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記憶裡,必不可少的一定是這些忘不了的小零食,在那一段最童真的歲月裡,和小夥伴們哈哈傻笑著、打打鬨鬨,也有共享不舍得吃的小零食,懷舊老式小零食拌嘴首選就是桃酥,雞蛋糕,麻花和大小京棗,這在八九十年代是最普遍的送禮佳品,紅糖和橘子罐頭也是過年走親戚的常備禮品,一包紅糖配上零食代表任一樣都可以,大小京棗果和麻花,桃酥,都可以,也可以用橘子罐頭替代,還有一瓶散裝白酒也是送禮品,這是米雲留下的記憶,差不多有十年都是這樣走親戚的隨手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感覺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完全沒有那種殷切的期盼。大概是米雲上高中以後,就明顯感覺走親戚就淡化起來了,之所以缺少年味,除了我們漸漸長大,心境成熟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記憶中的味道越來越少了。
現在過年買零食,無非就是各類水果,柑橘橙子,加上乾果類,開心果、瓜子、花生、糖果,最多再有些新式的堅果大禮包之類的,但是我們童年記憶中的味道卻不常見了。有了昂貴的開心果吃,也開心不起來,回不到二十年前的年味來,親戚關係淡薄了太多。米雲本章節重點想回憶的就是大小京果和麻花小零食,小時候最想吃的,容易吃到,又有點不容易在家吃的走親戚零食禮包。其他點心零食,米雲就會用少許文字,一筆帶過。
老式雞蛋糕可以說是很多80後、90後童年最經典的美味了。是以雞蛋、麵粉、白糖、白芝麻和色拉油烤製而成,小時候去走親戚,都喜歡揣倆雞蛋糕吃,那質樸的醇香,至今都難以忘卻。如今也還有,可能隻有老人喜歡吃了。
桃酥又叫酥餅子,起源於江西,名氣非常大,在很多城市都有賣桃酥的點心店。是以麵粉、雞蛋、油酥、桃仁等製作而成,吃起來非常酥脆,感覺就是乾、甜,可以說是經典的老味道了。很多章節都有專門提及,過去三十年的記憶少不了它,現在和未來還是有它的身影。
大小京棗果更是受幾代人喜歡吃的零食,甜甜酥酥的。老少都喜歡吃,隻不過現代人很少去吃。
大京棗在河南一帶非常有名,可以說是春節必備的美味零食。
是以糯米、小麥發酵的蜜糖等原料製作而成,沒什麼添加劑,從原料來說就很健康。大京棗看著個頭很大,裡麵是絲網一樣的,很蓬鬆,吃起來非常酥脆,入口即化,甜香甜香的,但是不會覺得膩。
前段時間還在商城廣場外麵看到了大京棗售賣,很詫異,城裡還能看到賣京棗,這東西還隻是小時候才見過,那時候農村每年過年的時候,就有有一個中年大叔挑著簍子過來賣這個東西,也就隻有小時候十五六歲之前的時候見過,到了後來也就沒有怎麼見過了,那時候的農村雖然窮,但是有好多現在看不到的傳統小吃,現在都慢慢消失不見了,不過米雲明顯感覺沒多少人會去買,吃過大京棗的最年輕的都要奔三奔四了。
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過年的時候,那時候就可以買到一些京棗,這些東西可以說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在過年的時候,除了肉食最期待的東西,京棗原來是一種貢品,其實就是用糯米粉給做的一種傳統糕點,這東西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農村小孩也沒吃過,吃過的都要奔三奔四了,走親戚的隨手禮品,一袋可以放四五個大京棗,米雲小時候最想做的就是拆大京棗包裝,可現實中很少拆掉,最後都會拿去走親戚,隻有在彆人家才能吃到拆了包裝的大京棗。
大京棗的外拐有些像根棒子,但是外麵裹著的是一層薄薄的糖皮,裡麵是被油炸的酥酥脆脆的糯米糊,京棗分為大京棗和小京棗,小京棗又叫做江米條和“花根”,外形和口感和京棗幾乎是沒有什麼差彆。外麵有一層薄薄的糯米粉,吃到嘴裡香香甜甜的,一點都不膩。
大京棗,京果是官方叫法,在米雲的家鄉都是喊雪棗的,因為外觀上都是白色的長條,雪棗不是棗,而是一種地道的中式點心。長長的居多,現在都還能見到,隻不過很少有售賣,不光有長長形狀的京棗,還有圓圓的小京棗,圓圓的形狀,外裹一層極細的白糖粉像雪粒,於是乎就叫雪棗了,充滿了民間的智慧。
隻有80和90年代的人才有大小京果的記憶,隻有每逢過年才能吃到的京果,那個時候對米雲來說可是奢侈品,不過現在算花錢也很難再找到這麼正宗的味道了,沒有添加劑的老式點心,非常適合小孩和老人尤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輩那代人對京果彆有一番情懷。
其實很多地方都有京果,京果和京果長得不太一樣。這是因為,京果並不隻有一種,在清朝時期,一些需要進貢給皇族的地方果品,都被稱為京果。
在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等地,都有名為京果的傳統美食,常被用來在春節待客當茶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京果按照形狀和大小可以分為大京果、小京果和酥京果。大京果和酥京果都屬於酥雜糖,質量好的一捏就碎。大京果是圓柱形的,長得很像顆粒飽滿的大花生,外麵還裹著一層白色糖霜,也正因此,有“銀包金”的說法。雪白色的外表,咬上一口,無渣,入口即化。那酥香脆甜的口感,讓人回味無窮。
如果用糖漿包裹之後撒上芝麻或是桂花,就成了麻香京果和桂花京果。有大蜜京之稱的商丘美食虞城黑京果,就是用江米、白糖、蜂蜜、香油、桂花等為原料製作而成的。將米京果粉碎、發酵,再加入配料炸製成黑京果。黑京果甜而不膩、酥甜可口,曾在清朝嘉慶年間被列為貢品。
酥京果則長得像個鴿子蛋,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武漢的老人很喜歡用京果衝蛋當早飯,所以逢年過節,京果是武漢人走親訪友必不可少的禮品之一。
小京果,長得很小巧,像個長花生,也被稱為揚式大京果。製作方法與大京果類似,口感更脆一些,俗稱“雪果”或是“金裹銀”。
武漢人的記憶味道,武漢人文學者王瓊輝曾這樣評價過京果“酥京果是親朋好友飲茶時必備的美點,喝一口茶,吃一顆酥京果,苦儘甜來。武漢民間認為,如果胸口痛,實為胃痛,可用京果衝開水食之,就舒服了。京果有順氣、助消化之功能。”
在武漢人的記憶裡,總會有京果的身影。每年春節,糖盒子裡少不了白白胖胖的京果。裹著一層白色糖霜糯米粉的京果,看起來像湯圓,但其實跟湯圓完全不一樣。裡麵布滿了蜂窩孔的京果,咬上一口酥脆爽口。京果裡麵的孔洞太多很容易受潮,放久了可就不好吃了喲!但是沒關係,每天早上一碗京果衝蛋,一下就消滅掉幾斤京果。
小時候看著奶奶或者外婆把京果碾破,再泡到水裡,總覺得很神秘。拿一整個偷嘗之後發現,甜絲絲的,酥酥脆脆,直接吃不是更好吃麼?如今過年過節,拎上一袋老字號的京果,會讓長輩感慨還是記憶裡的味道。也不知道他們懷念的,是京果的甜蜜,還是當初那個意氣風發的自己。
好吃的京果也是有講究的,需要用糯米製作。現在很多做京果的店子都是用糯米粉裹上澱粉來做,放在水裡泡上一段時間就會化掉。用糯米製作則不一樣,京果自然發酵和勾芡之後再去油炸,最後才裹上糯米粉,這樣在水裡泡很久,也會漂浮在水麵上。
做法講究的小小京果在武漢也是比較受歡迎的,春節待客必不可少的京果,製作原料主要是糯米和綿白糖。在老字號的傳統製作方法中,很關鍵的一點是用水講究。每年,把臘月的雨雪用大缸存下來,等到來年的三伏天,把優質糯米浸泡在水中,不加酵母,全靠自然發酵。每天清晨都要換水,等到糯米泡成用手就能捏成粉的模樣才行。基本上需要30天左右,再撈起來曬乾備用。
等到春節前,把曬好的米泡水瀝乾,再碾成粉。加上水和粉成型,切成小塊,再經過衝漿和勾芡,揉團擀片切條,再橫切成方小塊。放入油鍋裡炸到色澤金黃,此時就是酥京果的雛形了。炸好的京果,沾上糖漿,再滾上糖粉,就製作完成了。做好的京果外表雪白,圓圓的像個鴿子蛋,一捏就能碎。
酥甜可口,入口即化的京果,吃起來甜而不膩,算起來生產周期長達一年。經過了冬三九夏三伏,自然發酵的京果,算是真正的綠色食品了。
提到湖北京果,繞不開的老字號之一就是汪玉霞。汪玉霞的京果,選材嚴謹、製作精細、手工傳承,選用特質曬米,糯米原料、優質植物油、飴糖、白砂糖、綿白糖多種原料手工製作而成。一口京果,承載著武漢的美味記憶,也展示了武漢人的熱情好客。
用曬米粉合成麵團,扞片、開條、切丁,油炸至金黃酥脆,把白砂糖、飴糖和水一起融合化開,到起絲的狀態,再加入糯米糕粉混合,揉製成雪白柔軟的糖霜。把炸好的京果坯裹上糖霜冷卻,慢工出細活,酥脆爽口的小塊京果,一個個圓似鴿蛋,一捏即碎。
“京果是武漢的傳統點心,春節走親訪友待客必不可少。”從事傳統漢味糕點製作40餘年的李師傅,每逢春節都會被汪玉霞特意請來現炸京果。據他介紹,京果是否好吃,酥脆是關鍵,這就非常考驗製作者對食材比例的控製和火候的把握。
來武漢買手信,一定要試試京果,那是武漢人記憶裡的美食味道。一包的量很大,非常適合和朋友一起分享,配料簡單無添加,可以放心食用。
小京棗,可以叫花根,也可以叫江米條,芝麻條,太多不同的叫法,是江蘇地區的一道傳統名吃。是以精麵粉、芝麻泡打粉,食鹽、白糖等製作而成。有很多人把它和張木果子弄混,其實兩個是有很大差彆的。
它和張木果子製作方法不同,張木果子是炸好後再熬製糖漿裹上去的,這個是直接油炸而成,吃起來香酥可口,非常過癮,越嚼越香。也可以用糍粑曬乾了去油炸,米雲的老家就是用糍粑去油炸,比較粗壯酥脆,印象中沒多少人會去做,隻有米雲的小舅家有專門油炸花根,小舅家開了幾十年的油廠,油多,不差油,隻油炸花根,不知道為麼不油炸麻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麻花有大麻花和小麻花,在很多地方都很盛行的一個名吃,在米雲的家鄉就叫麻花。也是米雲想重點回憶的主題之一,算一種性價比好的零食,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吃到,小麻花當零食吃,大麻花可以當主食,用開水衝泡加紅糖吃,小時候最多的吃法就是開水泡大麻花,省事的話就乾吃麻花即可。麻花不像京果,隻有過年期間可以經常吃到,麻花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性價比很高,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條件能吃的起麻花。很多時候都是農戶的乾糧和主食用的。
聽說麻花是發明於東漢年間,曆史也算是非常悠久了,麻花是以麵粉、芝麻和白糖經過油炸而成,吃起來非常酥香,脆脆的,香甜可口,是米雲最美好的童年記憶。印象中隻見過村二組學長家做過一兩年,米雲有親眼目睹,還吃過。一般家庭都不會自己油炸麻花,小賣部都有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