火要空心”這簡單而質樸的道理。
農村的記憶太多因為米雲在農村生活了二十年,青少年時期除了在縣城讀高中,幾乎全部時間在農村生活,直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回農村老家的次數才逐年減少,甚至五六年不回老家一次,這也是農村正在消失的記憶。
每次回老家都無限傷感,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荒了,人逃離了農村,被迫進城,隻剩下老弱婦孺,農村不了教育和醫療資源,沒辦法逆轉的事,米雲預感未來都可能出現無人村,這可能是米雲杞人憂天了,希望永遠不會有那麼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