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酒糟和湯圓粑粑_80後的回憶錄_思兔 
思兔 > 都市言情 > 80後的回憶錄 > 第162章 酒糟和湯圓粑粑

第162章 酒糟和湯圓粑粑(1 / 2)

醪糟也叫酒釀、酒釀、酒糟、米酒、甜酒、江米酒、米酵子等等,南北方叫法不同,在南方各省,湖南、湖北和四川都叫醪糟。

米雲記得,小時候的夏天,米雲家都會自己做酒糟,伴隨著酒糟一起的還有一種麵食也是糯米做的,在鍋裡可以攤餅子吃,也可以煮湯圓形式的吃,一下一大鍋,不過湯圓和粑粑在米雲的家鄉是合在一起叫湯圓粑粑,字麵意思就是兩用,可以以煎餅粑粑的模式吃,也可以水煮加青菜模式的吃。

但小時候的記憶告訴米雲,酒糟和湯圓粑粑並不是合在一起吃的,是完全的分開來吃,不像現在,基本上都把甜酒和湯圓完全合在一起了,小販叫賣都是喊賣甜酒湯圓嘍,就和賣狗皮膏藥的老鼠藥一樣的高音喇叭在米雲的家鄉的大街小巷想起。

先回憶湯圓粑粑吧!這個比較少見,不知道是不是獨屬於米雲家鄉湖南常德某縣城的小吃,因為後來在外地基本上吃不上,隻有米雲家鄉獨有,就是現在還能吃上,米雲家有親戚每年還在堅持做,米雲的記憶主要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才有的小吃,用來替代大米不足的時候的產品,還有康餅,就是給豬吃的糠都被人們用來做餅子吃,糠就是大米的外殼,穀子殼,吃糠喝稀,說的就康熙皇帝的糠代表。小時候大米的替代品,除了糠餅,湯圓粑粑,還有一種粗糙的黃米打磨成粉吃,米雲的家鄉土話叫黃子,一種不知道什麼穀子磨成的粉,用開水一燙一攪拌,就可以吃,還有藕粉。

大米還有不夠吃的時候,可能有的朋友可能還會有疑問,那是因為不了解時代,在八九十年代還真有不夠吃的時候,那個年代農民要上交公糧,在古時候就叫皇糧,在現在的社會就叫稅收,工作拿工資後,就要上交工資稅收,那個年代交完公糧了,老百姓家的糧食就自然不夠吃了,有的災害天氣,還不夠叫公糧,還欠公糧稅收,自家大米不夠吃太正常不過了。

米雲換種說法,就是你天天山珍海味的吃鮑魚龍蝦人參,會不會吃厭,吃的想吐,也要換種口味吃吧,就是你在家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都吃大米飯,也有吃厭的時候,天天吃肉魚,也有不想吃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會想著法的換種吃法,所以肉魚都有十幾種吃法,就是為了迎合人們的口味。

湯圓粑粑和藕粉還有黃子都是那個年代大米的替代吃法,還有豆皮子和糍粑紅薯等等食材,都是大米不夠吃的時候,用來的替補食物,或者夾著大米一塊兒吃,或者是說大米吃厭了,換種口味吃,也能解餓的替代品,要說米雲留有深刻印象的就是甜酒、黃子、湯圓粑粑三種,至於藕粉,實話實說,小時候吃的不多就一兩次,不像另外三樣小時候可以放開吃,就和米泡兒糖酥一樣管夠,幾百斤吊在房梁上,一次能吃上大半年。

糍粑和豆皮子是小時候常吃的,現在也能經常吃到,前文有提及,這裡就不多談,談談以前沒說過的食物,而且是全國各地不多見和常見的幾種食物小吃,希望朋友們能共鳴,喚起大齡朋友們的記憶,留下一個真實的生活記錄痕跡,這也是曆史,也有可能都是流傳幾千年的飲食文化習慣,為往聖繼絕學,不能讓流傳幾千年的小吃就無身無息的消失在曆史,還不留痕跡。

現在的人們都不會缺衣少吃,不會有吃不上飯的時候,但特殊年代可能真有過,尤其幾千年的中國都是如此,尤其災荒之年,沒的東西吃的時候都能吃樹皮和吃泥土。國家興亡,老百姓都會吃苦,就是21世紀的今天,全世界還有很多國家活在戰難時代,也有吃不好穿不好的時候,米雲是希望萬世太平,世界都能和平相處,人類都能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衣食無憂無慮的生活,可惜米雲連自保能力有限,更顧不上全人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米雲受傳統文化影響嚴重,隻能保住自己一畝三分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財富自由的一天,有能力的一天願意幫助大多數人。

言歸正傳,回到主題,小時候的湯圓粑粑怎麼吃,米雲的記憶,湯圓粑粑是裝在屜瓷臉盆裡的,有點濕的麵粉,描繪起來像什麼,米雲隻能說像一盆酸奶或冰淇淋模樣,白色的稠稠的麵粉,一般放在木碗櫃裡,可以保存半月左右。

在農村,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個木碗櫃,湯圓粑粑常規的吃法,就是油煎,起鍋燒油,然後用手或者調羹在臉盆裡抓出來一個雞蛋大小的往鍋裡放,油煎的兩麵發黃,外焦裡嫩的裝進盤子,煎滿幾盤就可以開吃了,用筷子吃或者手拿都可以,有點什麼味道,現在想不起來了,可能有鍋盔或者煎餃的味道,或者手抓餅的味道,最靠近現在的手抓餅。

湯圓粑粑的名字由來及曆史故事可能因地區而異,但一般來說,湯圓粑粑是一種傳統的食品,其名稱可能與它的形狀、製作材料或食用方式有關。米雲查過,湯圓粑粑ai人工智能都寫不出具體的曆史典故出來,湯圓有曆史,湯圓粑粑可能是米雲家鄉某個鄉鎮的特殊特產就和渣辣椒一樣,全國各地隻有米雲家鄉某一市一縣城獨有,市裡另外六縣都沒有的獨創特產,因此不流行全國各地,隻能回老家縣城才能吃到的食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湯圓粑粑可能是指一種將糯米粉搓成團,再經過蒸、煮等方式製作而成的食品。這種食品在中國的某些地區,尤其是在南方,可能有其獨特的曆史和文化背景。例如,它可能起源於古代,當時人們為了方便儲存和攜帶,將糯米粉製成團狀。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食品逐漸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傳統美食。

關於湯圓粑粑的具體名字由來,可能與其形狀類似湯圓有關,而“粑粑”這個詞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但通常與食品有關,可能指的是一種經過特定工藝製作而成的食品。

在曆史故事方麵,湯圓粑粑可能並沒有特彆著名的故事與之相關。但是,它可能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根據當地的食材和氣候條件,創造出來的一種適合當地人口味的食品。因此,它可能承載著當地人民對美食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需要注意的是,ai智能也無法確定所指的“湯圓粑粑”是否為特定地區的特定食品,以上信息可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如果您能更具體的背景信息,我可能能更準確的解釋。

湯圓粑粑的湯圓吃法就不用多做介紹了,現在還是比較常見的,隻不過小時候的吃法,米雲是湯圓粑粑下青菜水煮吃的,可以用手搓湯圓粑粑下鍋,或者直接調羹下鍋,用手搓的湯圓粑粑比較圓潤,但就是過後手上會粘上一層乾麵粉。水煮青菜湯圓的吃法說不上有多好吃,有時候湯圓粑粑還有點酸味,但基本上可以忽略,還是會吃的乾乾淨淨的,連湯渣都不剩一點。

醪糟,又叫米酒、甜酒,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醪糟是陝西人的叫法,而越過秦嶺它就換了名字,除了米酒和甜酒,還有很多地方稱之為酒釀。醪的酉字旁代表酒,中國第一部分析漢字的書籍《說文解字》中提到醪,汁滓酒也。表明了醪糟的製作工藝和由來,是從釀酒得來的一種美味。

中國古代的酒主要分為醴酒和黃酒,都是以穀物為發酵原料釀造而成的。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曲法釀酒、蘖法釀酒兩種,“曲”就是發黴的穀物;“蘖”則是發芽的穀物。而這兩樣都是在糧食儲存過程中受潮後出現的情況,或許這就是酒被發明的原因之一吧。

用“曲法”釀出來的酒,酒精度要高一些,可以達到11甚至更高,這便是最早的黃酒。而用“蘖法”釀出來的酒,酒精度就比較低,一般隻有4左右,古人把這種酒稱為“醴”,這也就是最早甜酒。

隨著時代的變遷,漢代發明了酒曲,這使釀酒技術發生了質的飛躍。不僅可以釀造出質量更好的黃酒,還能釀製甜米酒,因此比較落後的“蘖法釀醴”就被淘汰了。

米酒和黃酒雖然同源,但在釀製工藝上,米酒要簡單很多。因為米酒陳化後就是黃酒,所以有時候人們說米酒其實指的是黃酒。為了區分二者便有了甜米酒、甜酒、醪糟等叫法。

如今甜米酒早已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食物,用它做出來的美食少說也有百種。甜米酒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得益於酒曲的發明,它讓甜米酒的製作更加便捷,即便是一個人在家也能輕鬆製作。

酒糟是由酒米(糯米)經過酵母發酵而製成的一種風味食品,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小時候吃的醪糟叫做甜酒釀。甜酒釀,也稱為醪糟,是江南地區傳統的風味小吃,尤其在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等地非常有名。

它是用蒸熟的糯米拌上特殊的酒酵發酵而成的甜米酒,具有酒的芳香,但又不完全屬於酒的類彆。

甜酒釀不僅味道香甜,而且製作方法簡單,可以在家中輕鬆製作。例如,使用電飯煲就可以製作甜酒釀,這種方法簡單且幾乎不會失敗。

甜酒釀還有著較長的保存期,即使在夏天,3天左右也能製作完成,使其成為一種受歡迎的家庭自製食品。

甜酒釀的製作方法多樣,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做法。有些方法強調製作出的甜酒釀酒水多又清澈,味道香甜;而有些則注重甜酒釀的保存期限和口感。

總的來說,甜酒釀的製作關鍵在於掌握好發酵的過程,避免發酵過程中出現發酸或長毛的問題,以確保最終產品的清甜爽口和汁水豐盈。

甜酒釀在四川、湖南和湖北等地也非常受歡迎,常與紅糖、糍粑等食材搭配食用,成為一道美味的傳統小吃。

在四川不少地方,醪糟與湯圓成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美味。在“中國醪糟之都”四川達州市大竹縣,醪糟一般都會放到有親朋好友到來的時候,作為正餐之間的小食端出來,以表示主人家的熱情。

醪糟古稱醴酒,又名酒釀,它不僅是中國釀酒之源,還是一道經商周秦漢、曆唐宋明清,至今依然活躍在餐桌的傳統美食。

在四川,人們會把醪糟與糯米粉子、雞蛋、湯圓等一起煮食;在夏天將其兌清水燒沸加糖,晾涼後加冰塊可以做清涼飲料;在許多川味佳肴中醪糟也是必不可少的調味品,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並且很多火鍋底料裡也會加入適量醪糟汁,由於醪糟帶有酸甜味,可起到降燥、柔和辣感、增加口感醇厚度的作用,估計這個很多人都不曉得,都怪醪糟實在是太低調了。

醪糟夏可解暑,冬能驅寒。在小吃甜品之外,醪糟亦可入火鍋底料,助鍋底辣而不燥作發麵酵母,為鬆軟香甜的麵點添上一層複合滋味;取代白酒醃菜,讓泡菜酸辣之餘略帶回甘。

在大竹,醪糟甚至化身宴席主角,當地一絕“醪糟宴”便囊括了醪糟糟肉、醪糟糯米元子、醪糟紅糖燒白等13道醪糟菜品。從曆史深處走來的大竹醪糟,如今已遠銷加拿大、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101novel.com餘個國家和地區。

大多數四川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碗醪糟開始的。

醪糟粉子蛋是“萬人迷”,幾乎沒有人不愛它!它占據了成都乃至四川的早餐鋪,是冬日早餐的常見選項。將醪糟煮開,加入粉子(糯米粉伴水攪勻後捏成的小團),打入溏心蛋,撒上少許糖,一碗熱騰騰的醪糟粉子蛋就做成了。



最新小说: 雙人方塊求生,性感蘿莉終成嬌妻 我在原始部落混的風生水起 我嘞個驚天霹靂玄學真千金 八零,首長不追了,帶崽離婚真香 快穿:惡人終入病嬌懷 小師妹修仙第一舔?她百倍返利! 八零滬市:和冷麵軍爺的風月官司 小巷人家2艱難之路 末世:最後一個男人的我多子多福 海賊:輝煌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