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水桶也是人們用了幾千年的曆史物品,水桶一般在農村和偏遠山區使用,城市裡麵用木水桶的地方基本沒有。煤爐子應該是近幾十年的產品,城裡也有人在用,主要是老人在用,他們不習慣用天然氣和煤氣灶,米雲之所以知道,是因為米雲大姨家還在使用藕煤爐子,米雲家都有十幾年沒用過煤爐子做飯了,以前的煤爐子是可以燒柴火的,終歸還是不方便,控火不方便,不夠智能化。
木水桶的使用曆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對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木水桶作為一種儲存和運輸水的工具逐漸普及。在古代文獻中,也常有關於木水桶的記載。例如,《說文》中提到“木製水桶,桶,木方,受六升”,而《廣雅》則稱“方斛謂之桶”。這些記錄反映了木水桶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廣泛應用。
早期,木製水桶主要由木板組裝而成,使用鐵箍固定,這種製作方式在濰北地區尤為常見,當地人稱之為“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木製水桶逐漸被其他材料的水桶所替代。例如,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冶煉技術的進步,出現了鐵製水桶;而19世紀,隨著塑料科技的興起,塑料水桶因其輕便、方便和廉價的特點,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
此外,木製水桶不僅用於日常生活的水的儲存和運輸,還在其他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消防領域就廣泛使用了木水桶作為消防器材,用於滅火。這些曆史記錄和文獻為我們了解木水桶的曆史和應用了寶貴的資料。
木水桶是一種用來運輸水的工具。在那個沒有自來水和電的年代,人們需要到井裡打水,然後使用木水桶將水運回自己的家中。木水桶不僅耐用,而且還可以重複使用。抗旱的時候,也需要木水桶去池塘裡打水澆地。木水桶不光可以儲水,還可以儲存香油菜籽油,農村打菜籽油,都是用木水桶挑回家然後裝壇儲存,木水桶方便攜帶移動,古時候賣酒,都是挑著水桶去賣酒,水桶的用處不光是儲存搬運水,還可以搬運各種液體和固體物質,搬泥土都可以。
中國的木桶曆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那時由於金屬冶煉技術的限製,木桶作為重要的容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最初,木桶主要用於盛水和舀水,後來逐漸發展到洗澡洗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時期,木桶匠成為了一種專業技能要求較高的職業,隻有技術精湛的匠人才能勝任箍桶匠的工作,負責木桶的維護和修複,如處理漏水問題。
隨著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的進程,木桶也走向了全球。在19世紀末,科勒公司生產出第一個柱體浴缸之前,全球各地的人們,包括中國、歐洲和美洲,普遍使用木桶洗澡。成龍電影《龍卷風》中的場景,展示了那個時代美國西部大開發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洗澡就在木桶中進行。
然而,隨著陶瓷和現代化潔具的出現,木桶的缺點逐漸顯現。它由普通材質製成,雖然經過銅油處理,但銅油有味道,且在高溫下可能溶於水。
木桶長期使用後,木材收縮可能導致桶箍脫落,使用不便。此外,木材老化後質地粗糙,與現代家居生活逐漸不匹配。在101novel.com世紀四五十年代,隨著進口陶瓷和浴缸的增多,木桶的使用逐漸衰退,尤其在中國大陸,隻有部分澡堂和特定風俗如上海嫁女時贈送木桶得以保留。還有農村和偏遠地區可以看到使用,城裡基本上用不到木水桶,要用也是朔料木桶和不鏽鋼鐵桶。
日本是少數堅持使用木桶的國家。木桶在日本被視為高端消費品,主要為大公司高層人員使用,如黃金龍等,因為它們多由塊木製成,價格昂貴,普通民眾難以承擔,壽命通常隻有幾年。隨著柱體浴缸的普及和更多材質選擇的出現,木桶逐漸淡出了國人的日常生活舞台。
如今,挑水吃的日子早已遠離了鄉村人的生活,從每家打壓水井到現在吃上自來水,水桶和水井也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成為我們這個年紀人的一種記憶。米雲高中以前都會去一裡外的地方去挑井水回來飲用,在第二個村子的時候米雲有六年左右的時間都需要挑水,剛開始,米雲家也沒有打水井,因為下麵打水井的兩戶人家也是米雲第一個村子搬過來的,米雲家住的地方要比下麵高和堅硬,打水井要比下麵多打幾十根鐵管,多打五十米深的地方,米雲上大學不久家裡就打水井了,用的電泵高壓抽水。
挑水吃的故事,米雲前麵應該也有回憶過一點點,米雲高中以前都會下去一裡左右的地方跳水,隻不過挑水的時候沒用木桶,用的朔料水桶,比木桶輕便一點,就算簡化版的木桶也會比朔料水桶重,在第一個村子挑水吃的十年,米雲也是用朔料水桶,肩挑不動,就用手提,父親一般就是用木水桶挑水,挑茶籽油回來就必須是木桶了,大人在的時候還不需要米雲下場,大人不在家的時候,米雲就會下場去挑,米雲每次挑水過後,肩膀上都會磨掉一層皮,從小到大都是如此,乾不了重活,有點書生味道,手無縛雞之力,但確實又有挑水和挑穀子的事,一年不多,總會有十幾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上世紀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在農村生活離不開木製的七桶、八桶,如臉桶、水桶、米桶、蒸飯桶、腳桶、浴桶、菱角桶、豆腐桶、尿桶、馬桶、稻桶、火桶、灰桶、蜂桶等等,還有一些想不起的桶。
這些桶都是木製的,主要的材料一般是鬆樹和杉樹。製作這些桶的師傅,土話稱之為“箍桶師傅”,箍桶師傅與木匠師傅都算木工,雖然都是木工類,但是有本質的差彆。
做木老師經營範圍比較廣泛,包括造房子的木結構,各種木製家具,田間生產工具,風車、水車、稻桶等等;箍桶師傅,顧名思義對“桶”比較專業。在農村,青少年從學手藝的角度選擇木匠的要多。說完水桶,簡單再介紹一下煤爐子,米雲可以親自使用了十幾年,印象頗深。
人類使用火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早期人類掌握了用火的本領後,在居地燃起一堆堆長明火,用來熟食製器、照明取暖、驅獸禦敵等。這種原始的用火方式可以視為煤爐的雛形。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火的利用方式也逐漸進步。例如,將做飯用的火堆用磚塊圍起來構成了最早的爐灶,這種爐灶有著加熱用的頂部,以及用於水壺和燉鍋保溫的側爐。到了1630年,英國發明家約翰?希伯斯洛普設計製作出一種以煤為燃料的大型金屬裝置,這被認為是煤爐的早期形式之一。這種裝置的使用標誌著人類對能源利用的進步,也為後來的煤爐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爐的形式和用途逐漸多樣化。例如,在工業革命期間,煤成為了主要的能源之一,煤爐在工業生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煤爐也成為了家庭取暖和烹飪的重要工具。特彆是在一些地區,煤爐的使用非常普遍,如上海等城市,煤爐的使用非常廣泛,直到101novel.com世紀末,這些地區的居民才逐漸轉向使用更為清潔和高效的能源。
總的來說,煤爐的曆史由來與人類對火的利用和對能源的需求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煤爐的形式和用途也在不斷演變和發展。
煤爐根據使用煤炭及其製品的不同而分為普通煤爐、煤球爐、煤餅爐和蜂窩煤爐。普通煤爐直接以煤塊作為燃料;煤球爐用煤末做成的煤球來燃燒;煤餅爐煤餅是用煤做成餅狀,上有小洞;蜂窩煤爐的構造因使用蜂窩煤而與普通煤爐稍有不同,前麵的小門可以開關以便煤火保持不熄滅,一旦熄滅,就要費時費力的生火,可不像現代化的電磁爐、天然氣和煤氣灶,隻需要打開開關就有火做菜。
過去很多時候,都需要生煤球爐子或煤餅爐子的時候,有一些人不管怎樣去生,生來生去就是生不好的,還在有些時候,煤球爐子或煤餅爐子裡麵突然沒有火熄火,就是再怎樣地去生,也沒有辦法去點燃著火,這個是一個讓人感到十分頭疼的問題。米雲小時候就用過書本紙張和木材生火,家裡書本紙張多,就用書本紙張引火上身。
在生火操作之前,事先就要準備好生爐子所需要的各種材料,打火機或火柴盒,沒有用的舊報紙、大紙條子,反正是能點燃易燃的物品都是可以的,還要準備好一些柴片,木材比較持久,紙張一下子就燃燒完了,木材既不能特彆細,也不能很粗壯的,否則是沒辦法讓爐子生好生旺的。
在生爐子的前麵,最好先放兩隻燒過的或煤球或煤餅,如此來操作就不會缺少氧氣熄火哦,最好再放一個塑料袋,不放也是可以的,在燒的時候,最好讓爐子自己去著火,不去管它讓它隨便去燒,在這個時候還不好放或煤球或煤餅的,要不然的話,既會煙霧騰騰的,還不太容易著火燒著,等燒到沒有火焰的時候,就剩下燒出來的炭火,隻要拿新的或煤球或煤餅放進去就行,過一會兒火自然就會燒著的,在操作的全過程中,還要拿大蒲扇對準爐子下麵的開口不停地去扇風。
在過去的時候,由於每家每戶都要依靠各式各樣的或煤球爐子或煤餅爐子來燒水做飯菜,而且家家戶戶全都要生或煤球爐子或煤餅爐子的緣故,使用大蒲扇不停歇地扇扇風,既可以給或煤球爐子或煤餅爐子增加一份力量;還可以讓爐子燒得更快更加的旺盛哩;更可以時不時的扇走爐子裡麵冒出來的滾滾煙塵;不過,要是說操作者操作手法不當的話,還或者說操作者操作的不夠規範的話,也是很容易辣到眼睛嗆到鼻子裡麵的,這個時候搞不好的話,就會不停歇地流眼淚咳嗽,還很有可能就是一把眼淚水一把鼻涕,在米雲小時候也是多次生過煤球爐子的,也是碰到過上述情況的。
生煤爐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生爐子的時候一定要背對著風去生爐子,千萬不能迎著風去生爐子,要不然的話滾滾煙塵就會順對自己,並且很容易辣到眼睛嗆到鼻子的。煤爐子為麼經常要生火,就是晚上沒控製好時間,到第二天沒接上,沒及時更換煤球,就會熄火,需要重新生火,米雲小時候因為各種原因生煤爐子,實在嫌棄麻煩,可以去找隔壁家的煤爐子借火,這也是鄰居們經常可能做的事情,畢竟生火太麻煩,不如去隔壁借火,就是交換個煤球而已,拿自己的新煤球去交換彆人家燒開了的煤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居民日常做飯靠煤球爐子,燒煤球最麻煩的事莫過於天天生爐子。人們清晨起床後,就把爐子拎到門口,或是弄堂口的通風處,先掏淨隔夜燃儘的煤球灰,接著用廢紙點著引火的刨花之類的小柴片,劈柴也是米雲小時候經常乾的事情,加幾塊大一點的柴片,同時往柴片上放一層煤球,頓時濃煙滾滾。隨後,趕緊扇動大蒲扇,以防熄火。在沒有風的日子裡,整條弄堂被濃煙籠罩,過往行人熏得直流眼淚。隻要煤球煤餅不熄滅,控製好,一個月都可以不用生火,每天及時更換新煤餅就好。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古人過去把“柴”作為七件事中頭一件,是有道理的。因為,把生的燒成熟的靠的就是“柴”。過去鄉村百姓做飯自然是用“柴”,城市居民做飯的“柴”就是“煤”。隻不過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天然氣和煤氣灶,過去落後的東西自然就會淘汰了,包括沼氣也淘汰了,生活水平越高,人們就會越輕鬆,越懶惰,不願意再做幾千年前的費力勞心事,能騰出更多的精力刷視頻,享受精神食糧。
又說多了,到此為止,最後再對木桶做一點科普,因為“桶”的功能作用相對比較多,但隨著社會發展又不得不慢慢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它確確實實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而且還被使用了幾千年之久。下麵科普一下消失的各種桶,米雲雖然是85後,但因為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是舊社會幾十年前出生的人,所以多接觸了一些老物件。米雲剛好在十幾歲前都有看到過這些消失的各類桶的老物件。
一、臉桶如今叫臉盆,古代都叫“臉桶”,人用來洗臉的。木製的臉桶是古代時候傳承下來的,五、六歲的時候,我們村裡不少農戶都是用木製的臉桶。